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抗癌新突破!通過脹破溶酶體而撐死癌細胞!

2020-11-24 生物谷

2020年4月5日訊 /

生物谷

BIOON /——

納米

顆粒表面覆蓋著帶正電和負電的配體混合物,聚集在癌細胞溶酶體的超配體中,破壞溶酶體膜的完整性,殺死細胞,但不涉及任何抗癌藥物。


納米

醫學在促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為此,將治療

診斷

試劑裝載到

納米

顆粒上和/或進入納米顆粒,以增加其溶解度,同時延長血液循環,以便更有效地將藥物輸送到病變部位。此外,通過優化

載體

的大小、形狀和表面性質,可以提高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和靶向效率。目前,許多基於納米顆粒的給藥系統已被批准用於腫瘤治療,還有更多的系統正在進行

臨床試驗

或臨床前評估。然而,臨床轉化的挑戰依然存在,例如,脫靶毒性。儘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系統給藥的納米顆粒中只有很小一部分(通常低於1%)能進入實體

腫瘤

。其餘部分攜帶有毒藥物到健康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脫靶毒性和有害的副作用。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戰略,要麼顯示出更好的靶向性,要麼根本不含有毒藥物。Borkowska等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種"無藥"策略,通過控制溶酶體中惰性金納米顆粒的聚集狀態來殺死癌細胞。


溶酶體是廢物處理的細胞器,它接收並消化來自細胞內外的貨物。未消化物質的積累會導致溶酶體膨脹,從而增加溶酶體膜的通透性,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因此,溶酶體通過操縱貨物的聚集狀態,例如惰性納米顆粒,為癌症治療提供了一個靶點。根據Derjaguin、Landau、Verwey和Overbeek (DLVO)理論,納米粒子的聚集狀態強烈依賴於長距離的靜電斥力,這種斥力對粒子表面的電荷以及介質的離子強度和pH值非常敏感。這些參數都可以用來控制納米粒子的聚集狀態。由於

腫瘤

組織的酸性(pH = 6.5-6.9)比健康組織(pH≈7.4)強,而溶酶體的酸性更強(pH≈4.8) ,因此為合理工程納米顆粒的表面電荷與細胞相互作用時操縱他們的聚合行為提供了激活。


為了實現這一概念,Borkowska等人通過在5納米的金納米顆粒表面分別用帶正電荷的N、N、N-三甲基(11-巰基癸基)氯化銨(TMA)和帶負電荷的11-巰基癸酸(MUA)對其表面進行修飾,製備了具有混合表面電荷的納米顆粒(圖1b)。納米顆粒以4:1(TMA:MUA)的比例混合後可以在含有10%的胎牛血清的水溶液中對pH響應發生聚集,在pH = 4.5 - -5.5的時候可以聚集到2 μm。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納米顆粒與癌細胞培養時表現出類似的行為。它們在細胞表面迅速聚集成簇,細胞外pH值約為6.5。形成的團簇被內吞,然後在酸性更強的溶酶體中凝聚成更大的顆粒。


金納米顆粒的大量聚集減慢了溶酶體的運動,使它們難以通過胞吐清除。此外,納米顆粒聚集物增加了溶酶體內部的滲透壓,迫使溶酶體膨脹。腫脹增加溶酶體膜的通透性,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策略對13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有效,包括肉瘤、

乳腺癌

、前列腺癌和肺癌,以及

黑色素瘤

。相比之下,由於健康組織的中性細胞外環境,健康細胞不受影響。相反,納米顆粒通過胞吐作用被清除,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


Borkowska等人的研究表明,只有TMA與MUA比例為4:1的納米顆粒才能通過pH引發的聚集選擇性殺傷癌細胞。僅覆蓋陽離子配體的納米粒子對癌變細胞和健康細胞都有細胞毒性。這可以解釋為,純粹的陽離子納米顆粒可以通過直接的膜滲透輕易地進入這兩種類型的細胞,使質膜具有滲透性。帶有越來越多負離子配體的納米粒子失去了細胞毒性,因為它們不能很好地附著在帶負電荷的質膜上,使得它們很難被內化。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這種癌症治療方法只涉及生物惰性和基本生物相容性金納米顆粒。治療的力量來自由細胞周圍和溶酶體的物理化學微環境的變化所觸發的納米顆粒的聚集。因此,通過設計,傳統療法不可避免的不良影響可能被消除。此外,溶酶體細胞死亡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大多數抗癌藥物所利用的殺死癌細胞的機制,這可能為對付耐藥性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儘管混合電荷納米粒子在體外選擇性殺傷癌細胞的性能令人鼓舞,但要實現臨床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需要在體內證明其有效性,這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因為納米顆粒的聚集對pH值非常敏感,而且在體內的生物環境更加複雜。此外,在疾病治療後清除體內的超製品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種可能的替代方法是使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代替金納米顆粒。然而,精確地修飾聚合物納米顆粒的表面以達到特定比例的混合表面電荷將增加一個新的挑戰。此外,混合電荷納米粒子pH敏感性聚集的機制仍需充分了解。帶正電的配體、帶負電的配體和蛋白冠的明確作用都有待闡明和論證。從體外數據來看,通過利用依賴pH的納米顆粒聚集有選擇地殺死癌細胞,為推進癌症治療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策略,並為潛在的疾病治療打開了大門,而不涉及與有毒藥物相關的不良後果。(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溶酶體異常導致癌症!
    2020年4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癌細胞以不受控制的方式生長和分裂。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細胞降解中心(稱為溶酶體)的改變會導致細胞異常生長。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Nature子刊:抗癌又抗衰,心臟病藥物大放異彩!
    近日,倫敦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細胞增殖研究小組發表在《Nature Metabolism》的文章中新發現了一種抗衰老藥物--強心苷類藥物,可選擇性殺死體內的衰老細胞,避免了常規的藥物毒副作用,突出了強心苷類藥物作為廣譜抗衰老藥物的潛力。
  • Nature子刊:非編碼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新突破
    研究人員進一步實驗驗證了lncRNA EPIC1對BET 蛋白抑制劑在乳腺癌細胞中的耐藥調控,並通過轉錄組測序分析發現它對耐藥的調控與MYC通路的激活具有顯著相關性。BET抑制劑(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motif Inhibitors)是最近發現的一類非常熱門的抗癌小分子藥物。目前在多個癌症的臨床實驗中效果都不錯。
  • Nature:癌細胞壓力和細胞自噬存在關聯
    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在應激環境下會激活細胞內應激壓力反應相關的信號通路來維持細胞代謝的動態平衡,通過這種策略可以保持細胞的持續存活。而細胞內的自噬作為一種主動性的細胞應激壓力反應方式,對於腫瘤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證明,多種不同癌症的病情發展都伴隨著高水平的自噬過程,這其中就包括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mito-priming的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幫助研究者們識別新型有效的抗癌藥物。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尚無能直接顯示MLC的精確位置的生化方法。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近日,再生元公司科學家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Immunology 雜誌發表了題為:Autophagy protects tumors from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via inhibition of TNFα-induced apoptosis 的研究論文。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這一發現為個性化醫學提供了有希望的新目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Balasubramanian說:「我們都熟悉DNA的雙鏈、雙螺旋結構,但在過去十多年中,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DNA也可以以四鏈結構存在,而且它們在人類生物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讓癌細胞「休眠」?Nature首秀:一類奇妙的抗癌新藥
    近日,科學家們研發出一款新型抗癌藥物——可以讓癌細胞「永久休眠」。這一作用可以阻止癌症的惡化、復發,且不會像傳統的放化療那樣產生難熬的副作用。來自於墨爾本3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合力開發出首個「讓癌細胞休眠」的抗癌藥物,可以在不破壞細胞DNA的前提下阻止腫瘤生長和擴散。  這一創新為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治療新選擇,並且已經在血液癌、肝癌模型中表現出抑制癌症惡化和復發的良好效果。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
  • Nature:重磅!揭示貪婪的胰腺癌細胞逃避飢餓機制
    2016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胰腺癌細胞和小鼠開展實驗,發現胰腺癌細胞在緻密的腫瘤中通過命令附近的支持細胞(support cell,即後面提到的胰腺星狀細胞)給它們提供替代性營養來源,從而避免飢餓。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膠質細胞溶酶體具有分泌ATP的功能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及其學生張志君、陳罡、周偉等在他們原來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的溶酶體含有豐富的ATP,  並可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刺激下呈現不同程度的分泌,這種不同模式的分泌可能在介導膠質細胞的各種神經生理和病理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該工作於7月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上。
  • Nature子刊:這個源自大戟的小分子為何有望治療溶酶體病?
    溶酶體是細胞中不可或缺的「清道夫」,用於及時分解多餘或受損的組分。溶酶體功能缺陷可導致多種溶酶體貯積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而這時若能促進溶酶體的生成則可有效緩解上述疾病的症狀。溶酶體的生成是如何受調節的呢?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然而,某些分子可通過單線態裂分使單個光子產生兩個激子,這類分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兩個激子的「存活時間」非常短(幾十納秒),科學家們很難將它們以電的形式收集起來。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
  • Nature子刊:能殺死癌細胞的「鐵死亡」療法是怎麼一回事?
    小分子erastin通過抑制質膜上的胱氨酸-穀氨酸交換體,降低了細胞對胱氨酸的獲取,使得GPX4的底物——穀胱甘肽合成受阻,進而引發膜脂ROS的積累和鐵死亡。此外,另一種小分子RSL3作為GPX4的抑制劑也可引發鐵死亡。當GPX4基因被敲除後,小鼠會因出現腎衰竭而死亡。
  • Nature子刊:印度楝樹提取物有望治療胰腺癌
    左圖顯示還未治療的人胰腺癌細胞。印苦楝內酯通過ROS介導的細胞凋亡以及抑制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轉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來抑制胰腺癌生長和轉移。圖片來自Subramani, R. et al.
  • Nature子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竟是癌細胞毒藥,美科學家發現癌...
    為了防止活性氧(ROS)對自身造成損傷作用,癌細胞通過某些應激反應和激活抗氧化機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s)、硫氧還蛋白和過氧化氫酶等,以此清除細胞內積累過多的活性氧(ROS)。因此,腫瘤細胞的活性氧(ROS)清除系統的代謝酶是一個十分有治療潛力的藥物靶點。
  • 細胞質-溶酶體的結構和自噬功能
    請據此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消除細胞內衰老的細胞器是通過自噬作用實現的B.溶酶體參與抗原的加工處理過程C.溶酶體與吞噬體的融合體現了生物膜具有流動性D.巨噬細胞通過吞噬作用特異性識別抗原解析:巨噬細胞不能特異性識別抗原,屬於非特異性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