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疫情暴發後,眾多國家開始採取限制入境、中斷交通等方式嚴防輸入性病例,中亞五國亦復如是。8月開始,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中亞兩個地區大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開始放開與外部的隔離,目前已同多個國家恢復航班。有意思的是,哈烏兩國的復航名單透露了在疫情暴發前某個歐洲國家與這兩個中亞大國之間鮮為人知的密切關係。
疫情稜鏡下凸顯的特殊關係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兩國9月均調整了自己的入境限制政策。據哈公共衛生部門9月18日消息,
中國、泰國、蒙古國、
馬來西亞、中國香港、
韓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被哈方列入「一類國家和地區」,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入境哈薩克斯坦時,只需進行體溫檢測和填寫調查表。烏官方也於同日作出決定,自10月1日起取消邊境限制,恢復出入境自由。同時,烏根據各國疫情形勢,將入境人員來源地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分成綠、黃、紅三類。「綠色國家」包括
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匈牙利、拉脫維亞、奧地利和
日本等,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員(包括在該國逗留超過14天的其他國家公民)入境烏茲別克斯坦時,除有新冠肺炎症狀者外無需隔離。
在哈烏兩國開出的「免檢」國家名單中,都包括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和日本,這與該五國目前都較好地控制住了國內疫情有關。至於名單上的其他國家,則因哈烏「好惡」不同及人員往來需要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這裡邊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總體上還是科學的,這些國家在新增確診人數的硬指標上大都過了關。但在復航國家的確定方面,科學的因素就明顯退居其次了。
進入8月以來,哈烏兩國已與多國恢復定期客運航班。哈於8月陸續與
阿聯、德國、白俄羅斯、烏克蘭、
土耳其復航,9月又與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復航。烏則於9月與
土耳其、阿聯、德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復航。
其中,除中亞本地區國家外,阿聯、土耳其和德國均是哈烏兩國的復航對象。阿聯、土耳其由於宗教、民族和文化上的傳統聯繫,一直與中亞國家過從甚密,因此哈、烏與阿、土復航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與德國這個在地理、宗教、文化上都相距甚遠的國家復航則顯得有些突兀。目前,德國是唯一一個同時與哈、烏兩國實現復航的歐洲國家,甚至是唯一的西方國家。應該說,正是在疫情這個稜鏡的折射下,德國與哈、烏兩國的特殊關係才顯現了出來。
為什麼是德國?德國何以成為率先與哈烏兩國復航的歐洲國家?
首先,客觀來講,德國是最具復航條件的歐洲國家。德的病毒感染人數累計不超過30萬例,疫情蔓延情況比英、法、西等國好很多。且其醫療水平先進、疫情監測體系完善、檢測能力強、防疫措施到位,累計死亡人數尚未過萬,與同樣感染量級的義大利相比,德國的死亡率很低。德國在疫情暴發之初就迅速反應,早在4月就控制了疫情蔓延。雖然8、9月有輕微反彈,但情況可控,這是復航的基本條件。
其次,經濟合作方面,德國是中亞各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國,其對中亞五國的出口額在五國的進口貿易額中均處於前十位,排在德國之前的主要是俄羅斯、中國、韓國、土耳其等國。可見,德國是中亞各國經濟貿易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也是在經濟上對中亞最為重要的歐盟國家。
再者,人員往來方面,德國是中亞去往歐洲的重要口岸,人員往來頻繁,交通運輸聯繫十分緊密。復航後,哈-德很快就恢復到了每日一班,烏-德恢復到了每周一班。
此外,在哈、烏生活著大量的德意志人。德意志民族在18-19世紀因人才引入、殖民等各種原因遷居到了沙皇俄國。後在蘇聯時期,大批德意志人被迫遷至中亞地區,並成為當地人口數第14位的民族。1989年蘇聯最後一次人口普查顯示,蘇聯境內共有203.86萬德意志人,其中95.75萬生活在哈薩克斯坦,17.82萬生活在其他中亞國家。也就是說在當時有半數以上的蘇聯德意志人生活在今天的中亞五國境內,其中47%在哈薩克斯坦。在蘇聯解體之初,德意志人仍是哈境內人數居於第4位的民族。
21世紀受移民政策和自然增長等因素影響,中亞德意志人數開始減少,但仍是哈薩克斯坦人數排名第7位的民族,也是在中亞人數最多的歐洲民族。加之大量在中亞的德意志人後來移民德國,這種聯繫的紐帶一直是促進德國關注和加強與中亞國家關係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得益於此,德國與中亞國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十分良好的互信基礎,一直保持友好的往來關係,最明顯、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有大量中亞高官赴德就醫。9月20日因新冠肺炎去世的烏副總理烏克塔姆·巴爾諾耶夫在病情趨重後就曾赴德接受治療。同時德國還是哈薩克斯坦民眾青睞的移民目的國。哈國民經濟部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國民遷至德的人數佔總移民數比重的第二位,僅次於俄羅斯。
最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即德國是傳統的陸權國家,在地緣政治上歷來就重視中亞。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強鄰環伺的地理特點令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喜好和善於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這一點已為德國的近現代國家戰略所證明。實際上,國際政治中的地緣政治理論最早即產生於德國。
中亞地區正是因為自身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而歷來受到德國的特別重視。一個大家習焉不察的事實是,「中亞」這一概念最早就是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洪堡(1769-1859)提出的。不誇張地說,「中亞學」實際最早便是肇始於德國,這也是為什麼沙俄政府會委託洪堡考察和研究與中亞相關的問題。提出「絲綢之路」這一說法的李希霍芬(1833-1905)也是德國人,他在自己討論「絲綢之路」的著作中以各種方式強調,中亞在聯通歐亞時發揮著獨特而難以替代的作用。
柏林與中亞:「靜悄悄」卻富有成果中亞五國甫一獨立,德國就迅速與之建立了雙邊關係。l991年12月31日,時任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後僅六天,德國即宣布承認中亞五國獨立,並很快派出了駐五國大使,是歐洲國家中最早在中亞五國都設立大使館的國家。
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得以在中亞駐軍。2005年安集延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對時任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大加指責。烏政府遂將美軍事人員驅逐出漢納巴德軍事基地。烏美關係急轉直下。與此同時,由於其他西方國家也跟隨和附和美國的批評聲調,卡裡莫夫對西方國家由歡迎轉為拒斥和警惕。然而,在此期間,烏德關係卻幾乎未受到上述事件的影響。與美軍被趕出漢納巴德軍事基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被允許繼續租用烏南部鐵爾梅茲(Termez)軍事基地。德還對美加大對烏外交壓力表示擔憂,甚至表示,如果美試圖借基地一事同烏髮生衝突,首先必須得到歐盟的支持。
2007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正是在德國的推動下,歐盟與中亞關係進入了新階段。2007年6月21日歐盟審議並通過《歐盟與中亞:新夥伴戰略》。此後,德國一直與中亞國家保持著良好的互動。2007-2019年間,中亞五國領導人均曾至德國進行國事或高層訪問。德國領導人亦多次出訪中亞國家,2008年至2016年間,德國前總統高特和史坦邁爾,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先後訪問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領導人的會面中,德方都曾表達過與相關國家加強雙邊關係、促進經濟合作的意願。
綜上所述,德國歷來重視中亞地區,且其對中亞的政策是獨立的,受美國和其他歐盟國家影響較小,且能從自身需要和意願出發影響美國和其他歐盟國家的政策。毫無疑問,這其中受到了中亞德意志人這類具體因素的影響,但更有出自地緣政治戰略的深層考慮。
毋庸諱言,在後疫情時代,中亞依舊是德國對外戰略的重要部分,而中亞地區國家也將繼續保持與這一域外國家的特殊互信和友好關係。最後要強調的是,我們過去是不是或多或少對德國這類國家的中亞政策有所忽視呢?如果不是在疫情稜鏡的折射下,德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光芒有所展露,柏林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大概依然是「靜悄悄」卻富有成果的。水靜而流深,未來是否仍舊如此,我們拭目以待。
(榮土木,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博士後;趙文捷,上海外國語大學歐亞班研究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