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偎水而居的空間,漁網慢慢從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退場,美國藝術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卻把它們找了回來,掛上天空。
白天,它們多半和高層樓宇施工用的建築圍網並無二致,靠幾根纖細的「手臂」,攀附著懸空於相近的建築物之間,隨風舞動。只有當夜幕降臨,在燈光的探照下,巨網從平面變身立體,精巧的結構長出雕塑般的線條和肌理。
聖誕期間,艾克曼的大型裝置《1.26》現身虹橋天地燈光藝術作品展。如果你有事先看過它的宣傳圖,恐怕會有一種從失望到驚豔的落差:照片留住了人眼所難以捕捉的光影瞬間,霓虹色的變幻卻在高度一體的現實造型中驚人得飄逸——這種獨特的光譜纖維比鋼強15倍。
作品的靈感來自2010年智利8.8級地震。彼時,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災後瘡痍,像一條條巨大的傷疤,爬在智利狹長的國土之上。沒多久,在丹佛舉辦的首屆美洲雙年展對艾克曼發出邀請,主題是將美洲地區35個國家,以雕塑藝術的形式彼此關聯。面對如此宏大的敘事角度,她第一反應,「我都不知道從哪下手!」2011年,她在TED的演講中調侃這段經歷,引得觀眾一陣鬨笑。
在艾克曼看來,災難可以彌合不同陣營、不同主張的人之間的隔閡,讓傷痛變得共通,從而跨越國家、民族、語言的鴻溝。她著手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及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查閱資料,在海量的圖文信息中,很快提煉出了視覺表達的切入點:智利大地震悄然移動地球的板塊構造,瞬時加速地球自轉1.26微秒。
艾克曼的構思是,根據地震當日海嘯波紋形成幅度所繪製的三維立體圖案為原型,但她無法按照慣常的方法用金屬纖維來創作,因為它的外形實在太複雜了,直到她把金屬骨架替換為一種柔軟的專利纖維,由聚四氟乙烯(PTF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製成。不過,市面上沒有任何軟體能生成這種網狀物的模型,並模擬它在重力作用下的樣子,這又是全新的創造。
2010年7月,《1.26》在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首次亮相,整個裝置達到130英尺長140英尺寬135英尺高,懸空於七層樓高的空中,令往來參加雙年展的藝術家和觀眾無法忽視,一舉奠定了艾克曼的藝術名聲。「現在這個雕塑可以是徹底柔軟的,而且如此之輕,可以系在已有的建築物上——實實在在地成為城市建築群落的一部分。」她說。
建築、雕塑、工程,艾克曼從未攻讀過,卻自小為之著迷。1966年,她出生於佛羅裡達州,父親是內分泌學家,母親是珠寶設計師。大學畢業後,她申請了七座院校的藝術專業,全被拒之門外。「我意識到只能靠自己,設法成為藝術工作者。」
1987年,她踏上亞洲之旅,先在香港學習水墨畫和書法,後去了印尼峇里島。如果不是因為一場火災焚毀了工作室,她不會回到美國申請富爾布萊特獎學金,並在印度一個小漁村受到啟發,創作出個性鮮明的第一件「漁網」。
當時,艾克曼飛到印度南部城市瑪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參展,開幕日逐漸臨近,打包郵寄的畫作卻遲遲未來。年輕的藝術家只能打起精神,到周邊的小村莊碰碰運氣。起先,她想嘗試青銅鑄件,但太重也太貴,只好放棄。她又來到海邊散步,看到漁民把漁網收成一排,這才有了新想法——一種全新的雕塑方式,可以創造大型裝置,卻無需沉重的實心材料。
她和漁民合力完成了這個系列,給它取名「喇叭褲」(Bellbottoms)。「我們把它吊起來放到柱子上拍照,它柔軟的表面能展現風的任何蛛絲馬跡,不斷改變著形狀,我簡直著了魔。」她在TED上說。
「我希望網的尺寸可以再大一點,從一個你能注視的物體,大到足以讓你迷失其中。」此後數年,艾克曼和同伴不斷對它做出改造,直到纖維可以經受住紫外線、空氣中的鹽分以及汙染等侵蝕,同時賦予了蕾絲般的精緻細節和柔軟質感,可以在風中優雅地起伏。
藝術家把這稱為「風的舞蹈」,這種對自然界運動規律的發掘,對風、光、水的概念融合,在其後的作品中一以貫之。如今,艾克曼的巨網作品短期或永久地漂浮在全球多個城市,她的藝術視野還在擴展。「街道就像空氣一樣,大家都可以使用。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夠像空氣一樣,是免費的、觸手可及的。普通人的參與對我而言是種獎勵,這給藝術作品帶來更深的含義。」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這是《1.26》在全球八個城市巡展後首次亮相中國,「光怪陸離·2017光影上海」虹橋天地燈光藝術作品展持續至2018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