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來如此,體味中國古代圓的探究

2020-12-03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圓」,在中國,「圓」無處不在,早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也許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也許有些已經淡忘,但是要找尋「 圓 」。

(一)來自東方美學,天圓地方

圓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原型,古人通過觀察天地,通過圓了解人和自然,衍生了東方文化,使其成為東方美學必不可少的因素,天圓地方,是古人的世界觀,來自於陰陽學說源於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

天圓地方的宇宙圖式具有一種極具意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這種觀念貫穿於東方文化之中,在許多建築中能有體現。,如北京的天壇,還有我們熟知傳統造型月拱門,除了建築形式展現外,還代表了東方文化中心思想圓,有圓滿之意,確切符合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嚮往,天圓地方根本不是科學,那是古人的哲學。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中國人以前都講天圓地方,而被指為不科學,其實中國人科學得很,只是把「天圓地方」的意思解釋錯了。從字面上去直解,說: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還有些所謂的「大家和專家」也這樣認為,真是侮辱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天圓地方之說來自於《易經》,《易經》又是古人從大自然研究後得到結論所編寫,裡面是古人對天地自然的理解,由此可以擴展到地球到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古人發現,每當天地間能量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表現在人們可以看到的相對宏觀的世界,比如當春天從東方七宿中傳來的「木」屬性的能量到來時,大地就會解凍,種子開始發芽,一切生命都被這種能量喚醒,進入新一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由此,古人把這種微觀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測量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係,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這就是古人講的「天時」,所謂天時者,就是從天而降的能量到來時,就是相應季節的開始。由於這種能量60年一輪迴,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因此古人講「天圓」,用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講方位時,用「四面八方」來描述,也叫「地方」。

「天圓地方」用現在理論來解釋,圓圖代表的是時間,方圖代表的是空間,也就是講宇宙也!也就是講宇宙的真實面目!體現了老祖宗智慧的時空觀念,這其中還隱含一個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理論: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而且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圓為天道,亦為人道 ,「圓」的審美和哲學意味 ,不僅帶來賞心悅目的圓潤之美,也滲透到了中國人的思想中--圓融處世。

(二)墨子,民出身的哲學家

墨子其實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他創立的墨家學說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百家爭鳴之時,有「非儒即墨」之稱。從戰國到漢初,墨子也常常被世人與孔子一起並稱為「孔墨」。

集墨家思想之大成的《墨子》是一部內容博大的巨作,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一書是墨子弟子及其後學根據墨子言論整理而成,其內容廣博,在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諸多方面均有著極高的成就。

《墨子》書中還有大量幾何學的知識,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這與歐幾裡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墨子說:「中,同長也。」這裡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墨子經上》 :「圜,一中同長也。」這是我國最早的幾何學定義。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每個圓只有一個中心點即圓心,從圓心到圓周作線段,長度都相等。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裡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三)勾股容圓,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勾股容圓是通過勾股形和圓的各種相切關係求圓直徑的問題,這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西漢的《九章算術》勾股章有已知勾股形的勾、股求其內切圓直徑的問題,開創了勾股容圓的研究,其給出的公式是「三位(即勾、股、弦)並之為法,以勾乘股,倍之為實,實如法得徑一步。」此即圓徑d=2aba+b+c。劉徽用出入相補原理和率的理論(藉助衰分術)兩種方法證明了這個公式。

我們試在紙上畫一個圓,將這個圓沿直徑分成兩個半圓,然後:分別將兩個半圓像切西瓜一樣割成八塊,讓它們像切好的八塊西瓜一樣,一個挨一個放在桌子上,或者,想像它們是一把只有八個齒的梳子,現在我們有兩把這樣的梳子,再將這兩隻梳子齒對齒地插在一起,於是就湊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它的短邊正好是這個圓的半徑,它的長邊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六段弧線構成的。讓我們再作進一步假設,假設:我們當初不是將半圓分成八份,而是分成了六十份,甚至三百六十份,那麼,這條長邊就會變成一段近似的直線,這條近似的直線非常接近半個圓周的長度。

兩千多年前人們計算圓面積的方法就是這樣「化圓為方」,將圓周長的一半與圓的半徑相乘,正如《九章算術》方田章中所指出的一樣:「圓田……術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圓面積的計算方法太簡單了,簡單到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但是,幾千年以前的數學家們,不知道花了多大的工夫,經歷了多少不眠不休的思考,才終於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應該指出宋金時期,洞淵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同一個圓和各種勾股形的相切關係,給出了由勾股形的三邊求圓徑的9個公式,稱為「洞淵九容」。洞淵是道教的派別,通「九數」,活躍於唐宋。

尤其金朝數學家李冶的《測圓海鏡》李冶由洞淵九容演繹成《測圓海鏡》(1248年),通過勾股容圓圖式的十五個勾股形和直徑的關係,建立了系統的天元術,推導出692條關於勾股形的各邊的公式,其中用到了多組勾股數作為例子,並在卷一之首繪出「圓城圖式」。

例如《歌詞古體算題》記載了中國古代的一道在數學史上名揚中外的「勾股容圓」名題,其歌詞為:十五為股八步勾,內容圓徑怎生求?有人算得如斯妙,算學方為第一籌.當中提出的數學問題是這樣的: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邊長分別為15步,8步,試求其內切圓的直徑.現在我們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有關性質我們計算出內切圓的直徑=6.

(四) 《周髀算經》之圓知識

《周髀算經》,原名《周髀》,是算經的十書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分為上下兩卷。它在唐代被收入《算經十書》當中,並為《十經》之首。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曆法,其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了勾股定理。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商末周初。在這個戰爭頻發,思想落後,奴隸遍地的時代,有兩位智者的談話震鑠古今,該書中記載:周公與商高對話中,商高提出「環矩以為圓」.《中國數學史大系》第一卷中對此解釋為:把矩的長短兩隻當作「規」的兩隻腳,直立於平面上,以矩的一端為樞,旋轉時,另一端即可成圓.如圖①.

而中國近代著名數學家李儼註解:「直角三角形固定弦,其直角頂點的軌跡便是圓」,如圖②,數學家梁宗臣的看法與李儼相同,並在其《世界數學史簡編》註明.從上面的注釋我們不難得到:圓的定義,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為定值的所有的點的集合即為圓,直徑所對的圓周角為直角。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畫圓的過程,圓心就像我們的夢想或者目標,只有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會有生活的動力和方向。半徑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天賦各有秉異,因此,所帶來的影響力各不相同,我們只要盡力畫好自己的圓,這個世界將會有序而不失魅力!

(五) 圓周率π

秦漢以前,人們「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餘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就是不斷增加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讓這個多邊形的邊長不斷地逼近圓周的方法。

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寫道:「假令圓徑二尺,圓中容六觚之一面,與圓徑之半,其數均等。合徑率一而外周率三也。」畫一個直徑二尺的圓,在圓中作一個內接正六邊形,正六邊形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比例為三比一。正六邊形的邊長恰好與圓的半徑相等,利用這一條件,依勾股定理,可以求得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高。一切從這裡開始,按同樣步驟重複下去,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長會不斷接近圓的周長,求得的圓周率也就會越來越精確。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

祖衝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22/7為約率,取355/113為密率,其中355/113取六位小數是3.141592,它是分子分母在16604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衝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2288邊形,這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

(五)《九章算術》,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提供了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九章算術》,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是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承的經典之作,尊為古代數學群經之首。

《九章算術》與古希臘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並稱現代數學的兩大源泉,是中國古代《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它系統地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標誌著以算籌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正式形成.全書分為9章,卷一「方田」中,詳細記述了扇形、弓形、環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方田」篇中所記:宛田面積術曰:以徑乘周,四而一.其中,宛田:扇形的田地;徑:扇形的直徑;周:扇形的弧長;意思是:扇形的面積=直徑×弧長÷4.今天我們用所學公式可以證明古人方法是正確的。

此外「方田」篇中還記載:弧田面積術曰:以弦乘矢,矢又自乘,二而一.即給出了計算弧田面積的經驗公式:(弦×矢+矢×矢)÷2.弧田(如圖),由圓弧和其所對弦所圍成,公式中「弦」指圓弧所對弦長,「矢」等於半徑長與圓心到弦的距離之差(弓形的高).

按照上述經驗公式計算所得的弧田面積與其實際面積之間存在誤差,現有圓心角為120°,弦長等於9米的弧田.我們可以計算出弧田的實際面積(9π-27√3/4)平方米.與按照材料中的經驗公式計算所得結果與現在方法中計算的弧田面積相差1.50平方米.

割補求面積在該書中多次運用,體現的數學思想跟現在的化歸思想很類似,也就是化未知為已知。

中科院院士吳文俊先生說過:最早的幾何學、最早的方程組、最古老的矩陣等等,翻開歷史,中國曾經是一個數學的國度,中國數學在世界上的位置遠比今天靠前。祖衝之、劉徽、《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四元玉鑑》等一批大家和著作,使中國數學曾經處於世界巔峰。正是由於這些輝煌,中國數學,不僅要振興,更要復興!這裡只是想告訴讀者,從風格上講,中國古代數學具有鮮明的算法特色,這是中國古代數學的精髓所在。

相關焦點

  • 神奇的圓
    圓是一種幾何圖形。當一條線段繞著它的一個端點在平面內旋轉一周時,它的另一個端點的軌跡叫做圓。根據定義,通常用圓規來畫圓。畫圓時,固定的點是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作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作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 掌上微課堂|「圓」來如此之圓內接四邊形
    在同圓內,四邊形的四個頂點均在同一個圓上的四邊形叫做圓內接四邊形。圓的內接四邊形的性質及判定在平面幾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 通過圓快速得到圓中四邊形對角及外角與內對角的關係;2. 通過角的關係,得到一個圓,進而得到另外的圓中角的關係.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開始系統學習一下有關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吧。
  • 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的確如此!
    想來,國外的應該也能看到如此圓月吧!以前曾用「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圓」這句話,勸過別人,沒想到,這人不但不聽勸告,而且還被理解成對他的諷刺,脆弱的心靈連別人是勸他還是罵他都聽不懂,套用一句俗話叫「好賴話都聽不懂啊?」
  • 美國月亮圓還是中國月亮圓:時間、空間、與中秋
    因此謹慎的解答是,即便真的十五月亮十六圓,也無法從中推知美國和中國誰的中秋節月亮更圓。這其實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傳統節日在海外的時間點應該以什麼為準?是中國的農曆時間、還是海外的農曆時間?這個問題留學黨應該感觸較深。因為國外聖誕節放寒假,到了春節基本都已開學。
  • 《圓的周長》說課稿
    (3)情感目標: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探究性和趣味性,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三、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知道任何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因此我把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設為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為教學的難點。
  • 「圓」來如此——關於圓周率 π的36 個有趣事實
    在數學中符號 π 代表圓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換句話說,π 就是把圓的直徑擴張成其周長所需要的倍數。▌3因為人們不可能知道 π 的精確值,所以也永遠無法測量出一個圓的周長或面積的真正數值結果。π 是一個無理數,這意味著它的數字被認為是隨機的順序排列(至今未能證明)。
  • 《圓的周長》導學案設計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1、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課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指名讀。2、學習圓的周長的測量師:(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明確圓的周長的概念)像這樣,圍成圓的曲線長度就是圓的周長,通常用字母C表示。師:看來像這樣動態的圓或很大的圓測量其周長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探究出一種像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一樣普遍使用的方法來解決圓周長的問題。【設計意圖:把學生帶入到生活實際中,在質疑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促使他們產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願望。】
  • 中國古人何時知道地球是圓的_澎湃新聞-ThePaper
    X 中國古人何時知道地球是圓的,也出現過大地上表面是弧形的理論,但是古代中國人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有個缺陷,就是普遍認為陸地和海洋是分開的,單獨討論陸地的形狀。
  • 米勒問題延伸,利用圓周角圓外角圓內角解決問題
    今天來看一道題,(本文收錄在好題探究專欄)   這題是微信上一位老師問我的,我覺得還挺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 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人類是如何證明「地圓說」的?
    我們的教科書中寫到,地球是圓的,不過,這個看似人人都知道的常理,在古代卻是「歪理邪說」,古人深信不疑的,是地球是平的,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地球是一個大圓盤一般的結構,而在人類探索真相的道路上,人類的犧牲也是非常大的。
  • 圓的周長
    最近我們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周長。
  •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地球是圓的?
    今天去看了奇葩說,薛教授在其中講了一個事例「在美國一家飯店中聽到了兩個人的辯論,一個廚師說地球不可能是圓的,應為如果是圓的站在背面的人,不就掉下去了嗎?」薛教授想用這個事例來證明人的舊有觀念不會影響他的生活。可小編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自己是什麼時候知道我們生活的地方叫地球,什麼時候知道地球是圓的?」
  • 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但想不到地球會這麼圓,地球到底有多圓呢?
    古代的一些先賢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世界應該是一個圓的。因為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就像是從大地下面繞了半圈後又來到了大地的上面一樣。天圓地方世界是圓的,這種很早就有了的想法在古代並沒有得到認同。一直到了500年前,麥哲倫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地球是圓的這種觀點才被得到證實。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地球是一個球體已經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了。然而問題來了,既然地球是一個球體,那麼地球到底有多圓呢?地球有多圓?通過直覺我們會覺得地球肯定不會很圓的。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因為我們覺得地球上有巍峨高聳的山脈,有深達數千米的海洋。
  • 地球之所以是圓的,歸根結底是因為「它」……
    在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地」,並沒有關於其形狀的描述。地球的英文「earth」,也有「地」「泥土」等意思。古代大部分人,特別是中國古代,還是認為大地是平的,即所謂「天圓地方」。實際上,我們發現,肉眼可見的絕大部分天體都是球狀的,所以地球是圓的,並不意外。但背後的道理是什麼呢?當初有人質疑地圓說時問過一個可笑的問題:「如果地球是圓的,那麼背面的人不是掉下去了嗎?」地球「背面」的人當然不會掉下去,因為有一種叫萬有引力的力量,把我們牢牢地束縛在地面上。而正因為地球具有較為強大的引力,才使得自身的形狀呈現球形。
  • 小學數學丨說課《圓的周長》音頻示範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究圓的周長公式的過程中培養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符號意識和幾何直觀。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圓的價值,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了解圓周率的發展史,激發民族自豪感。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吃透本節課的知識點,我制定的教學重難點如下: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會利用公式求圓的周長或半徑。
  • 「圓」來如此——切線長定理+切割線定理
    ,即:圓繞其圓心旋轉任意角度,所得圖形與原圖形完全重合.【四點共圓】3點確定一個圓4點可以共圓5點也可以共圓幾何題,一定要尋找特殊圖形、特殊變換、特殊關係!【點與圓】圓外1點與圓的距離關係,做與圓心的連線即可。尋找特殊關係學會轉化【切線判定】【定義法】和圓只有一個公共點的直線是圓的切線;【距離法】和圓心距離等於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定理法】經過半徑的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 微信成語猜猜看一個圓裡面一個正方形答案 一個圓裡面一個正方形...
    導 讀對於不少的微信成語猜猜看參與者來說,當遇到「一個圓裡面一個正方形」問題的時候,肯定想要知道起正確答案究竟是什麼吧,畢竟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問題獎勵,因此下面就來為各位講解一下一個圓裡面一個正方形的問題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年的月亮十七圓
    人們通常認為農曆每月的十五 是月亮最圓的日子 但是大家又常聽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並不是十五的月亮,單價16元人民幣的意思,囧) 這是因為通過觀測發現 月亮在農曆十六圓的頻率高於其他日期 於是慢慢地就開始流行了這樣一種說法 為什麼會多是「十六圓」呢?
  • 誰是第一個知道地球是圓的人?
    1622年麥哲倫領導的環球航海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但是麥哲倫不是世界上最先認識到地球是園的,在他之前很早人類就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了。而麥哲倫在做環球航海時,心裡已經堅定的認為地球是圓的了,這種認識堅定了他環球航海的信心。那麼世界上誰最先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 「圓」來很完美,聚焦構造輔助圓解題的三大模型
    ,藉助圓去解決一些問題都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下面舉例說明這三種構造輔助圓解題的模型應用。、四點共圓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發現A、D、M、C四點共圓,最後一個問題的關鍵,正確探究出點M的運動路徑,記住弧長公式,屬於中考壓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