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漂浮在全世界夜空的「漁網」,是融合風、光、水的藝術宣言

2021-01-10 第一財經

離開了偎水而居的空間,漁網慢慢從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退場,美國藝術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卻把它們找了回來,掛上天空。

白天,它們多半和高層樓宇施工用的建築圍網並無二致,靠幾根纖細的「手臂」,攀附著懸空於相近的建築物之間,隨風舞動。只有當夜幕降臨,在燈光的探照下,巨網從平面變身立體,精巧的結構長出雕塑般的線條和肌理。

聖誕期間,艾克曼的大型裝置《1.26》現身虹橋天地燈光藝術作品展。如果你有事先看過它的宣傳圖,恐怕會有一種從失望到驚豔的落差:照片留住了人眼所難以捕捉的光影瞬間,霓虹色的變幻卻在高度一體的現實造型中驚人得飄逸——這種獨特的光譜纖維比鋼強15倍。

作品的靈感來自2010年智利8.8級地震。彼時,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災後瘡痍,像一條條巨大的傷疤,爬在智利狹長的國土之上。沒多久,在丹佛舉辦的首屆美洲雙年展對艾克曼發出邀請,主題是將美洲地區35個國家,以雕塑藝術的形式彼此關聯。面對如此宏大的敘事角度,她第一反應,「我都不知道從哪下手!」2011年,她在TED的演講中調侃這段經歷,引得觀眾一陣鬨笑。

在艾克曼看來,災難可以彌合不同陣營、不同主張的人之間的隔閡,讓傷痛變得共通,從而跨越國家、民族、語言的鴻溝。她著手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及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查閱資料,在海量的圖文信息中,很快提煉出了視覺表達的切入點:智利大地震悄然移動地球的板塊構造,瞬時加速地球自轉1.26微秒。

艾克曼的構思是,根據地震當日海嘯波紋形成幅度所繪製的三維立體圖案為原型,但她無法按照慣常的方法用金屬纖維來創作,因為它的外形實在太複雜了,直到她把金屬骨架替換為一種柔軟的專利纖維,由聚四氟乙烯(PTF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製成。不過,市面上沒有任何軟體能生成這種網狀物的模型,並模擬它在重力作用下的樣子,這又是全新的創造。

2010年7月,《1.26》在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首次亮相,整個裝置達到130英尺長140英尺寬135英尺高,懸空於七層樓高的空中,令往來參加雙年展的藝術家和觀眾無法忽視,一舉奠定了艾克曼的藝術名聲。「現在這個雕塑可以是徹底柔軟的,而且如此之輕,可以系在已有的建築物上——實實在在地成為城市建築群落的一部分。」她說。

建築、雕塑、工程,艾克曼從未攻讀過,卻自小為之著迷。1966年,她出生於佛羅裡達州,父親是內分泌學家,母親是珠寶設計師。大學畢業後,她申請了七座院校的藝術專業,全被拒之門外。「我意識到只能靠自己,設法成為藝術工作者。」

1987年,她踏上亞洲之旅,先在香港學習水墨畫和書法,後去了印尼峇里島。如果不是因為一場火災焚毀了工作室,她不會回到美國申請富爾布萊特獎學金,並在印度一個小漁村受到啟發,創作出個性鮮明的第一件「漁網」。

當時,艾克曼飛到印度南部城市瑪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參展,開幕日逐漸臨近,打包郵寄的畫作卻遲遲未來。年輕的藝術家只能打起精神,到周邊的小村莊碰碰運氣。起先,她想嘗試青銅鑄件,但太重也太貴,只好放棄。她又來到海邊散步,看到漁民把漁網收成一排,這才有了新想法——一種全新的雕塑方式,可以創造大型裝置,卻無需沉重的實心材料。

她和漁民合力完成了這個系列,給它取名「喇叭褲」(Bellbottoms)。「我們把它吊起來放到柱子上拍照,它柔軟的表面能展現風的任何蛛絲馬跡,不斷改變著形狀,我簡直著了魔。」她在TED上說。

「我希望網的尺寸可以再大一點,從一個你能注視的物體,大到足以讓你迷失其中。」此後數年,艾克曼和同伴不斷對它做出改造,直到纖維可以經受住紫外線、空氣中的鹽分以及汙染等侵蝕,同時賦予了蕾絲般的精緻細節和柔軟質感,可以在風中優雅地起伏。

藝術家把這稱為「風的舞蹈」,這種對自然界運動規律的發掘,對風、光、水的概念融合,在其後的作品中一以貫之。如今,艾克曼的巨網作品短期或永久地漂浮在全球多個城市,她的藝術視野還在擴展。「街道就像空氣一樣,大家都可以使用。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夠像空氣一樣,是免費的、觸手可及的。普通人的參與對我而言是種獎勵,這給藝術作品帶來更深的含義。」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這是《1.26》在全球八個城市巡展後首次亮相中國,「光怪陸離·2017光影上海」虹橋天地燈光藝術作品展持續至2018年1月7日。

相關焦點

  • 「失重與漂浮 」的藝術
    除此之外,通過冥想、坐禪等方式尋求內在自省,讓自我在意識層面獲取失重與漂浮感。帶有「失重與漂浮」元素的藝術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特質呢?Bill Viola,The Crossing,1996Bill Viola 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是影像藝術的舞臺上一位耀眼的明星,視像裝置藝術先驅,早期作品受白南淮等藝術家影響,他獨特的影像藝術語言魅力也直接影響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
  • 城市上空的網,讓我看到了風的形狀
    這張瀰漫於上海天空的網,正是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的作品。在四大洲的近三十個城市的巡展後,被藝術家帶到了上海。帶著藝術夢想,隻身來到峇里島十年過去了,艾克曼拿到了哈佛大學獎學金的通知書,這使她得以前往印度繼續她的藝術探索,條件是她必須在當地辦一個巡迴藝術展。美國大使館已經為她租賃了3個主要的美術館,然而艾克曼通過海路運送的作品和畫具卻沒有按時送到。她想過創作一些銅質雕塑代替,卻發現,她身上所有的錢,只夠買一塊手掌大的材料。
  • 索尼《毒液》水墨風藝術海報曝光
    時光網訊 由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與漫威影業、騰訊影業聯合打造的2018年漫威壓軸超英大片《毒液:致命守護者》今日發布三張藝術剪影海報,海報中毒液齜牙咧嘴、大吐長舌,標誌性的月牙眼怒目直視,液化能力以水墨飛濺的形式灑滿海報,氣勢逼人。海報整體以手繪風繪製,黑白紅三色極簡搭配,藝術感十足。
  • 10米長抹香鯨遭漁網困住怎麼回事?抹香鯨為何頻頻被漁網困住
    抹香鯨是一種體型巨大的海洋生物,由於人類頻繁的捕撈活動,這種動物經常會被漁網纏住。日前,在義大利海岸就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據外媒報導,一隻巨大的抹香鯨在義大利海岸被漁網捕獲。海岸警衛隊的潛水員和生物學家在一個地中海小島附近工作,試圖解救這隻動物。在一段海岸警衛隊拍攝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名潛水員在伊奧利亞群島周圍的水域切掉一些漁網。
  • 用光的藝術?攝影師教你一招!
    但凡攝影都離不開用光。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曝光而需要足夠的照明,另一方面,也是攝影用光的一大傳奇領域,那就是表達被拍攝物體的藝術感。在攝影中,光能改變被拍攝物體的形態,影調,色彩,空間感以及美感,真實感。在產品攝影中,對光的使用操作更為突出!
  • 全世界最綠的50張照片:綠色,原來這麼好看···
    全世界最綠的50張照片:綠色,原來這麼好看··· 2020-07-27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15張照片,被懷疑是PS高手的傑作,其實都是真實拍攝的
    雨後的彩虹你見過,但你見過夜空中的彩虹嗎?上面這幅圖片中彩虹色的雷射,是Yvette Mattern的藝術裝置的一部分,從拍攝的照片看起來,就像一道絢麗的彩虹從夜空中划過。看到上面這幅水龍頭造型的噴泉圖片,你會不會以為這個懸在半空中的水龍頭是PS加上去的呢?
  • 趣看|全世界最綠的50張照片:用綠色,淨化眼睛
    趣看|全世界最綠的50張照片:用綠色,淨化眼睛 2020-07-27 2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展現風的漣漪: 珍妮特·艾克曼的空中裝置
    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也正契合了當代藝術綜合性的特點。事實上,「結網」和「天空藝術」都不是艾克曼的首創。然而,艾克曼將「結網」和「天空」結合在一起,便創作出了獨特的新型綜合藝術作品。艾克曼1987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開始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同年,她獲得了一筆獎學金赴香港大學學習藝術,開始接觸到書法和水墨畫,從中體會到身體手勢表現力的重要性,這對她後來的空中裝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全世界最綠的50張照片:綠色,原來這麼好看
    我太愛這張照片了!)但是,雖然蛇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也請不要忘記它們同時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生物之一」這張照片的攝影師這樣說到(很多蛇的顏色真的很美,這隻綠色的也是美出天際了!)天水一色中的綠植拍攝地點:印度尼西亞水面與天際完美融合綠色的大樹成為了自己的孤島這是到底是夢境還是幻境?
  • 全世界超讚的50張綠色照片!
    但是,雖然蛇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也請不要忘記,它們同時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生物之一」,這張照片的攝影師這樣說到。很多蛇的顏色真的很美,這隻綠色的也是美出天際了!天水一色中的綠植拍攝地點:印度尼西亞水面與天際完美融合,綠色的大樹成為了自己的孤島。
  • 遊戲王:薰風的故事,經歷多年波折,終於得到美好的結局
    本期接著上期講「薰風」的故事。 「神影依·米德拉什」,也就是曾經的「薰風的巫女-薇茵妲」見到了「薰風的希望 神威」的女兒。「假魂的同化」的效果:「影依」怪獸才能裝備。效果一:宣言1個屬性才能把這張卡發動。裝備怪獸變成宣言的屬性;效果二:自己主要階段才能把這個效果發動,且1回合只能使用1次。
  • 【科學美圖】夜空之美 PK 對抗光害
    與往年一樣,本屆攝影大賽分為兩個主題:「夜空之美」和「對抗光害」。前者需要突顯出星夜之美,後者則要強調光汙染之害。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必須如大賽名稱「地球與天空」所指的那樣,將星空背景與地景元素(建築、風光、人物等)結合在一起。今年的10幅獲獎作品完美融合了這些元素。
  • 看了這棵草的2張照片,你就懂了
    作品《樹欲靜而風不止》 董藝手機攝影看到這張照片,你仿佛置身於綠色的密林深處,像一個人的心緒綿綿,有明亮的光,有綠色的希望,有無底的深淵,還有拂過的風·····你甚至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什麼植物?【攝影】是所感,是穿越看見的事物表象,創造看不見的新世界的視覺藝術。總之,就是當你看到這張攝影作品時,不僅僅看見:「這就是一顆長在公園裡的墨西哥羽毛草, 葉子挺長的」。而是,會有其他的複雜情感被照片調動了出來,你此時的情感,就是那個【看不見的新世界】,可能是一種情緒、感覺,也可能是一個故事、思想、境界·····
  • 泛亞視野|都市藝術:天空之城幻想曲
    都市是一種藝術,以光影表現一個新世界。實景與3D投影燈光的結合,打造魔法般的沉浸式世界。季節、節日等自由變化,海洋、星空、冰雪、焰火在這裡匯集,在城市高空撥開雲霧,走過雲層,讓觀眾真實感受城市燈火輝煌的夜景與夢幻唯美的光影投影的融合,現實與虛擬交疊,共同譜寫一場美輪美奐的「天空之城幻想曲」。
  • 全世界最綠的50張照片:綠色原來這麼好看!你有最喜歡的顏色嗎?
    我太愛這張照片了!)它們同時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生物之一」這張照片的攝影師這樣說到(很多蛇的顏色真的很美,這隻綠色的也是美出天際了!)天水一色中的綠植拍攝地點:印度尼西亞水面與天際完美融合綠色的大樹成為了自己的孤島這是到底是夢境還是幻境?
  • 福利 | 離開地球一小時,在零重力的「太空漂浮艙」裡穿越時空!
    享受輕鬆愜意原始的人類所擁有的漂浮艙,是母體;而現代科技裡能讓人酣睡的母體,是漂浮艙。進入漂浮艙,伴著輕柔的音樂平躺下來,水和空氣都與體溫保持一致,高密度的鹽溶液可以讓你輕鬆浮動,液體的飽和程度就像絲綢一般。
  • 光線主導設計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之父,用建築徵服全世界!
    上帝帶走了他,卻帶不走他那些遍布在全世界的傲人建築,善於用光線和玻璃折射作為設計手法的貝聿銘,把光線運用的出神入化,在他的建築作品中,光和空間的結合,讓空間變化多端!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得動人心魄,在寧靜的夜空中,透過玻璃金字塔可以看到巴黎變化不斷的星空。
  • 臺當局首次曝光英文版《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波茨坦宣言》中文版抄本(部分條文)入藏多年後首次曝光。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原標題:臺當局檔案展首次曝光英文版《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  中新社新北10月16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當局檔案管理局、臺灣文獻館等機構16日在位於新北市的檔案管理局展覽廳舉辦「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返回聖保羅之後,他開始和一群朋友一起創造一種既立足本土又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形式。1922年2月的現代藝術周是一個轉折點,這是為期一周的展覽和一系列表演,包括當代音樂、受立體派影響的藝術以及詩歌與小說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