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對人生有不同的態度,因此人有不一樣的心靈品質。《菜根譚》說:「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這是世間大丈夫的行為,是儒家安身立命的一種責任。每個人心的境界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心靈品級。
心靈的第一品級:常懷敬畏之心
東漢時期的楊震有句千古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這是楊震在拒絕王密送禮時說的一句話。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品級就是:敬畏之心。
我們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則和法治,敬畏一切應當敬畏的事情。一個人能夠心有所敬,行有所止,守在道德底線,守住不可為的行為,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聰明的人卻不停地謀劃,聰明有窮盡的時候,然而天道卻沒有盡頭。人有千算莫如蒼天一算。我們對自然的敬畏心,要如同信仰宗教,保持那份虔誠之心,任憑風推浪移,也不可動搖。
以一顆敬畏之心,來面對我們生活和棲身的世界,守住心,閉住嘴,把握住做人的底線,「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商言商,在位謀政,在情言忠。
生命,因敬畏而更有情懷,因敬畏而使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人,因敬畏而更能活出本性真我,因敬畏而更能活出姿態和風範。
心靈的第二品級:保持慈悲之心
佛說:萬物同體,同體的本質就是大悲。慈悲之心,如同萬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如同人們留戀世間萬物的美好期待。
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人心疏遠,縱然豪宅也形同冰窖。
同事、朋友、親戚之間沒有慈悲,彼此冷漠,那便只會形同陌路,互相之間沒有情感。
慈悲之心就是菩薩精神,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以慈悲大願力普度眾生。
我們眾生有慈悲心就會對接菩薩的慈悲願力,就能脫離惡道。
慈悲心,很多時候需要捨我其誰的精神。什麼是舍我?其實就是,不要過分執著於自我。
只有大舍,才有大得。
舍下自我的剎那,也是悟到生命大度,獲得心靈自由的瞬間。
心懷慈悲的人,總能全身心地去熱愛這世間的一切。當我們心中升起悲憫世間萬物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柔軟的,是平和而美好的。
這份寧靜而舒適的感覺,如同生命的本體,是自己所真實擁有的,誰也沒法取走。
因為慈悲,所以更能體會他人的苦難,更能與他人同心同德。因為慈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產生溫暖,產生共鳴,世界才無恙。
心靈的第三品級:擁有感恩的心
古話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人生天地之間,戴天地之大恩,有一顆感恩的心最為可貴。山感地恩,才有它的高峻;海感溪恩,才有它的博大。人生世間,無論成敗得失,總得到過太多的幫助。
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誨、配偶的關愛、朋友的幫助、大自然的恩賜、時光的賦予。我們的一生不能離開這些,所以要懷感恩的心。
中國是一個最講感恩的國家 ,「烏鴉反哺」,是感恩;羊羔跪乳,是感恩。
心存感激,時時刻刻對自己的現狀有一顆感恩的心,便能體會到世間的善意和溫暖。懂得感恩的人,心地善良,心胸開闊,更容易與人和諧相處。
養育你的人,給予了你生命;教育你的人,陶冶了你的心靈;關愛你的人,給了你溫暖;啟迪你的人,給了你智慧;批評你的人,使你成長;傷害你的人,磨礪了你的意志;欺騙你的人,使你強大;折磨你的人,給了你堅韌;放棄你的人,使你成熟。
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與另外一個值得報答的人或事物聯繫在一起,感受和感激他人的恩惠。
同時,這也是一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提高幸福感的心理能力。
心靈的最高品級:無心
無心,其實更應該說是一種修行的品級,六祖慧能因為「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言下大悟,《心經》也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和光同塵」是把自己的心融入進世界萬物之中,宇宙和我是一體,我的心就是宇宙之心,因此我「無心」,因為無心,又擁有了所有的心。
無心是佛教智慧的體現,這個「無」不是沒有,是有「無」,它是建立在佛教定慧基礎上而生起的心。這個無心和有心是一體的,就如同燈火與光亮的關係一樣。
有燈火就有光亮,沒有燈火就是黑暗。燈火是光亮的體,光亮是燈火的用;它們的名相雖然有兩個,自體本來是一個。這就是有無的關係,也是我們「無心」的妙用。
掌握了這個「無心」的技巧,在這個世界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