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門前弄大斧——不知天高地厚,「地」究竟有多厚?

2021-01-18 知識方便麵

我們總是說「天高地厚」。天確實高得看不到邊,但地到底有多厚呢?

有很多人都會留意到,我們在蓋房子的時候,挖地基甚至會挖十幾米;尤其是在打水井的時候,會打100多米深;鑽探油井的時候往往會鑽到地下幾千米的地方。目前,地質勘探所鑽到的最深深度為地下10000米。由此可見,「地」確實夠厚的。

那到底有多厚呢?我們都知道地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球體,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南北極半徑是6357千米。也就是說,從地球表面赤道上的一點,穿透地心到地球另一面對應的一點,有12756千米;從北極點穿過地心到南極點,有12714千米。即使我們鑽到地下10000米,也不過是地球厚度的1%而已。形象些講,地球就好比一個蘋果,我們打的10000米的深度,連個蘋果皮也沒有鑽透呢。所以,鑽機想把地球鑽透只能說是妄想。

地殼

地殼深度介乎於5公裡至35公裡之間,是地球最外層的結構。海盆下比較薄的海洋地殼是由含鐵鎂的矽酸鹽巖石組成的。比較厚的大陸地殼則是由含鈉鉀鋁的矽酸鹽巖石構成。由於大陸地殼的主要構成元素是矽和鋁,因此也稱為矽鋁層。同樣,海洋地殼被稱為矽鎂層。

地殼和地幔的區別有兩部分。首先,地殼和地幔間有一個不連續面,導致地震波的速度變化,稱為莫霍洛維奇面,簡稱莫霍面。造成莫霍面的原因是面上方的巖石包含長石,而下方的巖石不含長石。第二,鐵鎂堆積巖和橄欖巖之間有一個化學不連續面。

很多構成地殼的巖石年齡在1億年左右,但已知最老的巖石年齡為44億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在那時就擁有一個固體地殼。

地幔

地幔深度達2,890公裡,是地球最厚的層。地幔底部的壓強高達140×109帕(約140萬個大氣壓)。地幔由富含鐵和鎂的矽酸鹽巖石組成,和地殼相近。雖然地殼是固體,但是高溫使矽酸鹽擁有足夠的延展性,以在很長時間內緩慢流動。

地幔的對流在地面上體現為板塊運動。物質的熔點和粘度隨著壓強的變化而變化。由於地幔越向下壓強越大,因此地幔上方的部分比下方的部分更容易流動(化學變化也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地幔的黏度介乎1021-1024Pa·s之間。作為比較,水的粘度約為10-3Pa·s,而瀝青的黏度為107 Pa·s。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由於地表物質的平均密度只有約3,000kg/m3,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區域有密度更高的物質。關於地核的更多信息則來自地震學研究。

地震學測量顯示,地核由2部分構成:半徑為1,220公裡的固體內核和裹在外面的液體外核,總半徑3,400公裡。固體內核是由英格·萊曼在1936年發現的,成分主要是鐵和鎳。

在45億年前的地球早期,高溫熔融的狀態使較重的物質下沉到地球中心,較輕的物質上浮到地殼,這個過程稱為行星分化。地核的成分因此可以推斷為80%的鐵、鎳,以及一些輕元素。其他的重元素例如鉛和鈾,不是含量過少,就是同其他輕元素結合而留在地殼裡。內核甚至被認為是由鐵晶體組成。

液體的外核包裹著內核,成分也是鐵和鎳,還有少量的輕元素。

最近的研究顯示,地核最內部可能富含金、鉑和其他親鐵元素。

組成地球的成分和普通球粒狀隕石和太陽外部的成分有很大關係。地球的成分同普通球粒隕石相似,而與另一種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完全不同。在1940年初,包括弗朗西斯·伯奇在內的很多科學家在這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地球物理學。兩種隕石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之原因是生成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環境必須是極端缺氧的環境。這使親氧的元素部分或全部保留在和地核相同的合金中。

發電機理論認為,外核的對流,以及科氏效應為地球創造了磁場。內核由於高於居裡溫度而不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磁場,但是可能對外核產生的磁場起了穩定作用。

最近的研究顯示,內核可能比地球的其他部分轉得快。在2005年8月,一些地球物理學家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地球的內核每年比地表多轉0.3至0.5度。

相關焦點

  • 不知天高地厚?中國古代傳統的世界觀,天地有多高多厚?
    在荀子的《勸學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這裡邊有個成語,就是天高地厚,一般形容天地的廣闊和厚重,人只有了解到這點,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天高地厚這個成語,也指恩德極其深厚,或者比喻事情的艱巨或複雜,但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反著用,用於貶義,比如說某某不知天高地厚,形容一個人無知、自大,不明事理。不知天高地厚,貌似老人經常這樣評價年輕人。那麼我們在用這個成語評價別人的時候,是不是想過一個問題,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
  •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科學家有說法
    天高地厚,這一成語出自《荀子·勸學》。如今,人們多以「不知天高地厚」比喻不知事情的艱巨、嚴重,諷刺那些不自量力者。那麼,究竟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呢?  地厚,是指從地面到地心的厚度。有意思的是,人類居住的地球,既不是圓形,也不是橢圓形,而是南路大,北路小,中間略凸的「梨形」。科學家通過衛星測定,地球各處厚度不一,赤道周圍地區要比其他地方厚。因此,儘管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其峰頂到地心的直線距離有6381.9公裡,但是,南美洲厄瓜多中部的欽博拉索山,其峰頂到地心的直線距離為6384.1公裡,這裡便成為了地球最厚的地方。
  • 不知「天高地厚」是說人淺薄無知,古今又有幾人知,你能說清嗎?
    常聽一些人批評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也在一些評論裡常看到有人噴人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真正的「天高地厚」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知曉呢?我們今天就來把這個問題透徹的討論一下。
  • 【科普】地殼有多厚?地球若是個雞蛋,地殼還沒蛋殼厚...
    不知天高地厚很多時候是一句貶義的話,但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關於天高地厚的這個事情。怎麼形容地球陸地的厚度呢?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球的地殼還沒有雞蛋殼厚.......我們常說「天高地厚」,天當然很高,但是大氣層的厚度不過才幾百公裡,再往上的空氣就非常的稀薄了,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穿越其間都沒有問題。那麼地有多厚呢?目前已知地球的平均直徑約為12,756公裡左右,這是整個地球的厚度,我們腳下的地殼的厚度有多厚呢?
  • 人生對標「天高地厚」:大恩大德莫若此,自驕自大莫知此
    相對地為最下者,則天為至高者。「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荀子·禮論》)。地為至下存在者,又襯託出天的至高。天至高則賦以至尊之名,地至下則配以至卑之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易·繫辭上》)有高下則有尊卑,有尊卑就有貴賤之序次。以天為高之極,以地為厚之極,後來成為高下或高厚至極的代稱。由高厚至極之名,又引申為廣大之名。
  • 墨子與魯班,誰才是「天下第一巧匠」?
    因為「般」和「班」同音,且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出身於工匠世家,從小就參加過許多土木工程勞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成語「班門 弄斧」,就以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來形容那些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的人。可見魯班在技術發明上的傑出成就。
  • 天高地厚,天到底有多高?
    自古以來,「天高地厚」是個神秘的詞。天到底有多高呢?人類一直在孜孜以求探索著這個問題。隨著現代探測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謎正在被人們逐步揭開。
  • 魯班發明鋸子時,明明還沒有鋼,是用什麼材質做鋸條?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班門弄斧,意思是不自量力之意,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這句成語有時作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魯班出生於公元前507年,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又名公輸班,這句成語據說起源於唐朝,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的門前,顯擺使用斧子的本領,臉皮是不是也太厚了。
  • 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嗎
    通常,我們用「天高地厚」來形容天地的廣大遼闊。長期以來,對「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回答各不相同。地有多厚呢?這裡的地指的是地殼。地殼由各種巖石組成,上部叫矽鋁層。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5千米,最厚的地區是我國西藏地區,厚度約為80千米;大洋地殼很薄,平均厚度為7千米。如果做一個雞蛋那麼大的地球儀,地殼比蛋殼要薄的多。
  • 單仁平:民進黨的激進派太不知天高地厚
    民進黨內的意見也不統一,溫和一點的提出只監督今後兩岸的談判,激進一些的則主張有權修改兩岸已經談好、但尚未生效的協議,如服貿協議就屬這類情況,這等於是要求重新談判。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就是叫囂重審2008年以來兩岸已籤23項協議的「溯及派」。少數狂妄的民進黨「立委」大概以為只要島內權力在握,就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
  • 海賊王:路飛等人都曾不知天高地厚,挑戰過超級高手,年輕真好
    《海賊王》的世界裡,有許多讓人高山仰止的存在,比如四皇、三大將等。不過也有許多正在攀爬高山的人,比如路飛、古蘭特等人。路飛他們就曾經不知道天高地厚,挑戰過在當時比他們強大許多的人,全然不顧後果。不得不讓人感嘆,年輕真是好。
  • 地殼有多厚?地球若是個雞蛋,地殼還沒蛋殼厚...
    地到底有多厚?我們常說「天高地厚」,天當然很高,但是大氣層的厚度不過才幾百公裡,再往上的空氣就非常的稀薄了,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穿越其間都沒有問題。那麼地有多厚呢?目前已知地球的平均直徑約為12,756公裡左右,這是整個地球的厚度,我們腳下的地殼的厚度有多厚呢?
  • 地殼有多厚?地球若是個雞蛋,地殼還沒蛋殼厚,但最厚處在我國
    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形容地球陸地的厚度,就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球的地殼還沒有雞蛋殼厚。我們常說「天高地厚」,天當然很高,但是大氣層的厚度不過才幾百公裡,在往上的空氣就非常的稀薄了,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穿越其間都沒有問題。那麼地有多厚呢?目前已知地球的平均直徑約為12,756公裡左右,這是整個地球的厚度,我們腳下的地殼的厚度有多厚呢?
  • 現在的年輕人,年齡越小,越不知道天高地厚
    人之所以會長大,因為他們經歷過「年輕」。曾幾何時,我一直堅信沒有年輕人不能幹的事情。也曾不止一次的對自己,對周圍的人說:「我們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我們不怕失敗,我們無懼風雨,甚至我們可以一無所有。在這個年紀,我們做著很多「老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
  • 魯班發明鋸子時還沒有鋼,那他是用的什麼材料做的鋸條?
    有一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意思是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比喻為不自量力。提起魯班,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能工巧匠。不僅如此,魯班更是被稱為木匠的「始祖」。據傳,魯班一生發明創造出了許多東西。例如,鋸子也是由他創造出來的,可那個時候並沒有鋼,他是靠什麼來做成鋸條的呢?
  • 天到底有多高?人類在天上發現了什麼?地球上空比你想的有趣多了
    在荀子的《勸學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我們不難看出這段話中存在一個成語,即天高地厚,一般用來形容天地的廣闊和厚重,而人類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其實天高地厚這個成語,也指恩德極其深厚,或者比喻事情的艱巨或複雜,在現實生活中,一般多為反語,用於貶義,例如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一個人無知、自大,不明事理,當人們使用這個成語評價他人時,是否想過以下問題,天有多高?
  • 魯班發明了鋸子
    那時的魯班是名聲在外的,所以當時魯國的君王要做宮殿,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魯班,當時魯國國君就讓魯班負責一座宮殿的建造,大家應該都知道古代房子大部分都是木製結構的,需要的木材是非常多的,要建一座宮殿,那需要的木材就更加的多了,建造工期也非常的長,但是當時魯國的國君卻只給魯班三年時間,大家現在看來三年建一座宮殿這時間也太久了吧,幾個月就可以建好了,但是古代可不是現代,可沒有那麼多的機械
  • 美國禁令倒計時,華為:願你永遠不知天高地厚
    在美國的打壓下,華為啟動了「備胎計劃」,像海思半導體、華為自研系統等已經開始轉正,海思的麒麟晶片,近年來發展很快,當年雖然很爛,但是餘承東還是堅持使用,才有了今天的脫胎換骨,如果當時認為麒麟晶片糟糕,就摒棄了的話,今天華為就相當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