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對標「天高地厚」:大恩大德莫若此,自驕自大莫知此

2021-01-08 學思觀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漢語成語的「天高地厚」,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價值意蘊。

成語「天高地厚」,本自早期儒家經典文獻《詩經》,原文為:「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小雅·正月》)

這一成語的本意,在於言天地的高大,後用以形容恩德的深厚。也指說事物的複雜、深厚,況謂關係的重大、嚴重。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天高地厚」之大恩大德,是人達致聖人氣象的人生價值理想,為追求最高的人格境界。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天高地厚」作為至極之名,就是評判一切事為和人生格局的最高標準。對照此一標準,就會令驕傲自大者清醒冷靜,讓人生充滿自強不息的精神。

人生之「對標」的思維,就是:以「天高地厚」為人生境界的標杆或標準,對照找差距,認清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和器量。

天高地厚,是人文所立的至極之名。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觀念中,天和地非只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烙印著人格價值理想的價值文化載體。古人講「為天地立心」,就是這一文化建構思維的反映。

天地的文化價值涵義,基於天地的自然屬性而得以賦予。相對地為最下者,則天為至高者。「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荀子·禮論》)。地為至下存在者,又襯託出天的至高。

天至高則賦以至尊之名,地至下則配以至卑之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易·繫辭上》)有高下則有尊卑,有尊卑就有貴賤之序次。

以天為高之極,以地為厚之極,後來成為高下或高厚至極的代稱。由高厚至極之名,又引申為廣大之名。「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莊子·知北遊》)。在人文的價值上,就是 「廣大配天地」(《易·繫辭上》)。廣大,意味著人生價值的功德配天地。

天高地厚的廣大,又成為天下萬物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莊子·天道》)天地為有形中的最大者,故聖人共以為大美。

與「天高地厚」至極之標準相較、比照,我們就會在對標的查找差距中自嘆不如,而有自知之明。人一經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就會消除自傲、自大和自恃的狹隘。

一切自驕、自大之認知,皆是坐井觀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認知的提高和清醒,有賴於與至極標準的比較,在對標中看到差距,知所不足,進而保持謙虛態度。

天高地厚,是人道所立的至厚之恩。

天高地厚的大恩大德,就在於天地之道的「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在這一恩德之大中,天者高明,地者博厚。聖人與天地合德,就是「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天之德的高明,在於覆物,「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地之德的博厚,在於載物,「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天地功德,為人所體認和踐行就是參贊化育。

在《易傳》中,高明之天的大恩,就體現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卦·彖》)它既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博厚之地的大德,就體現為「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卦·彖》)它既為「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又是「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天高地厚之功德,成為人世間最高恩德的標準,也為聖人格局的功德境界。聖人藉由盡己性而盡人物之性,就能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與天地合一,還是古代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乾卦·文言》),固能「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與天地合其德,則功德配於天地。

人生自強不息的價值實踐,就本自對「天行健」之恆久不已性的體認和踐履;人生厚德載物的價值體驗,就來自對「地勢坤」之博厚寬廣性的體認和踐行。

天高地厚,是人生所立的至大之性。

天高地厚的廣大、深厚,既成為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就會為人所加以利用,進行人生價值上的比較和對照,成為對標的準則和依據。

說某某人「不知天高地厚」,就是說他不知到深淺,沒有自知之明。說某某人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就是指他不知自己有多大能耐,不覺自愧不如。說某某人心比天高,就是說他好高騖遠,而不能腳踏實地。

人若不知天高地厚,就往往自高自大,自驕自伐,自以為是。自恃於自我感覺良好,就會犯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和妄自尊大的錯誤和過失。

人生的一大不智,就在於不知天高地厚。人生的一大智慧,就在於覺知天高地厚之大,對標而觀:

知量之無窮,就能見小而不寡,見大而不多,永遠保持客觀冷靜、自然自在的心態。

知時之無止,就能「遙而不悶,掇而不跂」(《莊子·秋水》),永遠保持與時俱進、隨遇而安的心性。

知分之無常,就能「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永遠保持寵辱不驚、鎮定自若的心境。

知終始不故,就能「生而不說,死而不禍」,永遠保持視死如生、達觀豁達之心智。

人有對標天高地厚的達觀,則必不自大,不自驕,不自傲。

人的一生,心當有對標「天高地厚」之博大,而不可有「不知天高地厚」之狹隘。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自我校準,而放棄自大、自是和自矜之固執;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知所不足,而做到自強不息,保持謙虛謹慎;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豁達開朗,而堅持登高望遠,做到寵辱不驚。

人生能否對標「天高地厚」,就或格局大,或器量小,而判若兩樣。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NASA中文:我們略知天高地厚
    文/馮嘉安說人驕狂無知、自不量力,常用「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新周刊》問NASA中文專欄作者李昂:「在內容付費的時代,你們團體坐擁上百萬用戶,內容精準定位在人類科技的前端,但幾十位內容編輯胸前貼著『略知天高地厚』幾個大字,寫作全都不為賺錢,這是行為藝術嗎?」
  • 自信與自卑,自大與狂妄
    要相信,只要你能夠吃苦耐勞,只要你行得端走得正,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貧窮只是人生中的一段過程。貧窮會成為你人生中的寶貴財富,讓你懂得奮鬥會改變生存狀態的道理,讓你具有不可墮落不可忘本的清醒,讓你有了經歷過風雨磨礪後堅若磐石的成熟。如果因為地位低而自卑,這種自卑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 不知天高地厚?中國古代傳統的世界觀,天地有多高多厚?
    這裡邊有個成語,就是天高地厚,一般形容天地的廣闊和厚重,人只有了解到這點,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天高地厚這個成語,也指恩德極其深厚,或者比喻事情的艱巨或複雜,但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反著用,用於貶義,比如說某某不知天高地厚,形容一個人無知、自大,不明事理。不知天高地厚,貌似老人經常這樣評價年輕人。
  • 「薦讀」曾國藩的20種人生智慧,讀書治學,修身齊家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珍視、學習和借鑑,今日摘選曾國藩20句語錄,與大家共享。勤 敬 1、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侄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萬望諸弟刻刻留心,勿使後輩近於此二字,至要至要。
  • 不知「天高地厚」是說人淺薄無知,古今又有幾人知,你能說清嗎?
    常聽一些人批評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也在一些評論裡常看到有人噴人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真正的「天高地厚」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知曉呢?我們今天就來把這個問題透徹的討論一下。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我們該如何理解王陽明的: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李爾在此》將在內地重演 吳興國清華戲說人生
    這是當代傳奇劇場攜手「中國第一民營演藝公司」聚橙網後的首批演出,呈現的是享譽世界的《李爾在此》。而這齣戲唯一的主角吳興國老師在2015年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後迅速得引起戲劇圈矚目,成為又一個可以在國內系統欣賞到的表演藝術大師。除了參加上海藝術節,吳興國老師還馬不停蹄得走進高校,展開了一場「高校藝術之旅」。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100句古詩詞,嘆盡人生滋味,總有兩句適合你
    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你不知道的半句學起來!
    —清·陳於王《題桃花扇傳奇》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清·黃增《集杭州俗語》十有八九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清·黃景仁《雜感》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唐·元稹《遣悲懷》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鹹陽城東樓》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 有緣人自會來此花亭坐一坐
    到了此花亭後,周圍的一切對於她都是既陌生又好奇,正因為她沒有接觸過世俗,所以很真誠地對待別人。她也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用童心對待世界。正如那個因她擦地板太滑而摔倒的客人要求要天上的星星時,她用小石頭砸向天空,想把星星砸下來。這充滿童心的舉措,讓客人滿意,並獲得了原諒。
  • 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在古代的中國,凡是正直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歷,在仕途上都是舉步維艱。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
  • 感悟人生,豁然開朗,歷代古聖先賢對命運的啟示
    故此,孔子有「五十而知天命」之經句。他更由知天命,到畏天命之崇高境界。而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知命始得為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古聖人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賢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非獨孔子,作知名之說。孟子亦多次作知命之說,孟子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 看《中國詩詞大會》感受「吃貨」蘇軾「課本外」的人生哲學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武昌除豬肉外 蘇軾頗愛吃魚,常常自己動手烹製,更是創製了「東坡魚」《魚蠻子》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芼青蔬。海南有肉又有菜,但「美食達人」蘇軾又怎能錯過海鮮呢?
  • 中科院下轄大學中,國科大和中科大都風生水起,而此校卻鮮有人知
    僅僅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就擁有330名院士,此數量比清北、浙大、交大、復旦等校所有院士數量都多。其實中科院除了下轄國科大和中科大外,還有一所大學也是中科院管轄。不過這所大學就有點悲慘,此校自建校之日起一直鮮有人知。
  • 「成語一則」管鮑之交:勝過愛情的友誼,人生得此知己足矣
    所以管仲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可見兩人對彼此了解之深,友情之深。不過光彼此了解,互相體諒,也不足以成就這一對千古知音。後來齊國發生內亂,管仲帶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帶公子小白逃往莒國。齊國內亂結束後,管仲為了幫助公子糾爭取君主之位時,差點把公子小白射殺了,但是小白技高一籌,還是巧妙得到了君主之位,史稱齊桓公。於是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禁。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當知:在學校中讀書,只是為離學校求職業作準備。這種讀書並不算真讀書。如果想做一位專門學者,這是他想以讀書為職業;當知此種讀書,亦是做人中一小圈子。若說是風景好,當知亦從境界中得來;若換一境界,此種風景也便不可得。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兩種境界並不同。並非住高樓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沒有。也許住高樓華屋,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並不好。或許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環境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卻盡好。
  • 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暗示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文·段宏剛公元752年,詩仙李白(701年——762年)創作了一首樂府詩《將進酒》,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字面意思為:在人生春風得意的時候,要盡情享受當下的歡樂,不要讓空空如也的酒杯對著皎潔的圓月。
  • 此三點,證明他是最可愛的人
    對於蘇軾如此多的成就,也有許多人表示他被過度神化了,我對此不敢苟同,我覺得蘇軾才是最真實的人,他食人間煙火,貪玩而有趣,僅此三點就證明他是世上最可愛的人。貪吃蘇軾是一個極為貪吃的人,民間流傳著很多蘇軾貪吃的傳說,而他自己也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美食詩篇。
  • 視頻| 傳奇 莫·法拉赫 的賽跑人生
    莫·  這部紀錄片是BBC在裡約奧運前特地為法拉赫拍攝的,講述了這位傳奇運動員的人生故事,記錄他運動生涯中創造歷史的輝煌時刻。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