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倫敦
《用無數星火描繪的天空》
主持人:李黎陽(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1966年-)是一位非科班出身的藝術家,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在世界上許多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實施過的大型彩色空中裝置,那些看上去柔軟輕盈、隨風飄浮的網狀結構,在鋼筋水泥構成的都市建築之間起伏有致地變換著形態,尤其是到了夜晚,通過添加彩色LED照明的編程投影,充滿張力的空中「漁網」幻化出更加柔曼的姿容。
然而,這些大型甚至是巨型的空中結構,卻絕非人們視覺印象中那般靈動縹緲,它們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物理載體,使其在空中「曼妙起舞」,則需要高端科技作為支撐。艾克曼的作品是各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密切合作的產物,其工作室團隊成員包括建築師、航空和機械工程師、計算機專家、燈光設計師、景觀設計師以及製造商。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也正契合了當代藝術綜合性的特點。事實上,「結網」和「天空藝術」都不是艾克曼的首創。然而,艾克曼將「結網」和「天空」結合在一起,便創作出了獨特的新型綜合藝術作品。
艾克曼1987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開始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同年,她獲得了一筆獎學金赴香港大學學習藝術,開始接觸到書法和水墨畫,從中體會到身體手勢表現力的重要性,這對她後來的空中裝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年的學習結束後,她移居峇里島,繼續繪畫創作。1989年,勞生伯發現了她在亞洲創作的作品,為她在美國策劃了一個個展。1992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她在峇里島的工作室,她只好回到美國繼續畫畫。
1997年,艾克曼獲得了「富布賴特獎學金」赴印度進行交流和創作,並承諾將在那裡舉辦個展,但人到了印度,寄出的畫卻遲遲未到,展覽在即,她必須拿出作品來。受當地文化和材料的啟發,她先是想創作銅雕,但那需要時間,更需要錢。就在她一籌莫展之際,忽然有一天在沙灘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漁民收攏在一起的漁網,於是,一種不需要沉重的實心材料的新雕塑方法誕生了。艾克曼馬上投入行動,與漁民合作創作了她的第一件漁網作品——自畫像《寬臀》。之後,她繼續從各類傳統手工藝中汲取營養,並將立陶宛蕾絲工藝結合進自己的創作中,賦予作品更精美的細節。回到印度後,她與工匠合作,創作了一件有著150 萬個網結的大型作品。這件作品在馬德裡展示期間,被西班牙城市規劃師曼努埃爾·索拉-莫拉雷斯發現,他當時正好在重新設計葡萄牙波爾圖的濱河地帶,就邀請艾克曼為波爾圖漁港創作一件永久性作品。艾克曼花了兩年時間尋找一種既要堅固抗侵蝕又要保持足夠柔軟的材料。為美國杯帆船賽設計風帆的航空工程師皮特·海佩爾為她解決了這一難題,之後她又找到一家生產工業用漁網的工廠,並開發研製出一種用機器替代傳統手工編織蕾絲的技術。2005年,她的團隊最終將45000磅的鋼環固定在高速公路交叉路口的環島之上,掛起了5萬平方英尺、名為《她改變了》的「漁網」。
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艾克曼與她的合作者相互激發,不但在材料上繼續創新,在物質結構形態方面也在不斷發展。2010年,在丹佛舉辦的首屆「美洲雙年展」向艾克曼發出邀請,希望她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美洲地區35個國家之間的相互關聯。艾克曼從地球系統的相互聯繫中汲取靈感,利用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實驗室數據,從當年智利發生的8.8級地震找到了視覺表達的切入點:地震移動了地球的板塊構造,瞬間使地球自轉加速了1.26微秒。她根據當時的地震波動圖做成 3D 圖像,最終創作出長130英尺、寬140英尺、高135英尺的《1.26》。由於其外形極為複雜,她和她的團隊創造出了一種由聚四氟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製成的柔軟而又堅韌的纖維材料,從而拋棄了以前的鋼架。後來她又根據日本的地震波動圖創作了《1.8》。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艾克曼曾經談到:「我的作品相當於承載風和光的介質,但這不是刻意為之的結果,一切都關乎『發現』,以及如何以材料、過程和製作行為,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無形的事物可視化,只不過作品有時以風的形式來捕捉,有時以光的路徑來呈現,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在近年的創作中,觀眾的互動也成為她作品的組成部分。例如她於2014年與Google創意實驗室數據藝術團隊創意總監亞倫·庫布林共同創作的《用無數星火描繪的天空》,鼓勵觀眾通過各自的智慧型手機來控制燈光,每一位在場的觀眾都可以直接參與創作。艾克曼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建立起觀眾與科學、藝術以及物理世界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