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角斑病是黃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發生逐漸加重。夏季是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高發季節,應及早採取措施防治。
4月25日來自江蘇徐州市的農管家用戶劉炎炎發來圖片向農管家的專家諮詢:「看看黃瓜得了什麼病?」下面一起來看看專家是如何解答的。
農管家專家解答:
夏英三(山東省臨沂市——擅長黃瓜、豇豆、韭菜、辣椒等作物)
細菌性病害,用氫氧化銅,葉枯唑,絡氨銅,中生菌素,噻菌銅,噻唑鋅,春雷·王銅噴淋防治。
馬玉梅(山東菏澤市——擅長作物黃瓜、菠菜、辣椒等)
細菌性角斑病用中生菌素,絡氨銅,噻唑鋅防治。
馮濤(安徽省 六安市——擅長領域植保技術、土壤管理)
注意細菌性病害導致,建議使用噻唑鋅或乙蒜素或中生菌素或喹啉銅、絡氨馬玉梅銅噴施防治。
呂蘭華(山東省聊城市——擅長作物黃瓜、茄子、辣椒)
高溼誘發的,細菌性角斑病危害。建議選用內吸性殺菌劑噻唑鋅、乙蒜素、氯溴異氰尿酸等噴施防治。
農管家知識小課堂——黃瓜角斑病
危害症狀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葉片,也可侵染莖、葉柄、卷鬚、果實。
子葉染病,初呈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後微帶黃褐色,乾枯;
真葉受害,初為水漬狀淺綠色後變淡褐色,病斑擴大時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後期病斑呈灰白色,容易穿孔。溼度大時,病斑上產生白色黏液。乾燥時病部開裂。
莖及葉柄上的病斑初呈水漬狀,近圓形,後呈淡灰色;嚴重的縱向開裂呈水漬狀腐爛,變褐乾枯,表層殘留白痕。潮溼時產生菌膿,後期腐爛,有臭味。
瓜條染病,初期產生水浸狀小斑點,擴展後不規則或連片,病部溢出大量白色菌膿,受害瓜條常伴有軟腐病菌侵染,呈黃褐色水漬腐爛。病菌侵入種子,致種子帶菌。
發病規律
帶菌種子是發病的主要條件。田園不潔,連茬或連套種植,以及根茬過多,施肥未經充分腐熟等均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棚室內溼度過大,葉面結露或葉緣吐水,光照不足或長時間陰雨,有利於病原的擴展與蔓延。
溫度20~28℃,相對溼度大於70%,葉面結露或葉緣吐水,則發病快,另外,棚室前緣及棚內低凹處和有水滴處,往往形成發病中心,連陰雨天往往造成較高的發病率。
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在種子內或隨病殘體存留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第2年初侵染源。
傳播特點。主要以種子帶菌遠距離傳播,也可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作為初侵染源。病原通過水濺或其他接觸,從幼苗子葉或真葉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起發病。真葉染病,細菌經擴繁後,通過維管束可導致其他葉片染病,直至進入幼瓜導致瓜種帶菌,往往初發階段,帶有系統發病現象,即一株黃瓜從下部到中部均有症狀,而且隨著葉片的增加,病葉也逐漸增加,這說明病原可在維管束內移動。
農業防治
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培育無病種苗,用新的無病土育苗;保護地適時放風,降低棚室溼度,發病後控制灌水,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抗病能力。露地實施避雨栽培,高壟地膜覆蓋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設施,收穫結束後清除病株殘體,翻曬土壤等。
生態防治。及時調節棚內溫溼度,上午棚溫控制在28~30℃,溼度60%~70%,棚溫超過30℃時放風,下午溫度20~24℃,溼度60%左右;傍晚20℃時蓋膜;上半夜溫度在15~20℃,溼度低於85%;下半夜溫度12~15℃,溼度90%左右。澆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溼,陰雨天不澆水。當外界夜溫不低於15℃時。同時,葉面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提高黃瓜抗病能力。
參考防治藥劑
3% 中生菌素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80-110克/畝 噴霧
40% 琥·鋁·甲霜靈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675-900克/公頃 噴霧
30% 琥膠肥酸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200-240克/畝 噴霧
50% 琥銅 ·霜脲氰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500-700倍液 噴霧
48% 琥銅·乙膦鋁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25-186克/畝 噴霧
45% 精甲·王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00-125克/畝 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