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風的漣漪: 珍妮特·艾克曼的空中裝置

2021-01-10 中國婦女報

《1.8》,倫敦

《用無數星火描繪的天空》

主持人:李黎陽(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1966年-)是一位非科班出身的藝術家,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在世界上許多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實施過的大型彩色空中裝置,那些看上去柔軟輕盈、隨風飄浮的網狀結構,在鋼筋水泥構成的都市建築之間起伏有致地變換著形態,尤其是到了夜晚,通過添加彩色LED照明的編程投影,充滿張力的空中「漁網」幻化出更加柔曼的姿容。

然而,這些大型甚至是巨型的空中結構,卻絕非人們視覺印象中那般靈動縹緲,它們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物理載體,使其在空中「曼妙起舞」,則需要高端科技作為支撐。艾克曼的作品是各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密切合作的產物,其工作室團隊成員包括建築師、航空和機械工程師、計算機專家、燈光設計師、景觀設計師以及製造商。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也正契合了當代藝術綜合性的特點。事實上,「結網」和「天空藝術」都不是艾克曼的首創。然而,艾克曼將「結網」和「天空」結合在一起,便創作出了獨特的新型綜合藝術作品。

艾克曼1987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開始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同年,她獲得了一筆獎學金赴香港大學學習藝術,開始接觸到書法和水墨畫,從中體會到身體手勢表現力的重要性,這對她後來的空中裝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年的學習結束後,她移居峇里島,繼續繪畫創作。1989年,勞生伯發現了她在亞洲創作的作品,為她在美國策劃了一個個展。1992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她在峇里島的工作室,她只好回到美國繼續畫畫。

1997年,艾克曼獲得了「富布賴特獎學金」赴印度進行交流和創作,並承諾將在那裡舉辦個展,但人到了印度,寄出的畫卻遲遲未到,展覽在即,她必須拿出作品來。受當地文化和材料的啟發,她先是想創作銅雕,但那需要時間,更需要錢。就在她一籌莫展之際,忽然有一天在沙灘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漁民收攏在一起的漁網,於是,一種不需要沉重的實心材料的新雕塑方法誕生了。艾克曼馬上投入行動,與漁民合作創作了她的第一件漁網作品——自畫像《寬臀》。之後,她繼續從各類傳統手工藝中汲取營養,並將立陶宛蕾絲工藝結合進自己的創作中,賦予作品更精美的細節。回到印度後,她與工匠合作,創作了一件有著150 萬個網結的大型作品。這件作品在馬德裡展示期間,被西班牙城市規劃師曼努埃爾·索拉-莫拉雷斯發現,他當時正好在重新設計葡萄牙波爾圖的濱河地帶,就邀請艾克曼為波爾圖漁港創作一件永久性作品。艾克曼花了兩年時間尋找一種既要堅固抗侵蝕又要保持足夠柔軟的材料。為美國杯帆船賽設計風帆的航空工程師皮特·海佩爾為她解決了這一難題,之後她又找到一家生產工業用漁網的工廠,並開發研製出一種用機器替代傳統手工編織蕾絲的技術。2005年,她的團隊最終將45000磅的鋼環固定在高速公路交叉路口的環島之上,掛起了5萬平方英尺、名為《她改變了》的「漁網」。

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艾克曼與她的合作者相互激發,不但在材料上繼續創新,在物質結構形態方面也在不斷發展。2010年,在丹佛舉辦的首屆「美洲雙年展」向艾克曼發出邀請,希望她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美洲地區35個國家之間的相互關聯。艾克曼從地球系統的相互聯繫中汲取靈感,利用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實驗室數據,從當年智利發生的8.8級地震找到了視覺表達的切入點:地震移動了地球的板塊構造,瞬間使地球自轉加速了1.26微秒。她根據當時的地震波動圖做成 3D 圖像,最終創作出長130英尺、寬140英尺、高135英尺的《1.26》。由於其外形極為複雜,她和她的團隊創造出了一種由聚四氟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製成的柔軟而又堅韌的纖維材料,從而拋棄了以前的鋼架。後來她又根據日本的地震波動圖創作了《1.8》。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艾克曼曾經談到:「我的作品相當於承載風和光的介質,但這不是刻意為之的結果,一切都關乎『發現』,以及如何以材料、過程和製作行為,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無形的事物可視化,只不過作品有時以風的形式來捕捉,有時以光的路徑來呈現,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在近年的創作中,觀眾的互動也成為她作品的組成部分。例如她於2014年與Google創意實驗室數據藝術團隊創意總監亞倫·庫布林共同創作的《用無數星火描繪的天空》,鼓勵觀眾通過各自的智慧型手機來控制燈光,每一位在場的觀眾都可以直接參與創作。艾克曼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建立起觀眾與科學、藝術以及物理世界之間的聯繫。

相關焦點

  • ...田納西州|維吉尼亞州|克裡斯託|珍妮特·艾克曼|奧拉勒坎·傑...
    近日,外媒評出了2020年九大不可不看的戶外藝術裝置,或許這也恰巧成為了某種動力——讓我們相約,待春暖花開時,一同去體驗這些位於世界各地的藝術裝置。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編譯報導。藍天白雲,日月山河。人類凝視著大自然,大自然也在凝視著你。
  • 科學家:空中的漣漪檢測黑洞「頭髮」真可以嗎?
    科學家:空中的漣漪檢測黑洞「頭髮」 真可以嗎?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任何信息陷入黑洞都可能永遠丟失。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時空的漣漪或引力波可能會通過揭示黑洞表面上稀疏的「毛髮」的存在而對這種隱藏的信息發出微弱的耳語。一個毛茸茸的問題?
  • 這張漂浮在全世界夜空的「漁網」,是融合風、光、水的藝術宣言
    離開了偎水而居的空間,漁網慢慢從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退場,美國藝術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卻把它們找了回來,掛上天空。白天,它們多半和高層樓宇施工用的建築圍網並無二致,靠幾根纖細的「手臂」,攀附著懸空於相近的建築物之間,隨風舞動。
  • 城市上空的網,讓我看到了風的形狀
    這張瀰漫於上海天空的網,正是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的作品。在四大洲的近三十個城市的巡展後,被藝術家帶到了上海。一個想法呼之欲出:她決定和漁民們一起,用漁網來做雕塑——風的雕塑。漁民們完全不懂她要做什麼,並且嘲笑她:「照你這種織法,根本捕不到魚。」有一位漁民甚至拒絕為她織網,說是「製作不能捕魚的漁網,會褻瀆神靈」。受到漁網的啟發和漁民們一起完成「風的雕塑」第一批作品總算出爐,艾克曼自嘲地將其中一件作品命名為「寬臀」。
  • 水面漣漪是如何形成的?簡單的現象內藏大學問
    這些水波不斷向外擴散,但在短短幾秒鐘內就停止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漣漪。產生漣漪的條件並不難,在有風的情況下湖面往往會形成一層又一層的漣漪,這時候如果再有陽光照射在上面,就給人一種波光粼粼的感覺。即使沒有風吹拂人的臉頰,湖面依然還會出現一些小範圍的漣漪,那麼問題來了,漣漪是怎樣形成的呢?什麼因素會影響它們的持續時間呢?
  • 藝術裝置|蒲公英燈光設計展現自然之美
    進行燈光的有效運用能夠使生活富有藝術氣息,下面的蒲公英藝術裝置就是把自然和燈光技術融合在一起。各種各樣的蒲公英形狀,隨著燈光的變化完美地展現在大眾視野。1.OGE集團,「點燃一個願望」,飄在天空的蒲公英把蒲公英的絨毛吹向空中,願望就會實現。阿姆斯特丹舉辦的燈光節中,用20顆高2米的蒲公英種子,懸掛在運河上方。
  • 圖看NBA極致的拉杆:喬丹空中連拉3次杆,羅斯展現極強的腰腹力量
    和灌籃所展現出的力量感有所不同,拉杆上籃顯得更為飄逸靈動,往往極具美感,喬丹、科比等球星都曾奉獻過驚為天人的拉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除了這一個「世紀拉杆」之外,喬幫主還曾上演過空中三次拉杆後上籃的好戲,恐怖的滯空與腰腹力量令人拍案叫絕。
  • 可令上百公斤金屬球懸浮空中 世界最大最重「定點磁懸浮裝置」亮相...
    一顆龐大的鋼鐵金屬球懸浮空中,上下兩端無任何接觸點卻能十分穩定——這個「定點磁懸浮裝置」,目前屬於世界最大最重。 如果問這個裝置有什麼用?首先要從磁懸浮技術談起。 定點磁懸浮裝置的美籍華裔發明者劉忠篤, 在上世紀80年代,曾被稱為科技鐵漢。他曾在矽谷潛心科研10年,擁有一系列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對磁懸浮技術進行了再開發,可把幾百公斤的物體,一直懸浮在空中。 今天,這項技術已被霖誼企業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實現了產業化,誕生了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定點磁懸浮裝置。在此次上海工博會上,發明者向公眾展示了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
  • 研究者提出南極上空慣性重力波漣漪的解釋
    在地球大氣層中,出現了巨大而神秘的漣漪,這便是所謂的「慣性重力波」(inertia-gravity wave)——由地球重力和科裡奧利力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大氣振蕩。  慣性重力波並不罕見,經常出現在地球大氣的不同區域,但通常會在幾小時內消失。不過,南極上空的慣性重力波卻令人驚奇地持久,從數年前第一次發現至今,研究人員的每一次觀測都可以發現這些漣漪。
  • 7年前持續至今:南極上空重力波漣漪可能是這樣
    南極上空曾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具體來說就是巨大而神秘的漣漪,這一直困擾這科學家們,這到底是什麼?
  • 實驗動物設施排風除臭之選擇活性炭除臭裝置
    作為傳統的吸附除臭工藝,目前在實驗動物設施排風除臭還在大量的應用,特別是P2、P3實驗室,一直採用活性炭除臭工藝,其優點是吸附穩定安全可靠,缺點是易飽和
  •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8 17:10:43 紐約大學Gyrgy Buzsáki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能改善記憶
  • 荷葉露珠起漣漪——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即將投入使用
    光明日報今日起推出《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專欄,關注報導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工程項目、雄安新區重點建設項目和京津冀城際鐵路建設相關報導,深入建設一線和現場,採訪相關負責人、施工建設者和普通群眾,挖掘項目背後的生動故事,展現重大項目給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 一個被誤認為軍事裝置的風之塔
    從Google Earth上看去,它像是一個雷達軍事裝置,上面布滿了類似方格的面板體!這個奇特建築體位於東京灣,離東京羽田機場不遠。當東京灣,出現了一個奇怪造型結構時,引起了大眾對它好奇?好奇的圍觀者懷疑這奇怪的結構,是日本政府秘密機構的所在地?也有些人懷疑這是座雷達預警系統,或者開玩笑的是個水下巢穴?
  • 時空漣漪助力宇宙學研究
    一些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引力,這種時空結構中的細微漣漪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缺失的部分。一篇由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新論文闡述了這一原理。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自2015年以來,人類已經能夠使用LIGO天文臺捕捉這些漣漪。每當兩個巨大的天體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碰撞時,它們就會產生一個在太空中傳播的漣漪,攜帶著任何形成它(可能是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碰撞)的特徵。
  • 愛因斯坦百年前預言13億光年外的時空漣漪
    「重力波」就像是時空中的漣漪,如果把時空想像成一張巨大的橡膠薄膜,有質量的物體會使這張薄膜彎曲,可以想像成在彈簧床上放一顆保齡球,質量越大,時空就會被扭曲得越厲害。因此根據理論,地球之所以會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太陽的質量非常巨大,導致其周圍的時空改變,當物體直線通過時,實際上路徑卻會彎曲,也就是「軌道」。
  • 雪中取金還得靠空中技巧
    圖/視覺中國更多資訊請關注「冰雪苑」  冬奧會史上,中國代表團共拿下了12枚金牌,惟一一枚雪上金牌來自男子空中技巧,這也是中國隊雪上惟一的優勢項目。昨天在崇禮雲頂滑雪場結束的國際雪聯兩站空中技巧世界盃,中國隊在5個項目中拿下3金3銀,展現了極佳的競技狀態,時隔3年重新登上領獎臺的賈宗洋更讓中國隊在平昌多了一個奪金點。
  • 空中國王350i飛機落地荊州
    楚天都市報9月27日訊(記者高偉 通訊員彭子琪)「空中國王350i是湖北通用航空企業引進的第一架高性能飛機,能有效促進地方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湖北體育產業集團將積極支持通用航空企業發展,促進荊州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湖北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易三平說。
  • 雨依然朦朧,心情依然像湖面上殘留的漣漪……
    當太陽進來的時候,玻璃沒有反射,但是它已經不見了,因為它已經過去了,而那隻銀色的小金魚卻懸在空中。它凝視著,仿佛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一隻螞蟻從陰影中爬出來,爬到桌子的頂端,猶豫了一下,幾次把他的頭向後推了回去。他是害怕奇怪的光,還是習慣了黑暗?黑暗總是帶來一半的恐懼和一半的安全感。那人在黑暗中害怕,在黑暗中感到安全。日落的生命是有限的。
  • 傲睨叢林的「空中休伊」:一度肆虐驕狂的「黑旋風」,卻終遇剋星
    擠兌掉CH-21的位置,成為叢林中的「空中旋風」 雖然越南戰爭並不是最早出現直升機的戰場,早在韓戰中,美軍就使用了直升機運送傷員和補給,但那時的直升機作為新科技,才剛剛運用到軍事領域,因此各方面技術和兵種協調也並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