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端康成代表作《雪國》中,有一段對秋天蛾子的描寫:「主人公島村在秋日乘火車前往雪國時,發現奄奄一息的蛾在掙扎。他說看似秋天的蟲子不再鳴叫,好像是變得平靜,但是其實在角落裡,垂死的蟲子卻痛苦掙扎著」。燈影綽綽,螢蛾撲朔。但其實我們卻誤會了這種即將在冬季消失的小昆蟲。其實,它們並不是「飛蛾撲火」奮不顧身!
飛蛾和一些昆蟲總愛聚在燈光周圍,往往不是被捕食者吃掉,就是被炙烤而亡,為什麼它們不惜冒著死亡的威脅,也要在燈火處翩翩起舞呢?有人說,那是因為一些昆蟲有趨光性,說到光!太陽光更大,為什麼它們不齊刷刷地飛向太陽呢?
但飛蛾沒有考慮到現代人類社會的介入:一天24小時,亮著的燈火隨處可見。蛾子依然以為按照與光線的固定夾角飛行就是直線運動,結果越飛越坑,飛成了等角螺旋線,於是有的就螺旋到火裡去了。
1880年1月27日,愛迪生成功電燈專利,人類就此進入有史以來最「光明」的時代。而蛾子家族卻由此深陷了最「黑暗」的泥沼。相比於花枝招展的蝴蝶,土裡土氣的飛蛾似乎沒那麼多人待見,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飛蛾都那麼土。有的飛蛾大家族成員,不僅顏值高,也比你想像的更聰明。
飛蛾大家族不僅顏值高 也比你想像的更聰明
熱帶寶石蛾,主要生活於中美洲,看上去貴氣十足。
這是「鬚髮皆張」的天蠶蛾幼蟲,這造型挺別致啊,還有點像海底生物。
這種漂亮的月形天蠶蛾,它的翅膀末端有一對很拉風的「大尾巴」——除了更漂亮之外,還能騙過飢餓的捕食者,蝙蝠。
而說起飛蛾和蝙蝠的聲吶戰,則大約持續了6千萬年。
蝙蝠能夠連續不斷地發出高頻率的超聲波,再通過接受反射回來的超聲波來判斷周圍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方式叫回聲定位。就是利用這套回聲定位系統,在漆黑的夜晚蝙蝠不用依靠眼睛,就能非常準確地發現遠距離的獵物,並以最快的速度將其捕獲。因此蝙蝠有活雷達之稱。
不過,有的蛾子體表鱗片非常特殊,可以讓蝙蝠的超聲波,大幅度衰減。比如耳蛾,它躲避蝙蝠的方法包括:合起翅膀,使捕食者從面前飄然而過。
天蛾則可通過摩擦身體的某部分發出超聲波,這種「聲波」會干擾蝙蝠的回波信號。
而月形天蠶蛾翅膀末端的「尾狀突起」,則可引誘蝙蝠偏離攻擊目標,導致攻擊轉移。
而當蝙蝠遇到這種蛾子,可能就更下不了口了,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蛾,烏桕大蠶蛾。烏桕大蠶蛾,原產於東南亞、中國南部和印度,它們的翅展可達25至30釐米。
而羅賓蛾的翅展最長約為15釐米,是北美最大的蛾,這隻剛破繭的雌性羅賓蛾,正在休息,晾乾翅膀後它就會飛走了。
而我們所知的大部分飛蛾,都是夜行昆蟲,但黃蜂蛾卻是晝夜都會出沒。
還有在秋天化為落葉,跟枯葉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枯葉蛾」,是不是也有一種憂傷的意境之美呀。
飛蛾幼蟲有的並不可愛反而挺嚇人
這些蛾子看起來是挺美,那它們「變身」前,都是可愛的毛毛蟲嗎?其實有的飛蛾幼蟲可一點也不可愛,還有點嚇人!比如這隻「作繭自縛」的黃蜂蛾幼蟲,它在做繭前,就設下了幾道障礙,讓虎視眈眈的螞蟻很難靠近!
還有這隻毛絨絨的蛾子幼蟲,它長著一副人畜無害很可愛的樣子,但記住,遇到了可千萬不要上手摸。因為在這件毛大衣下,是一堆毒刺,一旦被刺傷就可能導致劇痛、嘔吐以及呼吸困難。
當然,最可怕的還是這種神秘的蛾子——在恐怖電影《沉默的羔羊》裡,它是不朽的象徵;在許多民間傳說中,它又是末日之兆——它就是鬼面天蛾!
《沉默的羔羊》中,不朽的鬼面天蛾,擁有快速活動的、類似手風琴一樣的口器,因此能夠發出一些詭異的聲音。而鬼面天蛾能夠發出吱吱聲的確切原因,卻至今成迷。有一種觀點認為,鬼面天蛾發出的吱吱聲,在是模仿蜂王的聲音,因為鬼面天蛾有偷吃蜂蜜的習慣。
對於飛蛾的諸多誤解,確實有平反的必要,不過對於爭議最大的「飛蛾撲火」,有人卻似乎不願太較真,比如在不少文人墨客筆下,它就成了一種可抒發情感的素材,比如汪國真在《嫁給幸福》裡就說道,「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
不知道被各種光線照得暈頭轉向的蛾子,能不能欣賞得來,如果我是飛蛾的話,我會說「嗯…你們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