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7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 文/圖) 一根長竹竿悄然舉起,輕輕伸向樹幹……驀地,一聲蟬鳴戛然而止,樹上的「歌唱家」不得不乖乖地落入「法網」。
看著捕獲的「戰利品」,樹下傳出一陣爽朗的笑聲。上周六,海滄區人口最多的居民小區——綠苑新城,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趣味抓知了」比賽。業主們一共粘下了300多隻蟬成蟲,讓這個綠色小區頓時幽靜了不少。
小孩玩老遊戲帶大人回歸童年
綠苑小區的綠化環境,在海滄算是有口皆碑。「我們小區人口雖然多,但植被環境保持得不錯,引來了4種白鷺、7種野鴿子……野生動物很多。」小區物業的郭主任介紹,今年夏天雨水少,入伏以後,知了的叫聲格外「雄壯」,影響了業主們的生活和休息,居民們抱怨不已。
如何降低知了的分貝,減少知了密度,成了物業公司研究的課題。有居民建議「乾脆把樹砍了」,也有提議「多灑點農藥」,業主許秋明想了想,建議物業牽頭舉辦一個「粘知了」的親子活動,還讓自己的康乃馨月子會所贊助活動。「這麼多『神獸』暑假在家裡閒著,與其讓他們玩些危險遊戲,不如教他們怎麼粘知了,幫小區除噪音。」
活動得到了業主們的廣泛支持。業主老張說:「以前我們頂著炎炎烈日瘋玩一個下午回家時,少不了父母的一頓責罵,但我們依然不顧被太陽曬得熱辣辣的脊背、胳膊以及滿頭的痱子,把知了剪了翅膀,給小弟弟、小妹妹聽蟬鳴,而且第二天依然樂此不彼……」在中年一輩的印象裡,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粘知了,已成為時代的印記。
在幾位60後「老專家」們的帶領下,小區裡數十名10後孩子,組成了「粘知了行動隊」,找來一根根長竹竿,竿頭抹點麵筋、膠水一類的粘物,只要動作麻利點兒,都會有不小的收穫。
對環境沒害處有興趣的都可一試
導報記者起初以為粘知了沒什麼技巧,但一了解,卻發現裡面名堂可不少。
老家山東青島的趙大爺,告訴孩子們,粘知了的感覺好像是放風箏,舉起一根竹竿,聚精會神地盯著停在樹上的知了,慢慢將竹竿靠近,還不能讓知了感覺到,快碰到知了時,要突然撲上去粘住,眼、手、神要合到一處,不然就粘不到。「就算不粘知了,拿根竹竿,到處走走,也算鍛鍊身體了。」趙大爺笑著說。
當日,粘住知了最多的業主一共抓了35隻,最少的也有七八隻。「晚上將粘到的知了油炸一下,搞一盤下飯的小菜,那感覺真的很棒。」老人們笑著向孩子們介紹。
廈門大學生物系的陳敏碩士告訴導報記者,市民這種行為採集強度低,對生態環境幾乎沒有影響。「知了的學名叫蟬,它的卵會吸食樹幹的汁液,但對樹木生長沒有害處,勉強可以將其劃為害蟲。」陳敏說,蟬幼蟲在土壤裡生活3年才能成蟲,而成蟲之後在陸地上生存的時間也不到半年,集中在每年入夏的幾個月。「一入伏,作為鳴蟲的蟬就開始鳴叫,這也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樂趣。」陳敏說,粘知了這種老遊戲完全可以推廣,感興趣的市民都可一試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