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擾民,小區比賽抓知了 專家:採集強度低,對生態環境沒有影響

2020-11-26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7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 文/圖) 一根長竹竿悄然舉起,輕輕伸向樹幹……驀地,一聲蟬鳴戛然而止,樹上的「歌唱家」不得不乖乖地落入「法網」。

看著捕獲的「戰利品」,樹下傳出一陣爽朗的笑聲。上周六,海滄區人口最多的居民小區——綠苑新城,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趣味抓知了」比賽。業主們一共粘下了300多隻蟬成蟲,讓這個綠色小區頓時幽靜了不少。

小孩玩老遊戲帶大人回歸童年

綠苑小區的綠化環境,在海滄算是有口皆碑。「我們小區人口雖然多,但植被環境保持得不錯,引來了4種白鷺、7種野鴿子……野生動物很多。」小區物業的郭主任介紹,今年夏天雨水少,入伏以後,知了的叫聲格外「雄壯」,影響了業主們的生活和休息,居民們抱怨不已。

如何降低知了的分貝,減少知了密度,成了物業公司研究的課題。有居民建議「乾脆把樹砍了」,也有提議「多灑點農藥」,業主許秋明想了想,建議物業牽頭舉辦一個「粘知了」的親子活動,還讓自己的康乃馨月子會所贊助活動。「這麼多『神獸』暑假在家裡閒著,與其讓他們玩些危險遊戲,不如教他們怎麼粘知了,幫小區除噪音。」

活動得到了業主們的廣泛支持。業主老張說:「以前我們頂著炎炎烈日瘋玩一個下午回家時,少不了父母的一頓責罵,但我們依然不顧被太陽曬得熱辣辣的脊背、胳膊以及滿頭的痱子,把知了剪了翅膀,給小弟弟、小妹妹聽蟬鳴,而且第二天依然樂此不彼……」在中年一輩的印象裡,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粘知了,已成為時代的印記。

在幾位60後「老專家」們的帶領下,小區裡數十名10後孩子,組成了「粘知了行動隊」,找來一根根長竹竿,竿頭抹點麵筋、膠水一類的粘物,只要動作麻利點兒,都會有不小的收穫。

對環境沒害處有興趣的都可一試

導報記者起初以為粘知了沒什麼技巧,但一了解,卻發現裡面名堂可不少。

老家山東青島的趙大爺,告訴孩子們,粘知了的感覺好像是放風箏,舉起一根竹竿,聚精會神地盯著停在樹上的知了,慢慢將竹竿靠近,還不能讓知了感覺到,快碰到知了時,要突然撲上去粘住,眼、手、神要合到一處,不然就粘不到。「就算不粘知了,拿根竹竿,到處走走,也算鍛鍊身體了。」趙大爺笑著說。

當日,粘住知了最多的業主一共抓了35隻,最少的也有七八隻。「晚上將粘到的知了油炸一下,搞一盤下飯的小菜,那感覺真的很棒。」老人們笑著向孩子們介紹。

廈門大學生物系的陳敏碩士告訴導報記者,市民這種行為採集強度低,對生態環境幾乎沒有影響。「知了的學名叫蟬,它的卵會吸食樹幹的汁液,但對樹木生長沒有害處,勉強可以將其劃為害蟲。」陳敏說,蟬幼蟲在土壤裡生活3年才能成蟲,而成蟲之後在陸地上生存的時間也不到半年,集中在每年入夏的幾個月。「一入伏,作為鳴蟲的蟬就開始鳴叫,這也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樂趣。」陳敏說,粘知了這種老遊戲完全可以推廣,感興趣的市民都可一試身手。

相關焦點

  • 知了?多年以後就沒有人知了 蟬為何不吵了?剛出土就被吃了!
    我們單聽一種聲音就夠了,那就是知了,知了!知了聲音不絕於耳,讓本來就燥熱的夏天,心裡更加煩躁,特別是人困馬乏,好想好好一個午覺,剛剛睡著,或者即將睡著,而你的耳畔不斷的響起知了知了的聲音,那時候真的恨不得爬起來,把它們一個一個的抓起來關起,然人卻又對它無可奈何。
  • 邢臺一些市民扎堆捕捉知了猴 專家:營養雖高須慎吃
    畢竟摸知了猴的人太多了。因此人們也有擔心:要是知了都被抓光,會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在不少市民的印象裡,近年來,主城區裡很少聽到蟬鳴的聲音了。    專家提醒:知了猴營養雖高須慎吃    人們食用的知了猴究竟產自哪裡?    記者通過某電商平臺搜索得知,山東等地是知了猴的主要供應地。
  • 抓知了猴的技巧 揭秘民間徒手挖蟬方法
    大家都知道,知了猴學名為蟬,一生十分短暫。每年七八月份是它們出世的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就是關於抓知了猴的一些親身體驗。    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年夏季都有的活動就是等到蟬出生的時期,每個傍晚去樹林裡抓。我和弟弟領著小瓶,總是歡呼雀躍。
  • 今夏蟬鳴聲難尋 專家:春天遲到知了出土延期
    早報訊 知了悠長的鳴叫唱盡夏日的慵懶,送人入酣夢,不少市民已經習慣了如此入夏的節奏。但是細心的市民發現,今年小暑雖然已經過去,但還是沒有聽到知了的聲音。對此,昆蟲方面的專家表示,由於今年春季氣溫較低,地面又比較乾燥,使得知了的「出土」日期總體上往後延遲了。
  • 盛莊聽蟬音,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
    蟬,可謂老朋友了。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從孩提時,或許更早一點。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
  • 北方的農村,為何很多人愛吃知了猴,而蟬卻沒人吃,蟬能吃嗎?
    小時候對於知了基本沒有什麼好感,甚至還有點厭惡,因為它在樹上叫得很煩人。去到北方念書了以後,才知道在這裡普遍都愛吃知了的幼蟲——知了猴。看他們一口一個吃得津津有味,但是農夫還是忍住了,實在是下不去嘴。後來了解才得知,原來知了猴的食用歷史很悠久了,在古代的時候它叫「金蟬」,而在民間還把它稱為「唐僧肉」,可見其營養價值還是挺高的。那為何很多人愛吃知了猴,而蟬卻沒人吃,知了猴變成蟬了以後還能吃嗎?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油炸知了猴做法步驟(圖)
    近日有媒體報導,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的居民掀起了一場捕獲「知了猴」的熱潮。所謂「知了猴」,實際上就是蟬的幼蟲,也叫做蟬猴。蟬猴性寒、味香,具有解熱定驚等功能,營養豐富,味道可口。難怪居民如此瘋狂「截殺」蟬猴了。就不知道如此瘋狂捕捉蟬猴,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有專家表示,蟬在林業上屬於害蟲,捕捉它不會對林業造成危害,但是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並不主張大家大量消滅。  其實蟬猴是可以通過人工養殖的,據聞技術簡單,投資極少而且見效快。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金蟬被稱唐廋肉知了猴養殖技術受推崇
    這些收購的知了幼蟲少數供應當地一些飯店,多數販賣到菏澤、運城等地,粗略估算,一位村民一般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收入。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居民晚上都打著手電筒捉一種叫做「知了猴」的蟲子。
  • 傳說中的「知了」,學名「蟬」
    記得小時候聽大人說,蟬是一種害蟲。因為它脫殼以後,主要吸食樹的汁液(有的學說上說是喝露水),而且把樹枝蟄死以後,把蟬卵下在幹樹枝上,到秋冬季節在風力的作用下,蟬卵掉在泥土裡慢慢生長。雖然說這是害蟲,但是在那個常年難吃肉的時代,它確實是我們那裡夏季的一道美食。
  • 在農村,別傻傻分不清蟬和知了,是害蟲,下手莫留情
    有句俗話「人在福中不知福」,對於我們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講,貌似也沒有什麼優越感。殊不知,平時的一盤野菜,山中的野果,這些零汙染,純綠色的食品,城裡人花錢有時候也不一定能買到,但是我們農村人都能毫不費力的得到它。上天是公平的,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道窗,每年在農村出現的那些野菜、野果不就是上天的恩賜嗎。
  • 又是一年炎炎夏日,還記得兒時與小夥伴一起抓知了猴、炸金蟬嗎?
    蟬跟人類的關係一直都很密切。蟬鳴聲是夏天的標配,無論是鄉村裡還是城市中,只要附近有一定程度的綠化覆蓋,就能在夏天聽到知了鳴叫的聲音。古代文人很喜歡蟬,關於蟬的成語、詩詞和典故簡直數不勝數:噤若寒蟬、金蟬脫殼、螳螂捕蟬、薄如蟬翼等,大家也都背過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句。除了文字之外還有繪畫藝術,很多畫家也都曾描繪過蟬,例如以畫蝦聞名的齊白石老先生,他畫的蟬也一樣很優秀。另外,蟬蛻還可以入藥,中藥名字就叫蟬蛻,據說可以去火利咽、息風明目。
  • 小區廣場舞如何不擾民-業主論壇-武漢-中國網地產
    昨晚7時30分至9時,在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中心支持下,記者帶著分貝儀先後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水木清華小區、江岸區市第十一醫院、江漢區王家墩東地鐵站A出口等「廣場舞」場所,以及附近居民家中實地測量。
  • 注意:知了猴算野味嗎?還能抓嗎?養殖的可以吃嗎?看完有數了
    筆者小時候,每到夏季的六七月份,一到晚上,很多村子內外的小樹林裡、兩邊種樹的路上,都能見到不少手電筒的燈光在來回晃動,這是村裡人在抓一種小昆蟲,就是知了猴。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啥是知了猴,但如果說蟬,估計大家都知道。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讀著這首詞,我的思緒就走進兒時蛙聲蟬鳴的鄉村世界,走進那無憂無慮的歡樂歲月。農村孩子的夏天是沐浴著蟬鳴聲度過的。每到夏天,門前屋後的小樹林裡處處可聽見蟬們「知了——知了——」地鳴叫,捕蟬是孩提時我們年年如此玩不厭的一種遊戲。那時的我們個個都是捕蟬的高手。在枝繁葉茂的林間,蟬鳴聲此起彼伏。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專家:再吃又要滅絕了
    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看到了大家的留言,我們也十分重視!今天也再次對此事進行了核實!昨天的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在我們的微信平臺上留言,希望不要再擴散有關「海知了」的消息,也不要鼓勵大家都去挖。也有網友稱這種「海知了」並非蟬蝦,而是一種叫做「解放眉足蟹」的生物。「解放眉足蟹,不是蟬蝦。
  • 金蟬脫殼成就了知了,留下的一味中藥卻能治病救人,你真的知了?
    童年的生活時光既漫長又短暫,那時最大的樂趣是粘知了。找來兩三根竹竿,粗綁細,大接小,扛著一步三顛,神氣活現地出了門,大人午睡,我們去粘知了。整個院子都看不見人,每棵大樹梢上都傳來蟬鳴,知了喜高,大部分竹竿都夠不著,偶爾發現一個低處的,立刻收聲斂氣,躡手躡腳地向其靠攏。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捉蟬,但最好的辦法就是粘。
  • 蟬的前世今生
    故鄉裡的蟬聲,至今令人難忘。麥黃時節。傍晚,夕陽餘輝灑滿大地,空氣中傳來輕微的「吱——吱」聲,聲音單調、尖細,穿透力很強,王維說:「蟪蛄聲悠悠」。家鄉稱蟪蛄為「哨氣兒」。蟪蛄是故鄉常見的幾種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土灰色,身體比大號的蒼蠅大不了多少。哨氣兒趴在村頭的樹幹上,發出叫聲。叫聲在村中飄蕩,讓老人感到驚訝,讓小孩感到快樂。老人感嘆,蟬又叫了,日子過得真快!
  • 施工許可證不是「擾民擋箭牌」
    居民李先生說:「關著窗戶,拉著窗簾,那個光還是會照射進來,而且電焊的聲音刺耳……」記者分別採訪了河西、河東、東麗等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均稱曾多次接到反映,但只能要求施工方儘量不在夜間進行大型作業,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居民擔憂地表示,這些工地的夜間施工許可證,已經成了「擾民擋箭牌」。
  • 沙好水也好引來"海知了" 呼籲市民"手下留情"
    原來他們在挖一種俗名「海知了」的東西。12月6日,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一探究竟。經水產專家鑑定,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它的出現說明水質、沙質好。相關人士呼籲市民「手下留情」,留住海知了。  稀罕,80歲老漢頭回見  6日上午10點鐘,半島記者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這時沙灘上人不算多。「現在還不到時候,十一二點鐘退潮時,挖『海知了』的人就來了。」
  • 旅客在國外抓上百個知了猴 回國未檢疫被查扣
    青島機場口岸首次截獲幼蟬猴青島新聞網8月16日訊(記者 陳志偉)今天,青島新聞網從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近日,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在對來自日本大阪的SC8826航班進行查驗時,從一名中國籍入境旅客攜帶物中截獲幼蟬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