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抓手」不粘附 輕鬆抓取長度在1微米到1米之間物體

2020-11-22 中國玩家網

近日,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宋吉舟教授團隊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萬能抓手」策略。可輕鬆地抓取長度在1微米到1米之間的任何形狀的物體。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宋吉舟表示,在柔性電子製備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微觀元器件的快速組裝,即把製備基底上數以萬計或者更多的微納元器件轉移到柔性的使用基底上。以往的方法都依靠粘附來一次性抓取這些元器件,但是釋放的時候粘附就變成了限制因素,給物體的釋放帶來較大挑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利用形狀記憶聚合物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導致變形後,會保持形變狀態,在一定的外部刺激作用下又會變回原貌的特性。「通過調整外力作用,用形狀記憶聚合物抓手將物體鎖住、抓取再解鎖釋放,不依賴抓手的粘附力,並在抓手表面鍍上一層特殊材料,或者增加抓手表面粗糙度來減弱粘附,從而實現物體的釋放。」宋吉舟表示,這樣一來,微觀抓手就像微觀世界裡的吊車,可以高效地在微觀世界工作。

課題組提出的這個策略,完全不依賴粘附,為柔性電子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有望推進柔性電子的工業化進程。(洪恆飛柯溢能記者江耘)

相關焦點

  • 燕山大學「無系留軟體抓手」,1.5kg自重抓起40kg物體!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來自於燕山大學的姚建濤教授研究小組近日開發了一款無系留(untethered)的軟體抓手,稱之為UHL(Untethered High-Load)軟體抓手,將氣動系統,控制系統集成到了抓手模塊上,總體重量為1.5kg。值得注意的是,基於仿生纏繞原理設計,UHL軟體抓手可以抓取超過自己重量26倍的物體(40kg),其抓取重量甚至超過了很多剛性抓手。
  • 「蛇型」機械抓取器誕生,可抓取比自身重220倍的物體
    近日,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團隊研發了一種柔軟的織物機械抓取器,它可以像象鼻一樣抓取和釋放物體而不會將其損壞。機械抓取器是一種仿生工具,它的外形酷似一條蛇,設計靈感來自於研究人員對自然界中諸如大象、蟒蛇、章魚等動物肢體行為的觀察。
  • 這個機器人抓手讓物體能夠懸浮,有望用在航空領域
    ETH先鋒研究員Marcel Schuck正在開發一種機器人抓取器,該技術基於聲波實現抓取,最好的創意點在於該抓取器可以操縱小而易碎的物體而不會碰到它們。Marcel Schuck在他的工作檯上組裝的這種小型裝置讓人想起學校的物理課:一種由兩個半球形且類似於一副耳機的裝置連接到載有微晶片的電路板上。他正在使用裝配體來演示物理效果。一個小球在兩個半球之間盤旋,被超聲波阻擋。科學家解釋說:「這種現象被稱為聲懸浮。」
  • 機器人產業新突破:輕鬆抓取光滑物體的「章魚觸手」華麗現世
    這種機器人觸手能夠「輕鬆優雅」地抓取光滑物體,或將物體遞到你手中。這款機器人名為「章魚觸手」(Octopus Gripper),由在製造仿生機器人領域經驗頗豐的德國公司Festo研發。章魚觸手能做到柔軟靈活主要歸功於兩個設計:它的矽觸角由氣壓驅動;輸進空氣後,觸角會向內捲曲以抓取附近的物體。緊接著,兩排「吸盤」會利用真空將被抓住的物體「困」住,使其停留在原處。
  • 一種「壓電材料驅動的微型夾爪」可抓取自重30倍的物體
    重量的超微型夾爪抓取3g的重物 微型機器人與僅有2毫米的微型夾爪 「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常常用來比喻不注意小事則會釀成大禍。安裝好的微型夾爪距離地面的距離僅有1.5mm,因此,在該樣機測試的初步階段,僅僅抓取了很薄的物體。
  • 初中物理——1.1 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2、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學習難點:1、長度的間接測量方法。2、誤差和錯誤的區別。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於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2、長度的單位(1) 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
  • 科學家研製出「壁虎抓手」清理太空垃圾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華盛頓6月28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28日報告說,受壁虎吸附牆壁原理啟發,他們研製出一種能夠抓住太空漂浮物體的機械抓手,有望用來清理回收威脅日益增大的太空垃圾。
  • 福祉科普|柔性抓取機器人
    柔性抓取機器人可以說是現代機器人產業中的一股"泥石流",和目前機器人最常用的剛性結構不同的是:其具有較多的自由度且結構簡單,不僅需要保證靈活性和柔韌性,還要在不傷害物品的前提下進行抓取。哈佛大學研發的超軟納米纖維機器人抓手,可抓取水下軟體生物,例如水母。又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實現小於1微米的晶體三維測定!以前50至100微米的都不可以
    晶體結構的三維分析需要對晶體進行完整三維觀察,像粉末一樣小的晶體,邊緣小於一微米,只能用電子輻射來分析。利用電子晶體學,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全面觀察單晶的。由維也納大學化學系蒂姆·格魯恩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微小晶體進行了改造,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實現小於1微米的晶體三維測定!以前50至100微米的都不可以
    晶體結構的三維分析需要對晶體進行完整三維觀察,像粉末一樣小的晶體,邊緣小於一微米,只能用電子輻射來分析。利用電子晶體學,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全面觀察單晶的。由維也納大學化學系蒂姆·格魯恩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微小晶體進行了改造,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有感官反饋能抓取本身220倍重物的軟機器人
    有感官反饋能抓取本身220倍重物的軟機器人 機器人大講堂 發表於 2020-11-24 18:21:36 當「仿生學習」進入夾爪領域,柔性抓手會發生什麼變化?
  • 小學數學知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基礎測量和補習題
    1、長度的測量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長度指空間的尺度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1) 只寫數字而無單位的記錄無意義。(2) 讀數時,要估讀到刻度尺分度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誤差不能避免,能儘量減小,錯誤能夠避免是不該發生的。
  • 長度單位的由來
    到了現代,世界便統一使用「米」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規定:光在1/29979245秒內所走的長度,稱為「1米」。在此基礎上,其它的長度單位也就應運而生了。當人們用「米」作單位去測量較遠的距離時,發現測量速度太慢,測量單位太小,於是便嘗試用「十米」、「百米」、「千米」等作單位去測量,確實快了許多。
  • 3.長度的單位—衡量萬物的標尺
    要進行準確測量,就需要統一的度量單位,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來自於英文meter,用符號m表示。那麼,一米是多長呢?日光燈管大約有一米長,如果覺得難以理解,那麼可以邁開步伐走兩步,青少年一步約為半米,兩步的長度大概是1米,當然,最準確的理解方法就是使用捲尺或者是直尺對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展開測量,這樣就能對1米長度有一個基礎的概念了。
  • 伯克利AI實驗室最新發文:公布用於機器人抓取的Dexterity Network...
    抓取的背景由於傳感器噪聲和遮擋,很難精確的推斷物體的形狀、位姿、材料、質量以及手指與物體之間接觸點的位置等物理性質,因此讓機器人能夠抓取各種不同的物體很困難。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大量人類抓取標籤(human grasp labels)或者真實系統上嘗試抓取的數據訓練的深度神經網絡可以成功地對許多種不同的物體做抓取規劃,甚至都不需要對被抓取的物體做清晰的建模,就像曾在計算機視覺領域裡看到過的泛化結果一樣。然而,生成訓練數據集可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 液態金屬軟傳感器為可變剛度的螺旋形柔軟織物抓手賦予觸感
    液態金屬軟傳感器為可變剛度的螺旋形柔軟織物抓手賦予觸感【導讀】:該技術使用柔性智能織物與嵌入式電子,由微型液壓源控制,以抓取不同比例和重量的不同物體。抓手成功抓取了各種幾何形狀和重量不同的物體(重量是其質量的220倍),並從狹窄的空心空間中將其取回。其出色的性能和多功能性使其成為各種領域的理想選擇,包括工業,勘探,救援以及在狹窄和危險環境中的其他應用,例如天然氣/石油或排水部門。變色龍的舌頭,壁虎腳和章魚的觸角只是我們看到的啟發軟機器人抓手的一些動物身體部位,但是自然界仍然可以為該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很多東西。
  • 最強機械手:無需提前了解物體,100%識別,適用多種非結構化場景
    「拾放」系統由一個標準的工業機器人手臂組成,研究人員配備了一個定製的抓手和吸盤。 他們使用算法讓機械手能夠評估一堆隨機物體,並確定在雜物中抓取或吸附物品的最佳方式,而不必在拾取物體之前了解物體。拆包雜貨是一項簡單且單調的任務:你伸手去拿一個包,摸一下物品,然後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掃了一眼之後再決定把它存儲在哪裡。
  • 從章魚得到靈感製作的仿生機器人手臂,可抓取活螃蟹
    操控物體是機器人領域最困難的挑戰之一,因此研究人員已經製造了一種先進的軟機械臂,無論在形式還是功能上都與章魚的觸手非常相似。實現的靈活性是軟機器人領域值得注意的進步。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成功地製造出了一個精巧的機器人,它可以模仿章魚的觸鬚、打開罐子的能力,以及用來誘捕獵物和抵禦攻擊者的強大抓手。它是real deal的簡化版,但同樣能夠相對輕鬆地處理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各種對象。手臂有一個錐形的設計和兩排吸盤,幫助它抓住一個物體,不管它的質地如何。
  • 全球最小的 「冰箱」體積僅為 1 立方微米,卻能瞬間令物體變冷
    在追求越大越好的時代,有人卻別出心裁,研發出體積僅有1立方微米的超Mini「冰箱」。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通過對具有數十年歷史的熱電技術進行革新,開發出一種微型製冷裝置,他們將之戲稱為「全球最小的冰箱」。當然,在炎炎夏日,這個特殊的「冰箱」可放不下吃剩的食物或啤酒,但研究小組希望藉助這個納米級的設備為跳板,開發出幾乎能瞬間冷卻物體的先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