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說「天高地厚」。天確實高得看不到邊,但地到底有多厚呢?
有很多人都會留意到,我們在蓋房子的時候,挖地基甚至會挖十幾米;尤其是在打水井的時候,會打100多米深;鑽探油井的時候往往會鑽到地下幾千米的地方。目前,地質勘探所鑽到的最深深度為地下10000米。由此可見,「地」確實夠厚的。
那到底有多厚呢?我們都知道地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球體,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南北極半徑是6357千米。也就是說,從地球表面赤道上的一點,穿透地心到地球另一面對應的一點,有12756千米;從北極點穿過地心到南極點,有12714千米。即使我們鑽到地下10000米,也不過是地球厚度的1%而已。形象些講,地球就好比一個蘋果,我們打的10000米的深度,連個蘋果皮也沒有鑽透呢。所以,鑽機想把地球鑽透只能說是妄想。
地殼
地殼深度介乎於5公裡至35公裡之間,是地球最外層的結構。海盆下比較薄的海洋地殼是由含鐵鎂的矽酸鹽巖石組成的。比較厚的大陸地殼則是由含鈉鉀鋁的矽酸鹽巖石構成。由於大陸地殼的主要構成元素是矽和鋁,因此也稱為矽鋁層。同樣,海洋地殼被稱為矽鎂層。
地殼和地幔的區別有兩部分。首先,地殼和地幔間有一個不連續面,導致地震波的速度變化,稱為莫霍洛維奇面,簡稱莫霍面。造成莫霍面的原因是面上方的巖石包含長石,而下方的巖石不含長石。第二,鐵鎂堆積巖和橄欖巖之間有一個化學不連續面。
很多構成地殼的巖石年齡在1億年左右,但已知最老的巖石年齡為44億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在那時就擁有一個固體地殼。
地幔
地幔深度達2,890公裡,是地球最厚的層。地幔底部的壓強高達140×109帕(約140萬個大氣壓)。地幔由富含鐵和鎂的矽酸鹽巖石組成,和地殼相近。雖然地殼是固體,但是高溫使矽酸鹽擁有足夠的延展性,以在很長時間內緩慢流動。
地幔的對流在地面上體現為板塊運動。物質的熔點和粘度隨著壓強的變化而變化。由於地幔越向下壓強越大,因此地幔上方的部分比下方的部分更容易流動(化學變化也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地幔的黏度介乎1021-1024Pa·s之間。作為比較,水的粘度約為10-3Pa·s,而瀝青的黏度為107 Pa·s。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由於地表物質的平均密度只有約3,000kg/m3,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區域有密度更高的物質。關於地核的更多信息則來自地震學研究。
地震學測量顯示,地核由2部分構成:半徑為1,220公裡的固體內核和裹在外面的液體外核,總半徑3,400公裡。固體內核是由英格·萊曼在1936年發現的,成分主要是鐵和鎳。
在45億年前的地球早期,高溫熔融的狀態使較重的物質下沉到地球中心,較輕的物質上浮到地殼,這個過程稱為行星分化。地核的成分因此可以推斷為80%的鐵、鎳,以及一些輕元素。其他的重元素例如鉛和鈾,不是含量過少,就是同其他輕元素結合而留在地殼裡。內核甚至被認為是由鐵晶體組成。
液體的外核包裹著內核,成分也是鐵和鎳,還有少量的輕元素。
最近的研究顯示,地核最內部可能富含金、鉑和其他親鐵元素。
組成地球的成分和普通球粒狀隕石和太陽外部的成分有很大關係。地球的成分同普通球粒隕石相似,而與另一種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完全不同。在1940年初,包括弗朗西斯·伯奇在內的很多科學家在這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地球物理學。兩種隕石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之原因是生成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環境必須是極端缺氧的環境。這使親氧的元素部分或全部保留在和地核相同的合金中。
發電機理論認為,外核的對流,以及科氏效應為地球創造了磁場。內核由於高於居裡溫度而不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磁場,但是可能對外核產生的磁場起了穩定作用。
最近的研究顯示,內核可能比地球的其他部分轉得快。在2005年8月,一些地球物理學家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地球的內核每年比地表多轉0.3至0.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