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圓的周長。學生在三年級時已學習周長的意義及測量周長的方法,有計算直線圖形周長的基礎,對曲線圖形的周長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因此學生對於理解圓周長的意義、測量圓周長的方法都是具有良好的認知基礎的。他們樂於接受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通過引導基本能運用滾圓法、繞繩法等方法測量圓周長。但是用繞繩法、滾動法等測量出它們的周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有需要研究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畫圓的時候,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所以圓的周長與圓的半徑和直徑都有關係。先從研究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入手。當學生在探索圓周長計算公式之時,直線圖形周長的研究方法與曲線圖形周長的研究方法不同,怎樣尋找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新的矛盾再次產生,這時可以適時地啟發學生藉助直線圖形周長的規律:直線圖形的周長與其圖形內的某些線段存在倍數關係,由此類比:圓周長與直徑是否也存在倍比關係?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指引探究的方向。
用劉徽的「割圓術」,讓學生體會隨著圓內接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多邊形周長近似於圓周長,滲透極限的數學思想。並借數學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民族自豪感。
以下是利用公式求周長的書寫格式,圓的周長有兩個公式,C=πd 或者C= 2πr。知道直徑,就用C=πd ,知道半徑,就用C=2πr。先默寫公式,再用遞等式代數計算。
一般鼓勵帶π計算,最後一步才算出結果,這樣可以使計算更簡便,大大提高準確率。本單元的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其實都不算多、不難記,但是計算涉及很多小數乘法,非常複雜、麻煩,稍不留神就會算錯數,因此本單元的大難關是計算。下面是我推薦給孩子們的速算小秘訣。當我們把1π-9π都記熟了以後,計算起來是很方便的。如果遇到超過10π的,我們把它分解的方法可以很快算出結果。例如:26π,用豎式計算26×3.14會很麻煩,可以把它分解成20π+6π,就是62.8+18.84,這樣就會簡便多了。又如1.5π,可以把它拆成1π+0.5π,就是3.14+1.57。但是,使用速算方法的前提是,必須懂得如何拆開π來計算,同時對1π-9π背得滾瓜爛熟才可以。
以下是《補充教材》P92-93的習題答案,學生的作業反映出幾個方面的問題:
1、容易忽略單位不統一的情況,不注意轉化為一致單位再計算。
2、時鐘的分針走一圈,針尖所走的路程其實是求圓的周長。但是有學生不理解分針長度跟圓的半徑還是直徑有關。跟第10題相似的題目情景是「一個掛鐘的分針長15cm,經過1小時後,分針針尖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兩道題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求圓周,但是後者對學生來說,要求要有更高的理解能力,才能把分針走1小時,跟圓周聯繫起來。
3、第14題,計算跑道的周長,需要懂得把圖形進行分解,才能求出跑道的周長。
以下是《金牌》P47-50的參考答案,其中P47-48是堂上小測。需要注意的是P48的第6題,求半圓的周長≠圓的周長÷2,半圓周長包括半個圓弧+直徑,因此,C半圓=C半圓弧+d(即C半圓=π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