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一課的學習單怎麼匯報才是最理想的?
在研磨《圓的周長》一課的過程中,感覺學習卡的匯報不夠出彩。至於還能怎樣匯報才最理想?想跟大家一起研討?
這是我們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的學習單。
利用這個學習單主要是讓學生記錄測量圓的周長是多少?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多少?發現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等於3點多這一結論。
我嘗試過的方法:
1.老師代辦,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等於3.2,3.17,3.13,3.15,再讀第二張,第三張……直至把班上所有的都讀了,我們發現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3點多倍)板書結論。
這個方法操作簡單容易得出結論,但是老師包辦的多,老師牽的多,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不符合我們現在新課標的要求。
2.老師把學習單都收上來,一張一張展示,讓學生讀結果,然後教師問有什麼發現?學生一起說,都是3點多倍。
其實,老師有些放手了,但是口子放得小,我們總是擔心如果讓學生自己上去匯報,如果有2倍多的怎麼辦?有一倍多的怎麼辦?一節課35分鐘既要結果,又要過程,能做到嗎?試一試。
其實,在這個環節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就是匯報的過程中,體現出觀察的方法,有橫向觀察,縱向觀察,有橫向縱向的對比觀察,有部分觀察,有整體觀察,有小組間的對比觀察,下結論前,有分析的過程,總之,匯報裡我們可以看出從觀察到分析到結論這樣一個流程,一個生產過程,即有步驟有方法有結論。
再回顧學生使用學習卡前所已經的,圓的直徑與什麼有關?與直徑有沒有關係?是否有倍數關係?成幾倍的關係?學生經歷這樣幾個問題的思考,最後聚焦到成幾倍的關係的問題,所以他們在匯報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到結果上來,而忽略過程的匯報,有了上面的兩次試課對比和作課分析,我們知道,要想得出上面的結果,必須分步驟來體現,必須讓學生自己來,必須多做預設,知道收和放。這樣想後,我們做出第三次上課匯報設計,可是沒有實施,有些可惜。
第一步,哪個小組願意上來分享?(學生舉手)你們組來。放好學習單,誰先來匯報?()把話筒遞給孩子。
匯報前,對學生耳語,先讓學生說,結果是誰除以誰得來的(橫向觀察落實),再說我們組的發現。跟學生這樣要求,並讓他們這樣匯報。其次,在孩子說出結論後,問同組孩子們,你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面向全體學生,同意他們的結論嗎?(落實兩組間的比較)
第二步,還有哪一組跟他們組結論一樣的嗎?請舉手。收上來展示,小組間大數據對比,所以第一組的展示,必須是正確的結論。
第二步的另一種可能,同意他們的結論嗎?你們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有可能是因為學生的結論不夠完整,比如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商等於3.多,也就是三倍多,學生會補充應該說,不管是大圓還是小圓,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商等於3.多。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你是怎麼看出來的?(縱向比較落實)還有哪一組跟他們組結論一樣的嗎?請舉手。收上來展示,小組間大數據對比。
第二步的第三種可能,不同意,展示數據,因為有一個數值在2點多,所以他們的結論是3倍左右?追問3倍左右是什麼意思?()同意他們的結論嗎?你有什麼想說的?引向辯論。
第二步的第四種可能,不同意,展示數據,因為有一個數值在1點多,所以他們組沒有結論。同意他們的結論嗎?你有什麼想說的?引向辯論。如果學生看不出問題,就結合黑板上的圓,加上手勢,直徑,半條弧,半條弧,你發現什麼?引出測量錯誤的直觀證明。
經過計算和比較,我們此刻關於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商是幾有結論了嗎?(3倍多)為什麼我們沒有算出一個一樣的結果樣,把學生引向活動反思,發現測量誤差,引出幾何證明,π介於3倍和4倍之間。
如果匯報環節,我們這樣做會不會好了一些?會不會太浪費時間?誰還有即簡省,又凸顯過程方法步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