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漢語成語的「天高地厚」,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價值意蘊。
成語「天高地厚」,本自早期儒家經典文獻《詩經》,原文為:「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小雅·正月》)
這一成語的本意,在於言天地的高大,後用以形容恩德的深厚。也指說事物的複雜、深厚,況謂關係的重大、嚴重。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天高地厚」之大恩大德,是人達致聖人氣象的人生價值理想,為追求最高的人格境界。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天高地厚」作為至極之名,就是評判一切事為和人生格局的最高標準。對照此一標準,就會令驕傲自大者清醒冷靜,讓人生充滿自強不息的精神。
人生之「對標」的思維,就是:以「天高地厚」為人生境界的標杆或標準,對照找差距,認清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和器量。
天高地厚,是人文所立的至極之名。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觀念中,天和地非只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烙印著人格價值理想的價值文化載體。古人講「為天地立心」,就是這一文化建構思維的反映。
天地的文化價值涵義,基於天地的自然屬性而得以賦予。相對地為最下者,則天為至高者。「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荀子·禮論》)。地為至下存在者,又襯託出天的至高。
天至高則賦以至尊之名,地至下則配以至卑之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易·繫辭上》)有高下則有尊卑,有尊卑就有貴賤之序次。
以天為高之極,以地為厚之極,後來成為高下或高厚至極的代稱。由高厚至極之名,又引申為廣大之名。「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莊子·知北遊》)。在人文的價值上,就是 「廣大配天地」(《易·繫辭上》)。廣大,意味著人生價值的功德配天地。
天高地厚的廣大,又成為天下萬物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莊子·天道》)天地為有形中的最大者,故聖人共以為大美。
與「天高地厚」至極之標準相較、比照,我們就會在對標的查找差距中自嘆不如,而有自知之明。人一經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就會消除自傲、自大和自恃的狹隘。
一切自驕、自大之認知,皆是坐井觀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認知的提高和清醒,有賴於與至極標準的比較,在對標中看到差距,知所不足,進而保持謙虛態度。
天高地厚,是人道所立的至厚之恩。
天高地厚的大恩大德,就在於天地之道的「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在這一恩德之大中,天者高明,地者博厚。聖人與天地合德,就是「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天之德的高明,在於覆物,「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地之德的博厚,在於載物,「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天地功德,為人所體認和踐行就是參贊化育。
在《易傳》中,高明之天的大恩,就體現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卦·彖》)它既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博厚之地的大德,就體現為「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卦·彖》)它既為「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又是「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天高地厚之功德,成為人世間最高恩德的標準,也為聖人格局的功德境界。聖人藉由盡己性而盡人物之性,就能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與天地合一,還是古代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乾卦·文言》),固能「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與天地合其德,則功德配於天地。
人生自強不息的價值實踐,就本自對「天行健」之恆久不已性的體認和踐履;人生厚德載物的價值體驗,就來自對「地勢坤」之博厚寬廣性的體認和踐行。
天高地厚,是人生所立的至大之性。
天高地厚的廣大、深厚,既成為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就會為人所加以利用,進行人生價值上的比較和對照,成為對標的準則和依據。
說某某人「不知天高地厚」,就是說他不知到深淺,沒有自知之明。說某某人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就是指他不知自己有多大能耐,不覺自愧不如。說某某人心比天高,就是說他好高騖遠,而不能腳踏實地。
人若不知天高地厚,就往往自高自大,自驕自伐,自以為是。自恃於自我感覺良好,就會犯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和妄自尊大的錯誤和過失。
人生的一大不智,就在於不知天高地厚。人生的一大智慧,就在於覺知天高地厚之大,對標而觀:
知量之無窮,就能見小而不寡,見大而不多,永遠保持客觀冷靜、自然自在的心態。
知時之無止,就能「遙而不悶,掇而不跂」(《莊子·秋水》),永遠保持與時俱進、隨遇而安的心性。
知分之無常,就能「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永遠保持寵辱不驚、鎮定自若的心境。
知終始不故,就能「生而不說,死而不禍」,永遠保持視死如生、達觀豁達之心智。
人有對標天高地厚的達觀,則必不自大,不自驕,不自傲。
人的一生,心當有對標「天高地厚」之博大,而不可有「不知天高地厚」之狹隘。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自我校準,而放棄自大、自是和自矜之固執;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知所不足,而做到自強不息,保持謙虛謹慎;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豁達開朗,而堅持登高望遠,做到寵辱不驚。
人生能否對標「天高地厚」,就或格局大,或器量小,而判若兩樣。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