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這些第一的背後,凝聚著世所罕見的經濟奇蹟:短短幾十年,中國就從一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連續多年擔當世界經濟增長引擎,有許多的發展是用不可再生資源換來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人民的生活水平處於近代歷史上的較低水平。我們為了使國家能夠發展得更好,提高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我國便根據我國的國情,探索出一條屬於適合我們國家發展的道路,於是改革開放成為了我國近代最偉大的壯舉,於是在我國六七十年代,我國便出現許多創業者。隨著市場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國家的工業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由建設初期我們國家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是特別到位,這也讓我們逐漸意識到了,我們不能一味的地發展工業,我們前期用環境換來的經濟騰飛只是短暫的,我們必須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否則將無法做到可持續性發展。
在那個時代有一位女企業家年賺70億,在中國初期瘋狂撈金,在祖國瘋狂撈金後汙染了環境,後把工廠搬到了美國,她也加入了美國國籍。作為一位有魄力的女性,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她辭去自己在外資企業會計的職務選擇創業。據說在那個時候有許多創業的機會,所以她選擇辭去工作去香港創業,對於一位女性來說她真的是特別勇敢。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位個出生在廣東普通家庭的一名女性,竟然有如此遠大的抱負,直到27歲的張茵不顧家人親戚的反對,下定決心放棄份穩定的工作,帶著自己4年來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獨自一人來到香港創業。剛來到香港時,她被香港的高物價所震驚,因為自己到了香港有段時間了,眼看自己的積蓄都快要被花完了。在一個不經意間她發現了在當時相當發達的香港有許多廢紙,所以她便有了一個廢紙回收的念頭。
也就是她的這樣一個想法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她,但是對於一心就想創業的張茵來說,她並沒有將他們的話放在心上,她選擇了埋頭苦幹。她是一個有獨特眼光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抓住一個與一家造紙廠合作的機會,在她第一次進行投資中就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於是張茵她漸漸有了信心能夠將這一個事業擴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積累的經驗越來越多,於是她成立了自己的造紙廠,前期由於她資金比較缺乏,所以她自己的造紙廠是建立在偏遠的郊區,由於她建造的造紙廠對環境汙染十分嚴重。她也沒有花錢去管理,在中國一年能夠賺70億,但是政府開始推行環保政策她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
對於張茵的她這種做法,有些人認為她是在給美國賺取利益,而不為自己本國著想。但是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沒有做到擔當,雖然她的故事是非常勵志的,要知道大自然是我們從上一輩人那裡繼承的,是我們從後手中借來的,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心毀滅了幾代人的健康。
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