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第一個部分,一章1節至三章6節,是以色列人悖逆的原因;三章7節至十六章,是悖逆的過程。三章7節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三章12節說,「以色列人又……」;總共有六個「又」。三章7節是第一次,所以沒有「又」,三章12節、四章1節、六章1節、八章33節、十章6節和十三章1節,總共出現六次「又」。所以,人說《士師記》有七次的循環:他們悖逆神,受懲罰,就認罪悔改;神興起士師,他們得平安,平安後再悖逆、再受苦、再呼求;再興起士師,再得平安,然後再犯罪……就這樣周而復始。
三章1-6節講到,神給他們留下了迦南幾族,這不是神的本意。本來,他們進迦南,應該一鼓作氣把迦南人全部消滅。因著約書亞年紀老邁,不能帶兵打仗;因著以色列人的懈怠;因著約書亞死了以後,沒有領袖;因著以色列人同心不夠;因著他們有貪心,要利用迦南人;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把迦南人全部殺滅。留下迦南人,不是神的美意,是神的許可。神的旨意有三種性質。一種是預定的美意。神預定的美意就是要把迦南人全部殺盡。許可的旨意,是因為剛才講的那些原因:約書亞年紀老邁,以色列人懈怠,以及他們後來沒有領袖,同心不夠,他們有貪心,要利用迦南人,導致他們沒有把迦南人全部殺盡。這是神許可的旨意,成了神的許可。本來神預定的是要全部殺盡,但是,因著以色列人的種種原因,成了神的許可。所以,耶和華留下這些迦南人,是神的許可,而不是神的美意。
神旨意的性質還有一種,叫任憑。就像上帝的美意是,不讓亞當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他吃的時候,就任憑他選擇。上帝的旨意是,不讓巴蘭去咒詛以色列人,他執意不聽,就任憑他了。以利的兒子作惡,藉著百姓的反應,藉著神人的警告,藉著撒母耳說預言,他都不悔改。所以,神就任憑他了。神不喜歡掃羅殺大衛,犯罪,掃羅一直不禱告、不敬拜、不遵行神的旨意,一意孤行,活在肉體裡,後來,神就任憑他了。神也不喜歡所羅門娶那麼多的太太,積攢金銀,買了很多的埃及馬匹。因為他一意孤行,所以神就任憑他。猶大是活在神的任憑裡,有很多外邦人是活在神的任憑裡。基督徒如果私慾懷胎生出罪,以後,這個罪會成為主人轄制他,他會犯罪上癮,那就叫罪既長成。罪既長成,是有一個長的過程,就是他成了罪的奴僕。因為天天消滅聖靈的感動,叫聖靈擔憂,神就會任憑他。
我們要明白,神旨意的性質有預定的美意和許可的旨意,以及任憑。不要隨便說都是神的美意。很多時候,我們亂講神的旨意。好多事情都是人製造出來的,不是神的美意。神的美意是叫人受苦嗎?神的美意是叫迦南人都被殺嗎?不是,是因為迦南人犯罪、得罪神。我剛才講,神的美意就是神預定的旨意,要叫迦南人被殺,那原因是什麼?不是神喜歡迦南人被殺,我們讀創世記十五章就知道,神當初跟亞伯拉罕說:迦南人的罪還沒有滿盈。我們看到,有時候我們一意孤行,不願意照著神的旨意去做,神就會任憑我們。我們看到,神留下這幾族,就是因為以色列人犯罪。以色列人走在曠野,非要求著吃肉。他們不好好地求,他們發怨言,神就給他們肉吃,卻使他們心裡軟弱。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他們就死了,因為他們活在悖逆之中。(參:民11:31-35)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神的美意。我們要活在神預定的旨意中,不要活在任憑中。神的許可,有好的、有壞的。我們有時候會說,凡事都有神的美意;其實,我們應該說,神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比如,掃羅犯罪,被廢掉了,膏立了大衛,神的美意是什麼呢?難道掃羅失敗了,神喜歡嗎?不是的。因為掃羅不愛神,因為大衛愛神,所以神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你愛神,那就凡事都有美意,都是好事;不愛神,受虧損了,那就不好了。所以弟兄姊妹,凡是看到消極的、負面的,都不要說這是神的美意。
三章7-11節講到,俄陀聶作第一位士師,他救以色列人脫離仇敵的手,帶領百姓打了勝仗。俄陀聶是迦勒的女婿。他作士師,救以色列人脫離古珊利薩田的手。因為以色列人受古珊利薩田的轄制有八年。後來,以色列人求告神,神就興起俄陀聶作以色列人的士師,為以色列人爭戰。11節,「於是國中太平四十年。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死了。」以色列人受轄制,八年受苦,然後他們呼求神,神就興起俄陀聶,救他們脫離古珊利薩田。這樣,國中太平了四十年,這是第一次的悖逆。各位弟兄姊妹,有時候人當時就變臉了,有時候上一代人過去,下一代人就忘恩了。舉例說,約瑟當時救了整個埃及國,約瑟活著的時候,法老王尊敬他、愛他,保護他全家,接他全家來埃及。後來,等約瑟死了,那一個法老王死了,下一個法老就把約瑟的恩情忘了,也把以色列人忘了,一直苦待他們。為什麼呢?因為約瑟活著,和那一個法老活著的時候,他們是有感情的,是有恩情的,是有愛的,關係是好的;過了那一輩子,人走茶涼,就翻臉不認帳了,不但不恩待他,還天天苦害他。比如,約書亞活著,和約書亞那一代的長老活著的時候,以色列人都敬畏神,記念神的恩典。等那一代人都死了,下一代就對神翻臉不認帳了。人就是這樣,像那九個長大麻風的,當場對耶穌就不感恩。有的人是當時不感恩,有的是下一代不感恩。加拉太教會接待保羅,保羅的眼睛不好,當時加拉太人都願意把眼睛剜出來給他;沒過幾天,他們就受迷惑了。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付了十八個月的代價,等保羅走了以後,他們就有屬彼得的、屬亞波羅的、屬基督的,就四分五裂了。有的人當時就忘恩負義;有的人當時不忘恩負義,下一代也不會記住上一代的恩情。忘恩負義,是人的一個虧損,是自己素質不好。前兩天,有一位同工跟我說:某某人怎麼變那樣了?我說不是變;是我們當初信耶穌的時候,如果我們這個人本來的素質就不好,我們信耶穌以後,熱心、查經、讀經、講道,給人表現是我們很優秀、很愛主,但是,走著走著,我們裡面的荊棘、蒺藜長大了,就原形畢露了。就像糖葫蘆外面裹著糖,糖化了,裡面還是山楂。我一直都在觀察,看到有些人,他原來的個性有問題,思想有問題,思想不健全,信耶穌了還是奇奇怪怪的,甚至會更奇怪。那些生來就思想不健康、不健全的人,信耶穌了,如果不好好地釘十字架,信了比不信還可怕。
弟兄姊妹,我們需要真的向主死。好多姐妹們可能想著,丈夫要能多掙錢,丈夫要對我好,丈夫還能愛主,丈夫這、丈夫那,就是要求丈夫成為一個完全人。有很多姐妹希望丈夫掙大錢,但又希望丈夫一天到晚跟她聚會,這是矛盾的,怎麼可能給你掙大錢,又天天跟你聚會呢?我們太情緒化、理想化、情感化。要知道,信耶穌就是叫我們舍己、背十字架。假如妻子什麼都往娘家搬,那可能有點離譜;但是,她適當對父母的孝敬,作丈夫的應該支持她這樣做。對丈夫也是如此,妻子要支持丈夫去孝敬父母,而不應該說:你怎麼把我們的錢都給了你父母?我們要成為一個對神感恩的人,對人感恩的人;不要只想著要。箴言書說:螞蟥有兩個女兒,常說:「給呀,給呀!」有很多時候,我們轉過臉,就什麼都不認帳了,我們都是這樣的,我們都是罪人,求神憐憫我們。
12節到最後,是第三個部分,也就是悖逆過程的第二段,講到以笏殺死摩押王,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仇敵的手。
這一章講到三位士師,一位是俄陀聶,第二位是以笏,第三位是最後31節提到的珊迦,就用一節聖經就帶過了。士師記中,有六個長故事:第三章的最後一部分,講到以笏,四章到五章講到底波拉和巴拉,六章到八章講到基甸;九章講到亞比米勒,但他不是士師;十一至十二章講到耶弗他,十三至十六章講到參孫。士師記中有這幾個長故事,幾個重要的士師,幾個重要的人物。
以笏非常勇敢。那時候沒有檢測儀器,也沒有防範意識,也沒有那麼嚴謹,所以他把刀帶進去,藏在大腿裡。等送過禮物,他就把摩押王給暗殺了,以色列人大獲全勝,就把仇敵制服了。看來,他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他不怕人摸出他身上的兵器嗎?如果摸出來,他就沒命了。他也不怕走露風聲,也不怕失手,他居然能成功。他說有機密的事告訴摩押王,摩押王就信了。這個人是勇敢過人,膽量過人。
最後一節講到珊迦,他拿著趕牛的棍子就能打死六百非利士人。對一般人來說,你、拿刀打死六百人都不容易,不要說拿著趕牛棍。他是個大能的勇士。
這些士師都是力大的。我提過,士師本來是審判官,他要定國安邦,治理百姓。可是,這些士師都只能帶著人打仗。就像今天有好多牧者,只能傳福音,卻不能教導百姓,不能牧養,不能治理,是一樣的道理。好多教會的帶領者是個傳福音的,他傳了幾十人信主,然後他真理不行,也不會牧養,他怎樣建立就怎樣拆毀。有的人作領袖,像個山大王,佔個地盤,也不教導,也不牧養,不管不問,這就是他的地盤,好可怕。我去到不少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情形,只要你看到一個領袖,他不追求聖靈,不追求聖經,不追求愛、付出,他就會狐假虎威。弟兄姊妹,你看北國的領袖沒有一個好的。你看掃羅跟所羅門,作領袖那麼容易嗎?那麼好嗎?我曾經講過,掃羅跟以利,他們若不是作領袖,不會一家一天死四口,不會那麼慘。每一個作牧者的,都要好好讀《彼得前書》。我們要作受苦的見證,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不是轄制所託付的群羊,乃是作群羊的榜樣;不是享福、享受,乃是要受苦。所羅門貪圖享受,以利老眼昏花,沒有靈裡的感動,掃羅抓權,耶羅波安要權要位,這都是作牧者的警戒。
親愛的同工,一定記住,如果你是作牧者的,你停止對聖經的追求,停止對聖靈的追求,停止對弟兄姊妹的付出,你就出問題了。你也不能把教會扔了;你不扔,你這樣子做就會把教會掏空,那就是在犯罪。作領袖,比踩高蹺還危險。我們要恐懼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我講的恐懼戰兢,不是說一天到晚嚇得要死,乃是說,你不可以像所羅門、掃羅、以利那樣任意妄為。
本文原載自作者公眾號「毗努伊勒」,基督時報蒙允轉載,不擁有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