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止最薄的電子器件誕生,其厚度僅為頭髮絲的六萬分之一!

2021-01-08 小藍棗

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嘉庚創新實驗室洪文晶教授、楊揚副教授帶領的團隊與美國卡蘭斯特大學柯林·蘭伯特院士團隊進行合作,他們在室溫下研究出了目前為止最薄的電子器件,這個電子器件厚度大概只有頭髮絲六萬分之一的大小。據悉,這個成果已經在今日發布5728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傳統的矽基器件最低可降低到十納米尺度左右,如果在繼續往下降低的話就會面臨著技術、成本等多方面的壓力,並且十納米尺度已經接近了物理極限。因此科學家們選擇有機分子作為核心結構單元,用以突破半導體器件小型化的潛在技術方案。與此同時,有機分子器件小型化的極限也成為科學家研究的新領域。

據了解,在最薄電子器件的研究過程中,廈門大學的研究團隊選擇了團隊自主研發的精密科學儀器,並且利用調節兩塊石墨烯之間的距離來連接只有單原子層厚度的平面有機分子。研究結果顯示,這僅有原子層厚度的超薄單分子電子器件仍然具有電子學性質。此外研究員還發現,雖然導電溝道長度小於傳統的單分子電子器件,但是有機分子層微小的結構區別也對電學性能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柯林·蘭伯特院士通過理論計算得出,這種新型的超薄電子器件與傳統的電子器件相比有顯著不同的新奇電子輸運性質,不同的分子結構可以調控不同的量子隧穿效應,以此為新型分子器件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新材料孔徑僅為頭髮絲萬分之一
  • 這膜薄到只有1根頭髮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
    「1納米僅為1根頭髮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如何檢測薄膜的熱特性成為國際難題。」        嘉儀通公司總經理王願兵表示,過去需要先把薄膜沉積得很厚,再把待測薄膜材料刮下來,形成一定質量的粉末後,才能進行破壞性檢測。
  • 澳大利亞研發出世界上最薄透鏡:是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
    (原標題:澳大利亞研發出世界上最薄透鏡:是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
  • 僅有原子層厚度?廈門大學團隊參與製備出世界最薄單分子電子器件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教授研究團隊,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柯林·蘭伯特院士團隊合作,在室溫下製備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薄的、厚度約為頭髮絲直徑1/60000的單分子電子器件。
  • 世界上最輕的光學鏡面誕生!由幾百個原子組成,比頭髮絲的寬度薄...
    世界上最輕的光學鏡面誕生!由幾百個原子組成,比頭髮絲的寬度薄1000倍  Evelyn Zhang • 2020-07-27 15:48:08 來源:前瞻網
  • 比頭髮絲厚度少三分之一,3D列印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船隻
    據外媒報導,日前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隻。據了解,該微型船隻長30微米,比一根頭髮絲的厚度還要少三分之一,比細菌細胞大六倍。儘管船隻本身小巧,但是經過顯微鏡放大後卻被發現設計是出人意料地精緻,其船身四周遍布著不同的幾何形紋路。
  • 日本公司新推超薄保險套 厚度為頭髮絲1/6
    原標題:日本公司新推超薄保險套 厚度為頭髮絲1/6   資料圖 據英國《鏡報》12月8日報導,近日,日本一公司生產出了一種超薄保險套,其厚度僅有0.01毫米,是人類頭髮的1/6。
  • 讓原子級厚度的材料更薄,只需兩個鑽石
    他們藉助能產生百萬大氣壓強的金剛石對頂砧(DAC)裝置,針對僅有蟬翼千分之一厚度的二維異質結材料開展了極高壓研究。在研究中,科學家們巧妙地利用了二維異質結的結構特點,對僅有原子級厚度的納米材料實現了高效壓縮,並觀察到了一系列新奇的物理現象。
  • 行業視角|世界上最輕光學鏡面誕生!竟比頭髮絲還薄千倍?
    博頓導讀近日,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成功設計出有史以來最輕的光學鏡。這種光學鏡面比頭髮絲還薄千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僅由約200個原子的單分子層形成的光學鏡子——它是世界上最輕的反射鏡面。
  • 全球最小3D列印船隻 只有頭髮厚度三分之一
    荷蘭一所公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以電子顯微鏡和高解析度的3D列印機,創造出世界上最小的船隻,其大小只有頭髮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用3D列印機列印出這艘長度僅30微米、世界上最小的船。這種船型結構通常被用來測試3D列印機的性能。
  •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近日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這個微小的模型只有30微米長,是作為一個項目的一部分進行3D列印的,該項目是研究如何製造形狀複雜的合成 「微型遊動物體」。
  • 厚度只有頭髮二十萬分之一,這個材料或能讓冬天電動爹重變電動車
    既可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薄、最堅硬、導電性最好的納米材料,它的厚度0.335 nm,大約是頭髮絲的二十萬分之一,小米手機電池用石墨烯導電劑替代傳統的碳黑導電劑,導電率是傳統碳黑材料的1000倍,可實現高效導電,減少電池內阻,大幅提升充電性能。
  • 世界上最小的船 厚度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
    近日,荷蘭一群物理學家創造了地球上最小的船。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Rachel Doherty、Daniela Kraft和同事們用3D列印了一個30微米的微型容器,大約是頭髮厚度的三分之一。 據悉,這是專門為測試3D印表機的準確性和功能而設計的3D計算機模型,創造了建造地球上最小船隻的新記錄。
  • 石墨烯焦耳熱發光,國防科大打造史上最薄電燈泡
    利用石墨烯焦耳熱發光,研製出了有史以來最薄的厚度只有0.34納米的電燈泡。 2. 利用形成局域熱點,實現最高溫度達到2100 K,提高發光效率。 3. 通過六方氮化硼和三氧化二鋁薄膜包覆,有效防止石墨烯高溫氧化,首次實現了石墨烯器件在空氣條件下的穩定發光。 4.
  • 蜘蛛絲比人類頭髮薄萬倍,可能比鋼鐵卻強5倍
    作者:文/羅兆春在自然界中,蜘蛛是我們最為常見的一種生物,我們都知道蜘蛛的生活區域主要都是在自己的「絲網」上,「絲網」可以說是它的一切,捕獲食物也考它,而絲網的堅硬程度,可能大家都想不到,蜘蛛絲是大家都知道的最強大的天然材料之一,
  • 這個太空飛船比頭髮絲還薄,它的誕生只為與太空垃圾同歸於盡
    今年春天,加州太空公司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研發了一款極有潛力的「太空吸塵器」,並且獲得了NASA NIAC 項目 50 萬美元的研究經費。這款叫做 Brane Craft 的「太空吸塵器」長約 1 米,比人類頭髮絲還薄。
  • 長30微米,厚度僅為髮絲的三分之一,這種技術造出世界上最小的船
    本月初,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隻,船長只有30微米,僅比細菌細胞大6倍。研究人員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這艘船,展示其有一個開放的船艙、一個煙囪,甚至還有小舷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個模型的厚度只有人類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該項目的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希望將其應用於人體內精準靶向的藥物輸送。
  •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最「快」的納米材料
    這種只有一個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一直被認為是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存在。直至2004年,兩位英國科學家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了其可以單獨存在,並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石墨烯的特點首先是薄,堪稱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個原子那麼厚,約0.3納米,是一張A4紙厚度的十萬分之一、一根頭髮絲的五十萬分之一。與此同時,石墨烯比金剛石更硬,透光率高達97.7%,是世界上最堅硬又最薄的納米材料。 同時,它又能導電。石墨烯的電子運行速度達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非常適合製造下一代超高頻電子器件。
  •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超級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如著名的「火箭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地質力學理論創始人-李四光、中國「核計劃之父」鄧稼先,中國誕生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儘管這些前輩們已經逝去,但他們的精神留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 最小"蒙娜麗莎"僅30微米 相當於1根頭髮的三分之一
    最小"蒙娜麗莎"僅30微米 相當於1根頭髮的三分之一 >     美國科學家藉助納米化學技術在世界最小的「畫布」上「繪」出萊奧納多·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畫布」寬度僅30微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