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中文:我們略知天高地厚

2021-01-21 新周刊

2017年5月5日,是火星新一年的開始,這一天太陽直射火星赤道,也就是火星上的春分,被行星科學家們選為火星新一年的開始。圖/推特@NASA


這是一個由翻譯組、校核組、新聞組、音頻組、視頻組、運營組以及專欄作家群組成的天文愛好者組織,他們孜孜不倦地把NASA、ESA、ESO等網站的信息翻譯出來,呈現給中國的天文愛好者。


文/馮嘉安


說人驕狂無知、自不量力,常用「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新周刊》問NASA中文專欄作者李昂:「在內容付費的時代,你們團體坐擁上百萬用戶,內容精準定位在人類科技的前端,但幾十位內容編輯胸前貼著『略知天高地厚』幾個大字,寫作全都不為賺錢,這是行為藝術嗎?」


李昂笑了笑說:「說到天高地厚,根據1967年聯合國制定的國際空間法,外太空在距離海平面100公裡(the Kármán line)以外,而地表最高的青藏高原,地殼厚度也就是70公裡,去這兩個邊界,要說開車,不堵車的話1個小時就到了,所以,字沒寫錯,我們這個『天』團,的確是『略知天高地厚』。我們每個人對頭頂的星空都有執念,對夢想的力量都有信仰。」


李昂在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NAB大樓前。圖/受訪者提供


他又說:「這份工作並沒給我帶來什麼能存進銀行的收穫,卻讓我學會了即便遇到大的挑戰,也不能放棄。每次當你面對困難感到無計可施的時候,應該學會把大麻煩分解成小困難,逐個突破,把小困難都逐個解決,你會發現大麻煩也不在了。」


上世紀60年代,當人類提出「用十年時間,把雙腳站在月球上」的時候,對宇宙的了解可能還不足20分鐘。但正是這種富有勇氣,不畏在問題中前行、在探索中尋找答案的思維模式,把人類的足跡帶到了遠方。當初有很多光怪陸離的假說,說人飛不上天,說人出不了地球,說血管會爆裂,說眼球會蒸發,說月球背後有妖怪。那些偉大先行者,通過送猩猩和狗去太空,通過飛身跨出飛行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歷經十年,憑藉相互關聯的、技術層級遞進的水星計劃、雙子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最終到達了遠方。


「當你知道了這些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以後,就會明白人類的智慧不是所謂的『靈光一現,奇思妙想』,而是一次次勇敢無畏的嘗試。」


1969年,人類搭乘阿波羅十一號首次登上月球。



一群天文愛好者毫無功利心、孜孜不倦地翻譯和寫作天文學文章,本身就像一種行為藝術。


NASA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簡稱,也是宇宙探索的象徵。在NASA上發布的關於宇宙和航天的圖片、視頻和文字都公開版權,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NASA中文網的創始人貓先生希望把這些寶貴的天文學資訊介紹到國內,於是在2011年左右創辦了NASA中文網。


這是一個由翻譯組、校核組、新聞組、音頻組、視頻組、運營組以及專欄作家群組成的天文愛好者組織,他們孜孜不倦地把NASA、ESA(歐洲空間局)、ESO(歐洲南方天文臺)等網站的信息翻譯出來,呈現給中國的天文愛好者。


貓先生說:「這些網站的資訊更新比較頻繁,也容易獲取。而且這些機構的網站都開放版權,這也是我們能做NASA中文網的原因。這跟體育賽事的轉播和報導很不一樣,賽事轉播需要購買轉播權,但這些機構的天文學文章沒有封閉版權。NASA中文網能夠一直運作,特別要感謝人人字幕組和柚子木字幕組。他們翻譯了很多天文學的紀錄片,我自己看來也非常有收穫。」


NASA中文網聚集的天文愛好者最關心的是NASA公布的重大事件新聞發布會以及各種宇宙美圖,還會觀看各種與太空探索即時事件有關的直播。例如,2012年8月6日好奇號火星車著陸火星,2013年9月13日NASA確認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空間,2014年11月12日「菲萊」探測器登陸彗星67P,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探測器飛躍冥王星,同年9月29日NASA的火星表面存在著液態水新聞發布會,2016年2月12日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新聞發布會等。NASA的每一次大事發布,都牽動NASA中文網網友的心。


太空人正在太空行走。圖/Pixabay



宇宙很遙遠,漫無邊界,人類卻是身在其中的一分子,雖然微若塵埃,但仍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胸懷宇宙。


貓先生還提到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一位被網友嘲笑為「宇宙區長」的孫連城。電視劇旁白說:「孫連城仕途不順,心灰意冷,喜歡上天文學之後,方知宇宙之浩渺,時空之無限。人類算什麼,李達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麼,不過都是螞蟻、塵埃罷了。孫連城開悟了,得過且過、再無煩惱,他沒貪汙不受賄,又不想再提拔升官,何畏之有,況且,他還胸懷宇宙。」


這雖然產生了一種黑色幽默的感覺,但有一點是對的,正如NASA中文網的校核組組長柯寧所說:「自從愛上了天文學,就會不自覺地仰望星空。我會經常看著那些星星,感受人類的渺小、宇宙的遼闊。」


貓先生認為,探討宇宙知識,讓人在「三觀」以外,還有一種「宇宙觀」,不斷加深我們對「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認識。「人們一開始覺得宇宙知識很遙遠,不太接地氣,其實探索宇宙過程中發展的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從觀察宇宙了解地球的氣候變化,長遠看比霧霾的影響範圍更廣,這會影響到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種動植物。嬰兒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脫水蔬菜、煙霧探測器等這些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用品,最早也是研發給太空人們用的。」


NASA中文的編輯組目前有50多人,平均年齡不到25歲,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果你走近這些90後,會發現他們的生活很有趣也很酷:出行主要靠共享單車,聊天主要靠動圖,遊戲和讀書佔據了他們的休閒時間。他們每天都給螞蟻森林澆水,湊齊能量好在阿拉善領養一棵樹;他們「精打細算」,出門根本不帶現金,因為不夠酷像個單身狗,給女票埋單當然是用「親密付」,大到買手機小到買礦泉水,都用支付寶掃碼解決;他們都是誠實的孩子,注重個人信用,騎共享單車不用交押金,憑芝麻信用來擔保;他們旅行就住小豬公寓,安全又有信用保障。這些潮流的方式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很自然的部分。


NASA中文就是這麼一群人,是用同樣的好奇心凝聚起來的「天」團,他們和網友的互動也很有趣。李昂講到,一次推送關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專欄文章後,一位女網友發來一張瑞士後搖樂隊The Evpatoria Report的唱片。


這支樂團的名字不僅是用一臺持續和天際通話的射電望遠鏡命名的,他們的一首單曲還使用了哥倫比亞號失事之前與地面控制塔之間的通話記錄作為音樂的採樣,這使得他對哥倫比亞號失事這段故事的理解更加豐滿。通過一段故事,結識一個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還成了北歐一個樂隊的粉,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樂趣嗎?


太空眺望地球,很少有人能夠不產生一種宏大感覺。/ Unsplash

 


「那些全人類最高科技的『訣竅』,無非就是面對未知時,要坦誠地從零開始。」


美國佛羅裡達州東海岸的甘迺迪航天中心有一件展品——一個13米長的橙色鐵架子,是進入Pad39A發射架飛行器的懸橋,每一個參加登月計劃的太空人都必須走過這13米。


「遊客可能覺得這13米並不長,但它真的很偉大,走過這13米,就遠離了家人、祖國,離開所有的已知。走過這13米,要面對的是絕對的未知,是命懸一線的生死未卜,但不走過這13米,就將永遠不知道答案。正是這13米為人類命運帶來一次次的延展。」


13米廊橋。圖/受訪者提供


「我從事的一直都是與創意、美術、廣告、娛樂相關的工作,按理說工作很有趣味,但是NASA那些故事對我來說更具魅力,它會讓你覺得世界其實很大,而眼前其實很小。或者說,年輕的時候除了KPI、朋友圈、車貸、房貸、孩子、票子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你去了解、去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有價值的體驗。」


李昂給NASA中文網寫的專欄,標題都非常有趣,內文知識量很大, 例如《太漲姿勢啦,太空啪啪啪指南》,實際上是探討微重環境中人類如何生存;《高冷的天王星刮50級大風了,快收衣服啊!!!!》,實際上是介紹天王星的公轉和風速的知識;《在天際化作流星的愛人》,實際上說的是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事件背後一段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這些故事給了我很多生活的樂趣,我希望把它們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和我一樣得到樂趣。航天的知識生僻冷門,把它們用趣味性和娛樂化的方式,放到熟知的情景中來解讀,正是我的努力方向。例如大家對速度的數據沒有什麼概念,我會把人類載人飛行器最高速度的紀錄保持者X-15與人類跑得最快的人博爾特作比較,這樣會有一個更直觀的理解。」


土星5號登月火箭。圖/受訪者提供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都大,而且越來越頻繁地會遇到一些時刻,不得不做一些從沒做過的決定,接受新的挑戰。當這些時刻來臨的時候,總會有些許恐懼和不知所措。但即使是那些最聰明的科學家,不也要從未知和無解跨出第一步嗎?


李昂說:「看到他們完成的挑戰和他們經歷的那些焦灼的心路歷程,會感到自己生活裡的麻煩也沒那麼大了,難題也並不那麼難了。那些全人類最高科技的『訣竅』,無非就是面對未知時,要坦誠地從零開始,點燃勇氣,拼盡全力,不停嘗試,把不知變為略知,把不能變成我能。」



《新周刊》490期已上市

點擊封面圖片購買




更多精彩,請購買《新周刊》490期




相關焦點

  • 人生對標「天高地厚」:大恩大德莫若此,自驕自大莫知此
    天高地厚的廣大,又成為天下萬物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莊子·天道》)天地為有形中的最大者,故聖人共以為大美。與「天高地厚」至極之標準相較、比照,我們就會在對標的查找差距中自嘆不如,而有自知之明。人一經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就會消除自傲、自大和自恃的狹隘。
  • NASA 中文微信、微博
    N
  • 「NASA中文」更名的情況說明
    2017年12月11日早上10時15分,收到一條微信公眾號通知,公眾號「NASA 中文」名稱已被違規清除。隨後我註冊了新的名字,叫「NASA愛好者」。早上收到這則消息,對很多朋友表達的關切,在這裡表示感謝。以下是我們對本次更名的說明。我們是誰?在做什麼事?
  • 不知「天高地厚」是說人淺薄無知,古今又有幾人知,你能說清嗎?
    常聽一些人批評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也在一些評論裡常看到有人噴人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真正的「天高地厚」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知曉呢?我們今天就來把這個問題透徹的討論一下。
  • 不知天高地厚?中國古代傳統的世界觀,天地有多高多厚?
    這裡邊有個成語,就是天高地厚,一般形容天地的廣闊和厚重,人只有了解到這點,才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天高地厚這個成語,也指恩德極其深厚,或者比喻事情的艱巨或複雜,但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反著用,用於貶義,比如說某某不知天高地厚,形容一個人無知、自大,不明事理。不知天高地厚,貌似老人經常這樣評價年輕人。
  • 錢永健對中文「略懂」 曾回中國爬黃山、逛北京
    錢永健對中文「略懂」 曾回中國爬黃山、逛北京 2008年10月09日 06: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她告訴記者:「我和我們這個領域的同事期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羅傑(錢永健的英文名)早就應該得到這份榮譽!」  和錢永健共事十三年的科學家姜濤對記者說,「羅傑得獎不是問題,只是時間早晚。我們關心的是他得幾個獎。」  姜濤於一九九五年加入錢永健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錢永健前幾年研究的鈣離子螢光探針技術,是生理和藥物篩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在化學界開闢了新的領域。
  • NASA一周新聞(2021.1.29)
    視頻來源:NASA翻譯:NASA中文2021年首次太空站太空行走1月27日,NASA的麥可·霍普金斯和維克多·格洛弗走出國際空間站,進行預定的兩次太空行走中的第一次以完成歐洲科學平臺的安裝和電池升級工作。在這次太空行走中,兩人重點研究了「Bartolomeo」科學載荷平臺的電纜和天線索具。
  • 現在的年輕人,年齡越小,越不知道天高地厚
    也曾不止一次的對自己,對周圍的人說:「我們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我們不怕失敗,我們無懼風雨,甚至我們可以一無所有。在這個年紀,我們做著很多「老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第一次進入公司的時候,心裡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行就幹,不行就走人。覺得同事不好相處的就杜絕交往,覺得上級不好溝通的就我行我素!
  • 海豚知道抖音小程序上線,略知為內容創業者開闢知識付費新生態
    海豚知道由略知團隊打造,作為國內領先的知識付費技術服務商,此前所開發的略知SaaS雲平臺,讓用戶三分鐘即可在微信公眾號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店鋪,海豚知道可以讓略知SaaS雲平臺的客戶一鍵生成抖音小程序知識店鋪,視頻內容自動同步,免除了抖音小程序高昂的開發成本與繁雜的審核流程,全新的UI設計與抖音無縫銜接,在抖音內直接完成支付,營造了良好的用戶體驗環境。
  • 學中文 看陝西 知中國
    該項目以「學中文,看陝西,知中國」為主題,以「內容豐富,主題鮮明;注重體驗,知行合一」為原則,以「引領學員發現漢語之魅力,了解西安文化之活力,感悟中國之美」為目標,為參加學員精心準備了適合他們的語言和文化課程。本次「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自2021年1月11日持續至2月6日,為期27天。希望通過此項目增進留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探索全球疫情下漢語國際教育的新模式。
  • 海賊王:路飛等人都曾不知天高地厚,挑戰過超級高手,年輕真好
    路飛他們就曾經不知道天高地厚,挑戰過在當時比他們強大許多的人,全然不顧後果。不得不讓人感嘆,年輕真是好。古蘭特是海軍的超新星,是未來海軍大將的有力爭奪者,但目前來說,實力並未很強大,屬於正在成長中。當時的古蘭特,與擊敗好幾個七武海,已經開始把四皇當成自己挑戰對手的路飛,還是有巨大差距。
  • 天高地厚,天到底有多高?
    自古以來,「天高地厚」是個神秘的詞。天到底有多高呢?人類一直在孜孜以求探索著這個問題。隨著現代探測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謎正在被人們逐步揭開。
  • NASA聯播快訊兩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翻譯:汪榮鑫校對:牧夫校對組編排:陶邦惠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原文連結:https://go.newsfusion.com//nasa-news/item/7408675
  • 單仁平:民進黨的激進派太不知天高地厚
    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就是叫囂重審2008年以來兩岸已籤23項協議的「溯及派」。少數狂妄的民進黨「立委」大概以為只要島內權力在握,就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他們好像完全不了解兩岸關係的基本形勢,也不清楚臺灣在亞太大格局中有多少本錢,他們既想與大陸博弈,又想獲得只有「過家家」時他們才能夠對強者的頤指氣使。
  • NASA2026年的「未來發射器」徵集「人名」可以開始做準備
    首先說一句2020年的錯過了不要急,2026年的還有哦你是否想過讓自已的名字留在宇宙當中,直到滄海桑田也不變,留在我們人類史 的宇宙中。下面是我來寫下步驟,很容易的。首先找到一個可以連接「VPN的網站或者程序」,連接之後,先打開下面這個網址https://mars.nasa.gov/participate/send-your-name/mars2020/這篇文章是因為本人在2019年報的名2020年七月30號「毅力」飛往火星後我思考了好久決定還是寫下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個「活動」要知道如此的活動讓多的人知道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 NASA回應漫威粉求救 官方平臺回覆中文翻譯全文
    NASA中文翻譯:  NASA給出了回應:嗨,漫威,我們已經了解託尼·史塔克的情況,據我們所知,你們應該首先控制中心監聽「復仇者聯盟,我們遇到問題了」,但如果他無法聯繫上,那麼我們建議地麵團隊動用一切資源掃描天空,尋找你們的失蹤人口。這種完全配合的態度讓大家也都特別開心,覺得NASA並不僅僅會研究宇宙,還是很有人情味兒的。
  • 美國禁令倒計時,華為:願你永遠不知天高地厚
    鴻蒙系統作為一個新誕生的系統,有以下幾個缺點很致命第一點:生態環境不夠完善雖說華為自己打造的新系統在流暢性上和兼容性上都非常的優秀,可以和安卓系統相比較,但是難就難在生態環境上面,因為從我們的手機市場開始發展之處,就是安卓系統和ios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基本上所有的軟體開發者都將主要的研發放在了這兩個系統上面,對於華為的新系統上暫時還沒有任何的作為,畢竟就算是華為的系統很優秀
  • nasa現在接受了讓阿提米斯登陸者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建議
    相關:nasa與商業夥伴合作的登月計劃「走向工業:我們對美國發達的阿爾泰米島登陸者的最後呼籲就在這裡!」美國宇航局局長Jim Bridenstine星期一在推特上宣布。「對於nasa團隊和公司在2024年之前迎接人類重返月球的挑戰,我深感榮幸。我們等不及要看你的提案了。」該機構在一份聲明中寫道,太空飛行硬體的開發可能需要6到8年的時間。
  • 可勁兒豁了兩天捷豹I-PACE 我變得「不知天高地厚」了
    不知天高地厚?在我心裡,它絕不是一個貶義詞。小時候,我們總被父輩教育,別不知道天高地厚,要有自知之明。現在才知道,父輩們說的不一定全對。本人愚見,自知之明是人類進步的絆腳石。自知之明的意思,就是我認了。而不知天高地厚,就是老子打死也不認。
  • 杜蕾斯 X NASA中文 :載著女票願望的流星都去哪了呢???
    第243期 |走,帶你們去太空尋找xing福【自我介紹】nasawatchNASA中文和杜杜都是「飛上雲霄」的專家,究竟 「上天」技術哪家強?地上的愛愛和沐浴星空的歡愉,哪個更爽,我們一同體驗。Apollo 8 的回憶錄裡記載到, 「我們原以為自己是去探索月球,而這個瞬間,讓我們更多的了解了我們的家園,從 24 萬英裡以外,看不到人 種的不同,看不到政治的分歧,看不到矛盾和戰爭,看不到那些我們以為很重要的事情, 而能看到的是我們人類共有的,藍色的家園,是如此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