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的《勸學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這裡邊有個成語,就是天高地厚,一般形容天地的廣闊和厚重,人只有了解到這點,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
天高地厚這個成語,也指恩德極其深厚,或者比喻事情的艱巨或複雜,但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反著用,用於貶義,比如說某某不知天高地厚,形容一個人無知、自大,不明事理。不知天高地厚,貌似老人經常這樣評價年輕人。
那麼我們在用這個成語評價別人的時候,是不是想過一個問題,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這對現代人來說,也不算太複雜的問題,只要我們百度一下,很容易得到一個比較科學的答案,地球的直徑大概是一萬兩千多公裡。
天的高度複雜一點,畢竟氣體比較特殊,現代研究證明,地球一萬公裡以上的空間,還有氣體痕跡,最高極限為一萬六千公裡。當然這些數據都是基於現代科學的研究,我們很容易知道,那麼古人到底知道不知道,天高地厚?
中國古代雖然科學水平不發達,但也有其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哲學、或者神話,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但古人確實心裡有數,他們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來了解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的《上李邕》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其中九萬裡就是天的高度,李白是怎麼知道的呢?莊子說的,這句詩實際就是引用的莊子《逍遙遊》的典故。
據《莊子》記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古人認為,九萬裡就是天高的極限。那麼莊子又是怎麼知道的呢?這個就比較複雜了,因為莊子並沒有說他是怎麼計算的,我們只能從另外的角度來了解,這個九萬裡是怎能得出來的。
說到天高地厚的問題,就不得不說一個神話故事,那就是盤古開天闢地,這個神話是古人對世界形成的樸素認知,天地的問題,自然就蘊含其中。最早記載盤古開天神話的《三五曆紀》,其中是這樣說的。
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所以天為什麼是九萬裡?因為天數為陽,陽之極數就是九,天數也就是所謂的奇數,這是中國傳統的易學理論,同理,地數為陰,也就是偶數,但地數之極不是十也不是八,而是六,所以可知天高九萬裡,地厚六萬裡。
這就是中國古代認為的天高地厚,主要是根據易學理論推測的結果,雖然可能並不科學,誤差很大,但也體現了中國古人獨特的哲學和思維方式,最重要的是思考,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應該反思,是不是每天渾渾噩噩不知天高地厚呢?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