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高地厚?中國古代傳統的世界觀,天地有多高多厚?

2020-12-03 鹹魚道長

在荀子的《勸學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這裡邊有個成語,就是天高地厚,一般形容天地的廣闊和厚重,人只有了解到這點,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

天高地厚這個成語,也指恩德極其深厚,或者比喻事情的艱巨或複雜,但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反著用,用於貶義,比如說某某不知天高地厚,形容一個人無知、自大,不明事理。不知天高地厚,貌似老人經常這樣評價年輕人。

那麼我們在用這個成語評價別人的時候,是不是想過一個問題,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這對現代人來說,也不算太複雜的問題,只要我們百度一下,很容易得到一個比較科學的答案,地球的直徑大概是一萬兩千多公裡。

天的高度複雜一點,畢竟氣體比較特殊,現代研究證明,地球一萬公裡以上的空間,還有氣體痕跡,最高極限為一萬六千公裡。當然這些數據都是基於現代科學的研究,我們很容易知道,那麼古人到底知道不知道,天高地厚?

中國古代雖然科學水平不發達,但也有其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哲學、或者神話,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但古人確實心裡有數,他們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來了解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的《上李邕》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其中九萬裡就是天的高度,李白是怎麼知道的呢?莊子說的,這句詩實際就是引用的莊子《逍遙遊》的典故。

據《莊子》記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古人認為,九萬裡就是天高的極限。那麼莊子又是怎麼知道的呢?這個就比較複雜了,因為莊子並沒有說他是怎麼計算的,我們只能從另外的角度來了解,這個九萬裡是怎能得出來的。

說到天高地厚的問題,就不得不說一個神話故事,那就是盤古開天闢地,這個神話是古人對世界形成的樸素認知,天地的問題,自然就蘊含其中。最早記載盤古開天神話的《三五曆紀》,其中是這樣說的。

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所以天為什麼是九萬裡?因為天數為陽,陽之極數就是九,天數也就是所謂的奇數,這是中國傳統的易學理論,同理,地數為陰,也就是偶數,但地數之極不是十也不是八,而是六,所以可知天高九萬裡,地厚六萬裡。

這就是中國古代認為的天高地厚,主要是根據易學理論推測的結果,雖然可能並不科學,誤差很大,但也體現了中國古人獨特的哲學和思維方式,最重要的是思考,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應該反思,是不是每天渾渾噩噩不知天高地厚呢?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人生對標「天高地厚」:大恩大德莫若此,自驕自大莫知此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漢語成語的「天高地厚」,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價值意蘊。成語「天高地厚」,本自早期儒家經典文獻《詩經》,原文為:「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小雅·正月》)這一成語的本意,在於言天地的高大,後用以形容恩德的深厚。
  • 不知「天高地厚」是說人淺薄無知,古今又有幾人知,你能說清嗎?
    常聽一些人批評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也在一些評論裡常看到有人噴人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真正的「天高地厚」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知曉呢?我們今天就來把這個問題透徹的討論一下。
  • 海賊王:路飛等人都曾不知天高地厚,挑戰過超級高手,年輕真好
    《海賊王》的世界裡,有許多讓人高山仰止的存在,比如四皇、三大將等。不過也有許多正在攀爬高山的人,比如路飛、古蘭特等人。路飛他們就曾經不知道天高地厚,挑戰過在當時比他們強大許多的人,全然不顧後果。不得不讓人感嘆,年輕真是好。
  • 可勁兒豁了兩天捷豹I-PACE 我變得「不知天高地厚」了
    不知天高地厚?在我心裡,它絕不是一個貶義詞。小時候,我們總被父輩教育,別不知道天高地厚,要有自知之明。現在才知道,父輩們說的不一定全對。本人愚見,自知之明是人類進步的絆腳石。自知之明的意思,就是我認了。而不知天高地厚,就是老子打死也不認。
  • 單仁平:民進黨的激進派太不知天高地厚
    民進黨內的意見也不統一,溫和一點的提出只監督今後兩岸的談判,激進一些的則主張有權修改兩岸已經談好、但尚未生效的協議,如服貿協議就屬這類情況,這等於是要求重新談判。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就是叫囂重審2008年以來兩岸已籤23項協議的「溯及派」。少數狂妄的民進黨「立委」大概以為只要島內權力在握,就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
  • 美國禁令倒計時,華為:願你永遠不知天高地厚
    在美國的打壓下,華為啟動了「備胎計劃」,像海思半導體、華為自研系統等已經開始轉正,海思的麒麟晶片,近年來發展很快,當年雖然很爛,但是餘承東還是堅持使用,才有了今天的脫胎換骨,如果當時認為麒麟晶片糟糕,就摒棄了的話,今天華為就相當危險了。
  •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 從傳統民間玩具看中國古代玩具設計智慧
    古代傳統節日眾多,還有其他豐富的玩具。如清明時節的紙鳶,端午時節的香包、百索和艾虎,除夕時節的爆竹、煙花和儺面具。節日與玩具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古代觀賞類的玩具古代觀賞類的玩具有很多。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對於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有充分的論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就紛紛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價值學說,如孔子提出「義以為上」的道德至上說,墨子主張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最高價值,宣揚崇尚公利的功用價值觀。老子提出美醜、善惡相互依存說。莊子進一步提出「物無貴賤」的命題,宣揚相對價值觀。
  • 古代天文儀器有哪些,一切還要從「天地徹」說起
    渾天儀·網絡供圖我們要講古代天文儀器,暫時先把落下閎的「天地徹」和張衡的「渾天儀」擱置一下,看先古時期是否有天文儀器呢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天文儀器製作的原理就是「設位(璇璣,渾儀)」和「垂象(玉衡,渾象)」。
  • 現在的年輕人,年齡越小,越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清楚的記得公司曾經有這麼一位新同事,985院校畢業,成績優秀。但是初出茅廬,零經驗基礎,不僅不願意接受老人的指點,還會耍脾氣。看不起大學都沒上過的老同事,性格傲慢。張嘴閉嘴都是書上的理論知識,曾大言不慚的說著:先有理論,後有實踐云云。結果試用期沒過完就被辭退了,這種後果不出我們的意料,毫不意外。
  • NASA中文:我們略知天高地厚
    圖/推特@NASA這是一個由翻譯組、校核組、新聞組、音頻組、視頻組、運營組以及專欄作家群組成的天文愛好者組織,他們孜孜不倦地把NASA、ESA、ESO等網站的信息翻譯出來,呈現給中國的天文愛好者。文/馮嘉安說人驕狂無知、自不量力,常用「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
  • 中國傳統國粹中唯有它一枝獨秀,它是啥呢?
    然而中華傳統國粹中有一支「奇葩」的力量,至今仍然不斷創新,不斷改變,不斷發展,還能帶動了一大批新型產業。更強悍的是,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經濟危機」,它仍然屹立不倒,一派生機勃然,欣欣向榮。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沒錯!相信你已經猜到了,它就是哪怕到了奧運會中國也可以穩穩奪冠的項目——麻將!麻將是誰發明的?網絡稱:漁民!為什麼?
  • 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統一天下就是統一世界,不是郡縣便是藩國
    古代中國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為何不熱衷於對外擴張版圖?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絕然相反的回答。其一:古代中國熱衷於擴張領土,不然現在中國版圖怎麼來的?從夏朝到清朝,這段歷史,被稱為中國古代史。古代中國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為何不擴張領土?因為只有一個:整個世界本來就是中國的。看到這個觀點別笑,在1840年之前,中國人就是這麼想的。這種觀念早在夏朝的時候就形成了,到了隋朝才確定為中華文明的朝貢體系。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什麼的呢?
  • 創造了人類的女媧,古代真有此人嗎?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稱號亦有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 等,史記女媧氏,風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 。
  • 山海經——我國古代的傳奇世界觀
    內容則真假參雜,虛實都有。我們可以把《山海經》稱為一部——「想像中的,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理書」。《山海經》幾乎可以算是一種世界觀,它記載了40多個國家,300條水道,眾多的神話人物和草木魚蟲鳥獸礦產等等不一而足。
  • 中國古代神話與氣候
    神話代表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的起源的原始理解,也是文化與科學最早的萌芽,同後來的文化與科學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各個民族都有一些神話流傳至今,比較這些神話的特點,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神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特點,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與科學思想的一些線索。
  • 天幹地支,你不得不知的傳統文化子醜寅卯-十二地支
    《關於甲乙丙丁那些事,你不得不知的傳統文化》今天我們介紹十二支(地支)。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西方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為原型的所謂「公曆」早已取代了中、日、韓等東方古國的傳統「農曆」。就像「十二星座」逐漸取代」十二生肖「一樣。
  • 「天地之中」入世遺 中國先民宇宙觀西方認可
    中新社鄭州8月1日電 題:登封「天地之中」入世遺 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西方認可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李貴剛  北京時間8月1日,從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委員大會傳來消息,中國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圓」來如此,體味中國古代圓的探究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圓」,在中國,「圓」無處不在,早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也許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也許有些已經淡忘,但是要找尋「 圓 」。(一)來自東方美學,天圓地方圓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原型,古人通過觀察天地,通過圓了解人和自然,衍生了東方文化,使其成為東方美學必不可少的因素,天圓地方,是古人的世界觀,來自於陰陽學說源於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