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學情調研分析
一、調研主題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的第四單元《圓》是本冊的基礎也是重點。在學習了《圓的認識》後,為了讀懂學生,更好地學習《圓的周長》一課,使教學活動有很好的切入,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很好的突破,課前對六年級抽取一個班進行了全班調研。同時也隨機抽取了10名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還隨機抽取班上一個學習小組進行了小組觀察。
二、調研目標
1.了解學生學習「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的有關知識基礎。
2.了解學生與「圓的周長」有關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
3.了解學生學習「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可能存在的難點。
4.了解學生學習「圓的周長」的興趣點及喜歡的學習方式。
三、調研對象
由於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全班學生,因此確定調研對象為六年級全體學生(42人)。
四、調研方式
問卷調查、學生訪談、小組觀察
五、調研內容和目的
(一)問卷調查(全班所有學生):
1.練習(全班)
①.求出下面各題中的商。(商保留兩位小數)
1.55÷3.9 246.4÷13 5.95÷27.6 9) 5.61÷6.1
目的:了解學生的筆算能力,看是否需要準備計算器
②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單位:釐米)
目的:調研學生對已有知識基礎(周長意義的理解)、方法基礎的掌握情況。
③你認為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目的:調研學生對影響圓的周長的條件的經驗。
④你認為圓的周長應該怎樣測量?
目的:調研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經驗(測量的經驗一化曲為直) 。
(二)訪談(隨機抽取10名學生)
1.你知道圓周率嗎?你對它有什麼了解?
目的:調研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經驗(圓周率的經驗)。
2.在學習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遇到困難時你願意採取什麼方式解決困難?學習一個新的知識,你願意採用什麼方式?(看書自學、詢問他人、自己探索、小組討論、教師講解)
目的:調研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興趣點。
(三)小組觀察(隨機抽取班上一個學習小組)
你能得到這個圓形物品的周長嗎?
目的:調研學生對所學知識(圓周長)的經驗和可能遇到的困難,還有學生在小組測量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六、調研結果統計及調研結果分析
1.用豎式求出下面各題中的商(商保留兩位小數 )
1.55÷3.9 246.4÷13 5.95÷27.69 5.61÷6.1
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計算正確,但是耗時較長,小部分對於小數除法的掌握還不夠深,留空白你活著計算錯誤。 計算是小學數學中一項重要基礎知識,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與否,直接關係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影響到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技能的的形成。課堂中如何開展深度學習是新一輪課改的關鍵,而如何在深度學習中提升小學生計算能力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據本節課的實際需求,我們團隊決定使用計算器來深入到圓的周長的學習當中。
2.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單位:釐米)
通過調研發現學生大部分能夠準確把握周長的含義,並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圖形的周長,但是還有個別學生學生不能準確得到圖形的周長。3.你認為影響一個圓形周長大小的關鍵是什麼?你認為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由此數據發現絕大部分同學的回答是比較正確的(包括直徑、半徑、面積、大小),佔到83.3%。在缺乏視覺支持的情況下,仍有16.5%的學生完全答錯(圓周率、圓心、不知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呢?我們認為,教師要採用開放的課堂教學,多維度呈現,幫助學生積累空間表象,讓學生自主理解和建構數學知識,達到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於是本節課我們要採用從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與邊的關係入手,讓學生自主理解建構,從而深入探究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的核心問題。
4. 你認為圓的周長應該怎樣測量?
看來學生對測量圓的周長有一定的經驗化曲為直,但有14.3%的同學缺乏生活常識、方法和技巧。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通過實踐操作,學生不僅實踐了圓周長的測量,而且通過交流測量感受引發思考: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為下一步的探索活動做好思想準備。
(二)訪談(隨機抽取10名學生)
1.你知道圓周率嗎?你對它有什麼了解?
孩子們對π的認識幾乎只是知道它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一般取值3.14,但是對π的意義就幾乎都不太清楚了。只有一個孩子是因為讀過這方面的書籍。對π的不認識,是因為孩子們對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數還不能體會和接受。平時看的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故事不多。老師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多讀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書籍,應該引導學生體會π的意義和推算過程,讓孩子們體會中國人的聰明與智慧,增強孩子們愛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
2.(1)在學習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遇到困難時你願意採取什麼方式解決困難?學習一個新的知識,你願意採用什麼方式?(看書自學、詢問他人、自己探索、小組討論、教師講解)
困難:
解決方式:
學生對於已經學過的圖形的認識以及周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結果上了;上課時探索的過程孩子們記憶不夠深刻;在老師引導之後說出喜歡小組合作。說明以前教學中關注探索不夠,孩子們總結反思的不夠。
(三)小組觀察(隨機抽取班上一個學習小組:4人)
你能得到這個圓形物品的周長嗎?
結果分析:
學生有《圓的認識》的基礎,對於周長的概念很清楚。當學生對圓的周長產生需要,四個人商量之後,提出需要學具(繩子、剪刀、尺子、筆)於是很快利用圍、滾的方式獲得圓形紙片的周長。
但當教師提出,如果獲得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怎麼辦?學生就有些無奈了。在教師一步一步的提示:你知道圓的周長和誰有關係嗎?有著怎樣的關係?結合探究正方形周長時,正方形周長與邊長之間的關係探究圓的周長和直徑間的關係,學生才推出來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推出圓的周長公式。雖然小組合作用的時間長了些,但他們積極參與,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採取各種方式,合理協作地小組精神,讓我感到很欣慰。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孩子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獲得的是一些數學思想、方法。
我堅信:有了上面的分析,教師在設計這節課時,才能真正把握教學的起點,才會更加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