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最新論文:為什麼物質粒子會呈三代出現?

2021-01-15 量子認知

史蒂文·溫伯格(英語:Steven Weinberg),美國物理學家。1967年提出統一電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模型,這一模型的重要結論之一是必須存在希格斯粒子,該模型現稱為電弱理論,1973年實驗驗證了這一理論,該文章是到2010年為止粒子物理中引用率最高的理論。基於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的電弱理論,溫伯格獲得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物理學中的許多方面皆有研究成果,包括量子場論、引力、超對稱、超弦和宇宙學理論等。

前不久,現年86歲的溫伯格發表了題為:《輕子和夸克質量模型》(Models of Lepton and Quark Masses)的最新論文,解決了為什麼物質粒子會呈三代出現的謎團。

長期以來令科學家們頗為費解的是,物質基本粒子為什麼會呈三代地出現,3種不同大小的粒子,但每一代都比前一代重,但在許多其他方面卻完全相同。

大自然用這三種基本成分烹製出了各種奇異而美麗的物質形式,從熾熱的星星到我們周圍的萬物。電子和兩種夸克,被稱為「上夸克」和「下夸克」,以各種方式混合以產生萬物存在的每個原子。

但令人困惑的是,這種物質粒子家族:上夸克、下夸克和電子,並不是唯一的。物理學家發現,它們構成了三個連續的「世代」粒子,每代粒子都比前一代重。第二代和第三代粒子不穩定迅速地轉變為較輕的粒子,但它們的行為相同。好像自然界的法則是由一世三代地組成了。

在1970年代,物理學家首次制定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時,他們尋求某種深層的原理來解釋為何每種類型的物質粒子都存在三代。沒有人破解密碼,所以這個問題一直被擱置著。現在,標準模型的建築師之一,溫伯格解脫了這一難題。他在論文中指出,粒子質量的有趣模式將可引領解決這一難題往前推進的道路。

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凱維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和加州大學教授、徐一鴻(英語:Anthony Zee)表示,「溫伯格的論文猶如是在黑暗中的閃電。」 「突然之間,在這個領域裡的物理學泰鬥重新解決了這些問題。」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研究副主席、著名華裔物理學家、陳慕春(Mu-Chun Chen)說:「我很高興看到他認為重新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她說,許多理論家都已經準備放棄,但現在「我們仍然應該保持樂觀」。

標準模型無法預測為什麼每個粒子都具有其質量。物理學家通過實驗測量這些值,並將結果手動插入方程式中。測量結果表明,微小電子的重量為0.5兆電子伏特(MeV),而第二代和第三代電子分別稱為μ子(μon)和τ子(tauon)的粒子,其標度分別為105 MeV和1,776 MeV。同樣,第一代上夸克和下夸克是相對輕質的,而第二代夸克的「魅力」和「奇怪」夸克是中等重量,第三代夸克的「頂」和「底」夸克很重,頂部重達173,210 MeV。

質量的世代變化是巨大的。粒子聚集成三代均勻間隔的世代:第三代粒子均重達數千MeV,第二代粒子重約數百MeV,第一代粒子重約只有幾個MeV。

在標準模型的方程式中,每個粒子的質量對應於其「感覺」到一個被稱為希格斯場的填充程度。頂夸克很重,因為它們在希格斯場中移動時會受到強烈的拖曳,就像一隻被粘在蜂蜜中的蒼蠅一樣,而細小的電子像蝴蝶一樣飛過它。在此框架中,每個粒子如何感覺到場是粒子的固有屬性。

在標準模型的早期繁華時期,解釋這些屬性的來源是需要下一步的邏輯。徐一鴻回憶起要求他的研究生計算電子質量的方法作為其博士生項目。40多年後,溫伯格最近的論文在今天遇到的是同一項難題。

其他粒子間接地經歷了希格斯場。這是可能的,因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允許粒子在短暫的時間內實現。這些短暫的幻影在更永久的實體周圍形成了「虛擬」粒子云。例如,當虛擬頂夸克在(第二代)μ子周圍擁擠時,它們可以通過與新的理論粒子的相互作用將μ子暴露於希格斯場,從而使μ子具有一定的質量。但是因為是間接曝光,所以粒子比頂部保持輕得多。

如此量子博弈的第二輪使第一代電子以相似的因子再次變輕,這解釋了數百MeV和幾MeV的粗略世代間距。所有最輕的粒子中,中微子也出現了三代。但是其作用與其他基本的大粒子不同,因此不適合此類情況。

溫伯格的最新出版論文考慮了該量子博弈遊戲的多種工作方式。他賦予了在整個第三代物質粒子,即頂夸克、底夸克和τ子中感受希格斯場的能力。質量通過與奇異的虛擬粒子的相互作用從那裡流到第二代和第一代。

有物理學家尚不太相信,選擇第三代並處理暫時粒子云是正確的道路。在此領域的物理學專家陳慕春認為:「這似乎是臨時的,因為它是手工製作的。」她希望通過將標準模型嵌入字符串理論之類的更大框架中來解釋這三代產品。她研究的一種模型通過向宇宙中添加幾個類似於希格斯的新場來減少了基本質量值的數量,儘管與這些假想場相關的奇異粒子太重了,無法用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搜索。

能夠支持或區分物質粒子質量理論的唯一確鑿證據將是每個預測的各種奇異粒子的發現。大型強子對撞機還沒看到,但是物理學家並沒有完全失去希望有一天出現幻象的希望,探索稀有粒子轉變的實驗,例如費米實驗室的Mu2e實驗將於今年上線進行的μ子至電子衰減,將有最好的機會檢測幹擾粒子並搖動標準模型。物理學家們在拭目以待,溫伯格所發表的這一最新論文將是否具有實在的意義。

參考文章:「輕子和夸克質量模型」出版刊物:《物理評論D》DOI:10.1103/PhysRevD.101.035020量子認知 | 簡介科技新知識,敬請熱心來關注。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上帝粒子的提出和發現並非希格斯一人之功,為什麼先前「名分」都安在了希格斯頭上?希格斯曾被當作「自以為是的白痴」探尋物質最終要素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科學家們為此付出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努力。希格斯「貪功」源於筆誤人們或許會感到奇怪,上帝粒子的提出和發現並非希格斯一人之功,為什麼先前「名分」都安在了希格斯頭上?據學者考證,這與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的筆誤多少有些關係。
  • 上帝粒子與物質質量的起源
    而現在我們知道了希格斯場的存在,無質量粒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系列效應,它們獲得了第三個維度(變「厚」了),速度也慢了下來。其結果就是,粒子獲得了質量(m2ϕ2形式的質量項開始在方程中出現),參見圖2。人們使用過各種各樣的類比來「解釋」這些效應,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希格斯場就像是一團黏稠的糖漿,它會拖拽著粒子使其減速,而粒子對於加速度的抵抗就表現為慣性質量。
  • 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斯蒂文• 溫伯格教授「科學連線」
    活動中,斯蒂文•溫伯格教授,為大家介紹了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就物理學家研究的大自然最大與最小尺度進行對談講解,介紹了宇宙學(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演化)與粒子物理學(物質最基本的組成)。這兩種研究相互促進,是解開大自然組成奧秘的終極之源,也是物理學家們的研究範疇和最終目標。
  • 諾貝爾獎獲得者傾情出任未來實驗室學苑名譽院長
    諾貝爾獎獲得者Sheldon Glashow 謝爾登·格拉肖教授便是其中一位。「我從來沒想過要去追求諾貝爾獎,能夠將科技用來造福人類,讓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這才是我真正惦記的事情。」格拉肖教授說道,這與學苑的追求異曲同工。
  • 天殺的上帝粒子與物質質量的起源|展卷
    如果沒有這個場存在,所有粒子(無論是物質粒子還是力粒子)都是默認的無質量的二維粒子,並且都會以光速運動。毫無疑問,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不會有質量了,也不會有物質實體的產生,不會有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宇宙,不會有星系、恆星、行星、生命,更不會有人類。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溫伯格、格拉肖、薩拉姆用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為框架,建立起關於弱相互作用的模型。這個模型中重現了量子電動力學,並且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也統一到了一起。這個理論就是弱電統一理論,該理論預言的三種粒子在之後被發現,並且和理論預言有著驚人的一致。
  • 物理學家溫伯格首次面向中國公眾的演講
    溫伯格教授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至今不斷發表研究論文。他也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並出版了很多不同領域的教材,從最初的《引力和宇宙學》,到後來的《量子場論》(3卷),《量子力學講義》,《宇宙學》,以及最近的《天體物理講義》。 溫伯格教授還熱心科學傳播,做過很多公眾演講,寫過很多科普文章和雜文,出版過很多書,涉及面很廣。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大家只記得楊振寧?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諾貝爾獎的貢獻中,即使楊振寧不吭聲,國際學術界也會把大頭歸功於楊振寧,因為在楊振寧當年已經是學術界的大佬,而李政道則是個初出茅廬的博士,所以李政道怎麼爭辯都沒用,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李政道在楊振寧的指導下研究取得了成果,即使是合作,也是楊振寧帶頭!所以這點上李政道再怎麼刊文都是徒勞的。
  • 物理學家溫伯格首次面向中國公眾的演講 | 施鬱詳解
    溫伯格教授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至今不斷發表研究論文。在宇宙剛誕生和極早期,宇宙中只有場和基本粒子,後來才形成原子和更大的物質,才形成星系。所以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很自然地交叉在一起。」 只是這段話後來流傳出去,被說成來自溫伯格。實際上,這段話不是溫伯格演講的內容摘要,只是我事先應攝製組要求所做的預先解讀。
  • 暗物質粒子究竟何時現身?我們這代人或親眼看到
    他們終於在4月3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我們終於可以從這篇論文直接解讀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而不必從丁肇中謹慎的演講以及他的面部表情中解讀這些內容了。    丁肇中團隊實驗的正式名稱叫做阿爾法磁譜儀,這是一臺固定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設備。現在正在運作的阿爾法磁譜儀已經是第二代了,於2011年5月發射。因為是第二代,物理學家用簡稱AMS-02來稱呼它。這個實驗總造價15億美元,曾經引起過爭議。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會於爆炸中湮滅,科學家剛發現的天使粒子竟能正反...
    很多業內人士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既是對理論物理學的重大貢獻,又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因為它能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那麼這種神奇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呢?這裡簡要的做一下科普: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為什麼稱它們是「基本」粒子呢?
  • 一個大學實驗室產生了三個諾貝爾獎?
    至此,人類認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其中的質子和中子是組成物質的最重要的粒子。但真的沒有比質子和中子更小的粒子了嗎?J粒子和τ粒子!即使不知道J粒子是什麼,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因為該粒子是我們所熟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發現並命名的。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幾乎在丁肇中發現J粒子的同一時間,美國物理學家伯頓·裡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他稱為ψ粒子。
  • 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有望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 歷經上百年,清華大學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到底是為什麼?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很多人學子都紛紛爭先恐後的想去清華北大讀書,可以說清華大學裡面真的是人才濟濟,但是清華大學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 一種叫做軸子的假想粒子可以解釋為什麼宇宙不是空的
    一篇《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的作者們指出,軸子可能解釋為什麼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多得多的問題。我們發現了軸子的一些新動態,它們產生了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性,研究人員說。物理學家麥可·丁是研究軸子的主要專家,他稱軸子可能在宇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誤打誤撞一夜成名的印度人
    先說第一代吧,分別是電子、電子中微子、上夸克、下夸克和它們的反粒子,第一代都是構成我們日常所見的普通物質的,比如質子中子原子,第二代呢,μ子、μ子中微子,奇夸克和粲夸克和它們的反粒子,第二代只能在宇宙射線或者高能實驗中出現,比如各種介子。看出點門道沒?
  • 該死的粒子,賦予萬物質量,然後才有輝煌世界
    他20年前的那個「預言」還真是靠譜——「苦海」裡遨遊良久的希格斯終於獲得「提升」,摘下了諾貝爾獎的桂冠。而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粒子)的綽號——「上帝粒子」得以廣為流傳,恰恰緣自萊徳曼的一句「詛咒」。這一年的8月,時為英國愛丁堡大學數學物理講師的彼得・希格斯,興致衝衝地寫了一篇論文投給歐洲的《物理快報》,但是,它卻被編輯以不宜發表為由拒絕了。希格斯對此「感到憤憤不平」,因為他相信他所證明的東西在粒子物理學中會有很重要的結果,同行們顯然沒有理解他工作的真諦。次年希格斯到哈佛大學做報告,聽眾同樣對他的理論持懷疑態度。
  • 粒子為什麼可以憑空產生或消失?
    所謂高能物理,就是每個粒子的能量很高,不但比化學反應中的高,比核反應中的也高很多。什麼是場?粒子為什麼可以憑空地產生和消失?解釋這樣的現象,需要一個理論基礎。讓我們從最熟悉的電磁場開始,介紹一下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