柴達木盆地發現神奇「遊蛇」地貌

2021-01-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航拍「遊蛇」地貌。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遊蛇」地貌一角。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遊蛇」地貌。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遊蛇」地貌一角。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遊蛇」地貌如巨蛇一般。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遊蛇」地貌「軌跡」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航拍「遊蛇」地貌。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行走於八百裡瀚海之中,人就是一隻小小螞蟻一般。 烏席勒 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無人機穿越瀚海的「遊蛇」。 烏席勒 攝 近日,青海攝影師在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境內用無人機拍攝到的一組神奇「遊蛇」地貌。 據攝影師烏席勒介紹,攝影團隊在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的支持下,於2017年通過奧維地圖開始搜搜「遊蛇」地貌,並從奧維互動地圖上測了「遊蛇」的長度。通過多年觀測,拍攝的「遊蛇」地貌最短的500米長,中等的790米,最長的達2.49公裡。 為尋找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巨型「遊蛇」群地貌,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日前牽頭聘請拍攝團隊與當地旅遊探險愛好者深入柴達木盆地腹地尋找巨型「遊蛇」。 但由於面積太大,「巨蛇」長度太長,無人機無法拍攝到全部,加上拍攝時間有限,只拍攝到少數「遊蛇」地貌。

相關焦點

  • 最長達2.49公裡,青海這個地方發現神奇「遊蛇」...
    最長達2.49公裡,青海這個地方發現神奇「遊蛇」...圖為無人機穿越瀚海的「遊蛇」。 烏席勒 攝 近日,青海攝影師在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境內用無人機拍攝到的一組神奇「遊蛇」地貌。
  • 中國海拔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想不到這麼美!
    柴達木為高原內陸型盆地,其全部在青海海西州境內,是一個被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等山脈環抱的封閉地區,東西長約800KM,南北連結崑崙、祁連山脈寬約600KM,泛柴達木地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裡, 柴達木素有"聚寶盆"的美稱,這裡涵蓋冰川、雪山、崖壁、峽谷、雅丹、丹霞
  • 走進中國「聚寶盆」柴達木盆地
    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素有中國「聚寶盆」之美譽,高山、鹽湖、風蝕丘陵、戈壁荒漠等多種地形地貌吸引著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    遊客在位於柴達木盆地腹地的察爾汗鹽湖鹽田區參觀    在柴達木盆地的一處戈壁灘上
  • 穿越柴達木盆地,去看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在青海的西北部,就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攝影/楊勇,《發現青海》 盆地自邊緣到中心依次發育為極高山、高山、丘陵、山前洪積平原、衝洪積平原、衝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而沼澤、鹽沼等迭置在衝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之上。 這麼複雜而獨特的地貌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建成的,而是跨越了漫長的地質時代。
  • 柴達木盆地氣候的「前世今生」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大部面積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盆地略呈三角形,面積達到257768平方千米,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以乾旱為主。這裡風力極為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可達25~75天,西部曾出現過40米/秒的強風,風力蝕積強烈。
  • 中國獨有,火星的孿生兄弟,揭秘柴達木盆地
    而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人們發現,火星上有高山,有峽谷,有河水的衝溝,甚至還有龍捲風!當我們把視角放的更大,發現火星上發育和柴達木一樣的多面體地體。在柴達木上這是一個個乾涸的鹽湖形成的,那麼火星是否也是一樣?
  • 柴達木盆地,青海的聚寶盆
    「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崑崙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盆地略呈三角形,東西長約800千米,南北寬約30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地勢最高的盆地。
  • 柴達木盆地,青海的聚寶盆
    「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崑崙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盆地略呈三角形,東西長約800千米,南北寬約30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地勢最高的盆地。
  • 24萬平方公裡的柴達木盆地,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供圖/圖蟲創意周邊隆起的大山阻擋了柴達木盆地接受外來水汽的滋潤,形成了極端乾旱的氣候環境——盆地內部的年降水量長期少於50毫米,而盆地的西部更是低至14毫米。原本的大湖逐漸蒸發消失,風取代了水成為了柴達木地表形態的塑造者,形成了豐富、獨特的地形和地貌特徵。
  • 色彩絢麗、景觀獨特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柴達木盆地
    俯瞰柴達木 曹生淵 攝  但荒涼,也可以有多種的表達方式。當湖泊、溼地、沼澤與戈壁、沙漠、雅丹地貌碰撞在一起,看似毫無生機卻又生機勃勃。青海「寶藏」 蘇巧將 攝  「柴達木」蒙古語意為「遼闊」,由於歷史等一些原因,也有一些學者譯為「鹽澤」,而「鹽澤」這個名字,非常確切地表達出了柴達木盆地的自然景觀。茶卡鹽湖 趙凜松 攝  盆地內的鹽湖星羅棋布,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天空之境」茶卡鹽湖。
  • 隱藏在柴達木盆地中的小火星,你有膽量來嗎?
    冷湖鎮位於青海與新疆和甘肅的交界地區,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東接大柴旦行政區,北連甘肅,西北連新疆,總面積1.8萬平方公裡。它是地球上最最像火星的地方,空曠無垠的戈壁灘、嶙峋的雅丹地貌和最絢麗的暗夜星空。如今,冷湖開始利用環境打造科學、科普、科幻為一體的「火星小鎮」。
  • 地表荒蕪的柴達木盆地,為什麼會被稱為「聚寶盆」?
    因此,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柴達木盆地會被稱為「聚寶盆」,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它是一個盆地地形,形態上是一個「盆」。    柴達木盆地  我國主要的盆地有四個,分別是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其實每一個盆地都可以稱為「聚寶盆」。
  • 柴達木盆地: 伍氏獻文魚最後的家園
    近些年來,來自很多國家的古生物專家,先後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一些魚化石,其中就有伍氏獻文魚化石。  2005年至2006年,來自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王曉鳴博士,與中國科學院的幾位古生物學專家,在柴達木盆地一處古鹽湖沉積地層中,發現了一些奇特的古魚類化石,當時大家都不認識它們是哪種魚類的化石。
  • 隨筆|柴達木盆地:滿目蒼涼裡,有瀲灩的水光,有豐盛的自己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被阿爾金山、崑崙山與祁連山等環繞,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江蘇省面積的2.5倍,海拔約2600至3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盆地。我的青甘大環線10天自駕遊中,其中穿越柴達木盆地的路程,約1000公裡,前後加起來共2天。這是一堂生動的戶外地理課。
  • 柴達木是最貧瘠還是最富饒的盆地?(圖文版)
    2005年,人們在柴達木盆地一處古鹽湖沉積地層中發現了一條魚的化石。據專家推測,這種魚在3000萬年前的柴達木盆地分布範圍應該十分廣闊,甚至很可能遍及中亞各地。那時候的柴達木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泊,比青海湖大得多。後來因青藏高原地勢的抬升,湖水不斷乾涸,整個湖越來越鹹,含鈣量也越來越高。這種魚為了適應環境,骨骼就越來越粗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水越來越鹹,很多魚類因為適應不了高鹽、高鈣的水域漸漸消亡。
  • 柴達木盆地:「小枸杞」成「大產業」
    如今,一粒紅色枸杞遠不能在煲湯或茶飲中體現其價值,在中國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枸杞原漿、枸杞芽茶葉、枸杞健康酒等新產品「相繼問世」,擁有千年滋補歷史的紅枸杞已形成「大產業」。(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青海有機枸杞產於中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青海省海西州,位於世界「四大超淨區」之一的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腹地,方圓300
  • 柴達木盆地的氣候如何?
    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以乾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自東南部的200毫米遞減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對溼度為30-40%,最小可低於5%。盆地年均溫均在5℃以下,氣溫變化劇烈,絕對年溫差可達60℃以上,日溫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間可降至0℃以下。風力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可達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現40米/秒的強風,風力蝕積強烈。
  • 【玩轉地理】帶你認識盆地的成因、特點、分類及其著名盆地!
    矽化木群最具規模的,位於準噶爾盆地南部中心區奇臺縣將軍戈壁深處的石樹溝,即奇臺魔鬼城和森林化石群。在3.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發現了世界罕見的上千棵古化石森林,距今1億年以上。嶄新的216線國道穿越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 柴達木盆地 青海的西北乾旱區就是指柴達木盆地。
  • 柴達木盆地腹地茫崖現「藍洞鹽泉」奇觀
    烏席勒 攝中新網西寧1月10日電 (孫睿)「如今,茫崖市的旅遊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迥異獨特的風景讓人目不暇接,其中藍洞鹽泉為茫崖新發現的一處『大地之眼』。」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唐拓華10日表示。據唐拓華介紹,位於柴達木盆地腹地的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花土溝鎮南邊的尕斯庫勒湖宛如碧玉酒盞陳醋崑崙山的瓊漿玉液,為特大型石鹽鹽湖礦床,地表地下滷水十分豐富。
  • 柴達木盆地深層油氣成礦(藏)條件及有利區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題目:柴達木盆地深層油氣成礦(藏)條件及有利區帶作者:石亞軍1,2,楊少勇3,郭佳佳1,馬新民1,孫秀建1,徐麗1,鄒開真3,田光榮1作者單位:1.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肅蘭州 730020;2.中國石油集團油藏描述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