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發現:人類心臟或有思考和記憶功能

2020-11-30 華夏經緯

  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據統計,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

 

  據美國僑報報導,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傑姆·克拉克從來都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瑪吉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文法差得要命。所以當去年的一天,傑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表達細膩的情緒時,連他自己都感到了震驚。

 

  原來,傑姆在半年前剛剛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

 

  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系統。

 

  「心臟具有記憶」的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但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可以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連串怪事。(中新網)

相關焦點

  • The FASEB J:重大發現!科學家在人類心臟中發現味覺感受器!
    ,正常情況下存在於鼻子和嘴巴中的嗅覺和味覺感受器或許也存在於心臟中。研究者Thomas教授表示,我們在研究患病狀態下個體心臟生長的過程中發現了12個味覺感受器,尤其是對苦味化合物產生反應的感受器,這些味覺感受器在心臟中處於表達狀態。這項研究非常有意義,人類基因組中僅有25個苦味感受器,而研究者想知道為何有一半的感受器都位於心臟部位。
  • 科學家關於大腦的研究有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保存大腦記憶?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在人體死亡後還會持續運行一段時間,這是通過對人死亡後依然記錄到的腦電波分析後得出的結果,以前認為這些電波只是大腦在生物放電,然而研究發現這些腦電波是有意識地思考,特別是那些在睡眠中死亡的人在一段時間裡大腦似乎並不知道身體機能已經停止,而依舊呈現中睡夢中的腦電波狀態
  • 人類的心臟可能是被病毒搞大的?斯坦福科學家《細胞》子刊新發現
    不過,人類和大猩猩等大型靈長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心臟尺寸的確發生了「格林奇式」的轉變,相比最初的小型哺乳動物,增加了好幾倍。一般認為,更大的心臟增加了血液供應能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們如今相對較大的體型。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俄科學家首次查明心臟纖維化對心臟功能的影響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的科學家全球首次完整研究出心臟纖維化結構特徵對心臟功能的影響。研究作者表示,他們成功明確了破壞與纖維化相關的心臟組織電刺激的規律,這將有助於應對威脅生命的心律不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中。
  • 人類的記憶能被提取出來嗎?科學家將通過機器揭開人類思維!
    對於記憶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他的研究,並且一直在尋找各種記憶方法。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開始在細胞甚至分子水平對記憶進行研究,試圖剖析記憶的奧秘。那麼記憶真的可以被人類提取嗎?而且有報導稱科學家將通過機械揭開人類思維!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記憶?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大學(Sanford Burnham Prebys)開發、老化和再生計劃的助理教授凱倫·奧科(Karen Ocorr)博士說:「我們首次看到了可能在太空人研究中發現的心臟疾病的潛在細胞和分子變化。」 「我們開始這項研究是為了了解微重力對心臟的影響,現在我們有了一個路線圖,可以用來開始制定戰略來保持太空人心臟強壯和健康。」
  • Nature:揭示心肌纖維形狀影響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發生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分析了位於心臟內表面肌纖維複雜網狀結構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揭示了心肌形狀影響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發生的分子機制。
  • 章魚有9個大腦3顆心臟,「科學家認為是外星人?」你信嗎?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世界上擁有大腦基因組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在人類的大腦裡面,大概擁有20000-25000組基因,但人類不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上存在一種比人類大腦基因更多的生物,
  • 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由於這些經歷能夠產生令人難忘的記憶,我們猜想大腦中會有許多神經元參與這些記憶的編碼,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與新記錄技術的結合,來探索和破譯大腦編碼的奧秘。」錢卓教授說。  「讀」懂小鼠所「思」  科學家們發現,小鼠每次經歷「險境」時,在海馬區域的許多神經元對這種驚嚇刺激果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放電反應。
  • 人類的瞬時記憶能力比不過黑猩猩?科學家:人類的祖先因禍得福
    大腦結構複雜人類的大腦結構相當複雜,大腦的功能到現在都沒有全部發現。也只有複雜的結構才能孕育出發達的記憶功能,記憶其實是大腦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大腦結構接受了外界傳過來的信息,然後經由海馬體和其他腦區的處理,形成了記憶。記憶能力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組成,記不得事情就做不好事情。不過記憶能力也有強弱之分,有的人能清楚記得幾年前的事情,有的人連昨天發生的事情都忘了。
  • 科學家發現一種修復大腦受損通路並恢復記憶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
    而最近一些新研究集中在通過促進記憶和學習來遏制認知衰退,揭示了其在這方面令人興奮的潛力。 由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的最新研究已經概述了一種非侵入性技術,能夠恢復70歲受試者的工作記憶,使他們的記憶功能表現能夠像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好
  • 科學家在太空中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保持心臟健康的方法
    為了實現這些夢想,人類將需要在微重力下花費更長的時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太空對人體的影響,並開發出有助於抵消令人不安的副作用的療法。心臟是已知會受到太空飛行嚴重影響的重要器官。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太空人進行的超聲研究表明,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器官失去了通常的橢圓形形狀,並呈現出更球形的外觀。
  • 美科學家發現奇特基因 令老鼠忘記糟糕記憶
    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系統科學家發現使老鼠忘記糟糕記憶的一種化學方法,通過抑止「記憶基因」—— Npas 4,他們發現老鼠能夠「忘記」此前遭受電擊的籠子。
  • 科學家首次發現子宮或與記憶有關
    研究者在文中表示,目前,在60歲以下女性人群中,約有三分之一切除了子宮,保留了卵巢,「這項發現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Victoria Luine表示。卵巢、子宮與大腦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忽視了子宮與大腦之間的可能聯繫,他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能夠產生雌性激素的卵巢。有研究表明,卵巢分泌的激素能夠影響大腦的功能。
  • 科學家運用數學編碼來破解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
    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就像是一臺錄音機一樣,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記錄著我們所看到以及聽到的所有信息,而且還能夠回放這些信息,並且我們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記憶趨勢是可塑的,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經歷還是他人的意思,相關的記憶都是可以被寫入和重寫。
  • 新發現!自然殺傷細胞或許也擁有免疫記憶功能!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細胞毒性NK細胞的亞群或許擁有免疫記憶功能,而迄今為止細胞毒性NK細胞被認為是抗原非特異性的。
  • 對具有心臟再生功能魚類的研究或為心臟病患者心臟修復帶來新方法
    某些魚類治癒心臟損傷的能力可能會給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也可能有助於解開我們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臟健康。人類的心臟不能自愈。心臟病發作後--跳動的心肌血流中斷,使其缺氧--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會在任何死亡細胞的地方形成疤痕組織。
  • 科學家發現5萬年前的人造心臟,這難道是外星文明的產物?
    地球已經有46億光年的壽命了,人類卻僅僅只有五百萬年的歷史,很多科學家都感到好奇,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有沒有出現過其他的智慧生命呢?史前文明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研究的課題,有很多科學家對亞特蘭蒂斯很有興趣,很想要知道這座突然沉沒大海的陸地上面是不是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呢?有科學家認為,大西洋底部的西蘭大陸其實就是亞特蘭蒂斯,它是在12000年前沉沒的,這也恰好就是亞特蘭蒂斯帝國覆滅的時間。
  • 器官移植研究得出驚人結論 人體細胞有記憶功能
    美國前芭蕾舞蹈家克萊爾·西爾維亞1988年接受了心臟和肺臟移植手術。術後,西爾維亞的性格和愛好發生「劇變」:性格平和的她變得富有攻擊性,並且愛上以前最討厭的肯德基炸雞塊。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了一名7歲的美國小女孩的身上。她移植了另一名被謀殺的10歲女孩的心臟,儘管她根本不知道心臟的來源,但此後卻經常夢見自己被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