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創設情景是很重要的。
在《圓的周長》一課的三磨三研中,我們發現情景創設可以分成三個境界。
第一層就是氛圍情景,主要是學習氛圍的烘託,引出課題。
孩子們去玩過摩天輪嗎?()玩一次要花多少錢?();ppt
如果你們去世界最大的摩天輪天津之眼玩會花更多的錢。知道為什麼嗎?ppt(對比)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摩天輪大,旋轉一周的時間就多,成本大,收費肯定高。
其實,轉一周就是圓形摩天輪的(周長)。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圓的周長。(板書)
摩天輪就是老師構建的一個文化背景,這個文化背景摩天輪是學生感興趣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烘託了氛圍,為引出周長做了鋪墊,但是因為情景不產生問題,所以學生就沒有引起我必須學習,我要學習圓的周長的內在衝動。
第二層就是問題引領,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研究的主要問題。
同學們,這是瀋陽方正大廈(出示白天圖),你們在這座大廈的外觀上,看到我們學過的什麼平面圖形?(正方形、圓)工人要給大廈上這兩個圖形從新鑲上金色的邊框,但是他們犯愁了。他們不知道要用多長的邊框,你們能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這些金色的邊框實際上是這兩個圖形的什麼?(周長)
我們曾經學過求哪個圖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邊長x4,圓的周長沒學過)點明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的周長怎麼求。(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的周長)
給大廈鑲金邊,要多少金邊?讓學生知道要求金邊有多長,必須會求圓的周長來說,我覺得這次情景更有針對性,但是摩天輪學生更加感興趣,也更是摩天輪學生更熟知。但是數學是解決問題的,有問題引領針對性更強,兩相比較,關於情境創設,我覺得,問題情景還是好於氛圍創設。
第三層就是能從內部誘發學生我要學的內在需要,但是到現在,我們很難做到,更多的是教師要學生學!
情景創設是為了讓學生在情景中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並在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新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從教師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為什麼學的一個轉變。
照著這樣的想法,我又嘗試著重新設計《圓的周長》一課的情景。
談話,今天老師跟大家上這節課,準備了兩條不一樣的小木棒(拿出舉起),並在小木棒的中間鑽了一個孔,並穿上一個釘子,那就這樣。此刻我想讓兩個孩子上來,一手拿釘子,一手轉動小木棒,誰來做這件事?
學生做。
看到什麼?想說什麼?(轉成一個圓)還有誰想說?(旋轉出兩個不一樣大小的圓)還有人想說嗎?()能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嗎?小木棒相當於圓的什麼?(直徑)你們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嗎?(引導,直徑越長,圓就越大,周長也越大)這個問題你感興趣嗎?研究這個問題就是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對嗎?()現在我們要不要一起研究一下?
如果這樣做是滿足情景是從內部誘發學生我要學的內在需要的話。我可以把這樣操作的思路總結為:
一讓學生能說的話題,簡單輕鬆,直觀,看就能看出來,就像上面一樣,小木棒轉,所有的學生都看得見,能夠說出來,也就是第一步一定要能把所有的學生都裹挾進入課堂學習的氛圍裡,沒有壓力,平等和諧;二(把看到的、所說的轉化成感興趣的問題),只要學生被老師裹挾進我們創設的情景中,只要你能看,你能說,你或多或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關聯,提出一些初步的感知問題,表層的數學問題,此刻,我們可以偷偷的,輕輕地使用歸攏,或者專業一點說嘗試歸納,學生看到的是什麼問題,聚攏到我們要聚焦的教學問題;三因為是學生發現的問題,所以他們有嘗試解決問題的內在欲望和需求,我們就是利用這一丁點原始的衝動和欲望,把孩子們引領到探究的教學環節上,這樣一節課的情景創設算是功成圓滿了。
總之,數學教學的情境創設絕對不是以聲色的絢爛堆砌出來的熱鬧,而應該是以有利於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到數學,感知到數學問題,並有想解決問題的衝動興趣的一種問題環境的創設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