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溫伯格首次面向中國公眾的演講

2020-11-30 騰訊網

圖源:worldsciencefestival.com

導 言

斯蒂文·溫伯格是世界上健在的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他只在1978年來過中國。最近,深居簡出的溫伯格教授通過網絡,第一次面向中國觀眾做了一次公眾演講。這個活動的科學顧問正是《知識分子》顧問、復旦大學教授施鬱。他邀請了溫伯格,並為溫伯格作了現場翻譯。在本文中,施鬱教授詳細介紹了溫伯格和這次活動,包括演講梗概,並書面翻譯了演講之後的精彩對話。

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  ●

1

為何邀請溫伯格?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館委託我,作為科學顧問,邀請諾獎得主做網絡連線活動。

我想到溫伯格,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2004年,溫伯格獲得富蘭克林獎章,頒獎詞說他 「被很多人認為是今日世界上健在的最傑出物理學家之一」。溫伯格也是科學傳播大師。他曾作為科學的發言人角色和實在論的代表,參與了與後現代主義的論戰。

我2010年至2011年在德克薩斯大學訪問。其間旁聽了溫伯格教授在量子場論和量子力學方面的兩門課程,並和他討論過若干問題。他主動送給我出版不久的文集《Lake View》(後來中譯本譯為《湖畔遐思》)。他告訴我,他僅在1978年訪問過中國,沒有對中國聽眾做過公眾演講。

因此,請溫伯格教授面向中國聽眾做一個公眾演講,具有非凡的意義,將會是非常好的科學傳播。

2

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的頂尖典範

斯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出生於1933年,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者之一。1967年,溫伯格提出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後來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部分。他因此分享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溫伯格早年畢業於紐約Bronx理科高中,1954年獲康奈爾大學學士學位,195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2年,他成為哈佛大學 Eugene Higgins 講座教授。1982年以來,他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 Jack S. Josey-Welch Foundation Regents 講座教授。

溫伯格教授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至今不斷發表研究論文。他也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並出版了很多不同領域的教材,從最初的《引力和宇宙學》,到後來的《量子場論》(3卷),《量子力學講義》,《宇宙學》,以及最近的《天體物理講義》。

溫伯格教授還熱心科學傳播,做過很多公眾演講,寫過很多科普文章和雜文,出版過很多書,涉及面很廣。他1977年的暢銷書《The First Three Minutes》(中譯本:《最初三分鐘》)為大爆炸宇宙學在科學家和公眾中的傳播起到了歷史性作用。他將公眾演講和報刊文章彙編為三本文集,《Facing Up》(中譯本:《仰望蒼穹》)、《Lake View》(中譯本:《湖畔遐思》)以及最近的《Third Thoughts》(《第三思想》)。這三本書匯集的文章分別寫作於2000年之前,2000-2008年和2009-2018年。這些文章涉及物理學和天文學,科學史和科學人物,公共事務,政治,宗教,個人經歷,等等,清晰展示了他理性、還原論、實在論和非宗教的思想。

3

溫伯格欣然接受邀請

9月4日,我向溫伯格教授發出邀請,20小時後就收到了他的答覆,表示接受邀請,問我能不能用 zoom 網絡會議系統。在得到肯定答覆後,又和我確定日期和時間。活動最後確定在北京時間的10月24日上午9:30。

7日,溫伯格教授就給我發來演講標題和摘要。標題 :「The Very Large and the Very Small」。摘要:「 The same physicists who today study nature at the very smallest scales of distance that can be observed, much smaller than an atomic nucleus, are also concerned with nature at the very largest scale, the whole universe. The two kinds of research reinforce each other, supporting physicists in their ultimate aim, to learn the final laws of nature. 」

我將標題譯為 「極大與極小」,將摘要翻譯為:「物理學家研究大自然的最小尺度,比原子核還要小得多,同時也研究大自然的最大尺度,整個宇宙。這兩種研究互相促進,支撐物理學家的最終目標,了解自然的最終定律。」

應科技館攝製組要求,我按照我的理解寫了個解讀:「溫伯格教授將給大家介紹宇宙學(研究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演化)與粒子物理學(研究物質最基本的組成)的交叉。現代宇宙學發現,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而且還經過了一個非常快的爆漲階段。在宇宙剛誕生和極早期,宇宙中只有場和基本粒子,後來才形成原子和更大的物質,才形成星系。所以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很自然地交叉在一起。」

只是這段話後來流傳出去,被說成來自溫伯格。實際上,這段話不是溫伯格演講的內容摘要,只是我事先應攝製組要求所做的預先解讀。

9日,我將我寫的溫伯格簡介發給他,請他核實,並特別與他確認,他唯一一次訪問中國的時間是不是1978年,以及他是不是以前沒有對中國公眾做過演講。

4

特別突破獎

10日傳來一個佳訊,溫伯格教授獲得科學突破獎特別獎。世界上有很多諾獎得主,但只有溫伯格同時是基礎物理突破獎得主。

特別突破獎的頒獎詞是:「For continuous leadership in fundamental physics, with broad impact across particle physics, gravity and cosmology, and for communicating science to a wider audience(獎勵他在基礎物理領域的持續領導力,對粒子物理,引力和宇宙學產生廣泛影響,並向更廣泛的受眾傳播科學)。」

我向溫伯格教授表示祝賀,得到他的回答,包括確認他唯一一次訪華是在1978年,而且確實沒有對中國公眾做過演講。

特別突破獎的頒獎詞與溫伯格教授的這次演講非常契合。溫伯格教授能夠接受我的邀請,在訪問中國42年後,第一次面向中國聽眾做公眾演講,而且演講內容又是關於從最小的基本粒子到宇宙,對此我很榮幸和感激。

我為活動預告寫了介紹:「斯蒂文·溫伯格教授是當今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對粒子物理和宇宙學做出很多貢獻。他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者之一,因此分享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得到很多其他獎項,包括剛剛獲得的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溫伯格教授也是傑出的科學傳播大師,出版過很多面向大眾的文章和書。」後面是上面已經提到的任職和訪問中國的情況。

5

溫伯格的演講

演講開始前,溫伯格教授說,他很高興回到中國,即使是通過zoom。

溫伯格教授的演講有不少具體內容超出了我的預期。他講了很多在現代科學之前,人類對于越來越大尺度和越來越小尺度的探索,特別是很多古希臘的成就,而關於當前物理學中極大和極小研究的交融,主要集中於暗能量問題。我對溫伯格教授的演講做了現場翻譯。下面介紹一下內容梗概。

溫伯格從中國古人對1千裡的認識,談到古希臘人比較準確測量地球的周長。他介紹說,人們直到1662年才測量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1838年才測量出某個恆星距離10 光年。1923年哈勃測量到,仙女座星雲距離我們1百萬光年,確定了這是銀河系外的星系。在這之前,人們以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在這之後,人們逐步認識到,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直到10億光年乃至更遠,但是不能到100億光年外,因為100億年前,星系還沒有形成。

溫伯格告訴我們,在小尺度上的進步更大,但更困難,也更慢。德謨克裡特的原子是一個點。原子大小直到1900才測量為10-8釐米。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大小是1-12釐米。二戰之後,能量越來越高的加速器探測越來越小的尺度,發現質量越來越大的基本粒子。現在有描述所有這些基本粒子的理論,叫做標準模型。

溫伯格說,現在我們對於從1-16釐米到100億光年的尺度範圍,有合理的理解。標準模型是關於場的理論。因為不確定原理,場具有漲落,導致真空具有能量,與體積成正比。這影響了星系受到的引力。真空能量與廣義相對論中的宇宙學常數相抵消,但是宇宙加速膨脹要求,抵消後,必須留下一個正的總能量。極大和極小走到一起。目前研究極小的加速器和研究極大的望遠鏡都很昂貴。

溫伯格最後表示,這次活動很好,能激發公眾對科學面臨的深刻問題的興趣,而這些問題促進我們對於極大和極小的理解。

6

對 話

在溫伯格教授的演講之後,是簡短的對話,翻譯如下。

施 鬱

我有個問題與您所講的內容有關。有的現象是物理定律的直接後果,比如行星軌道的形狀。而有的現象是偶然的,比如行星軌道的大小。在我們發現直接主宰現象的基本定律之前,我們並不知道該現象是基本定律的直接後果,還是偶然。與您的演講直接相關的例子是宇宙學常數和基本粒子不同種類的數目。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基本的,還是偶然的。您能否對這個問題作個評論?

溫伯格

是的,你說得很對,在科學史上,將基本定律的後果與偶然性區分開來非常重要。約翰尼斯·克卜勒認為,行星軌道的大小是基本的幾何學原理的後果。只有艾薩克·牛頓的工作表明,正如你所說的,雖然軌道的形狀可以從基本定律計算出來,軌道的大小是偶然的。

我關於暗能量大小的解釋問題可以表述為一個問題:「它如此之小,是一個偶然事件,但又是一個必要的偶然性,這使得有人存在,來研究這個問題,還是說,它是某個基本原理的結果?」

在宇宙加速膨脹發現之前,很多物理學家認為,有基本原理能夠解釋,為什麼包括宇宙學常數在內的總的暗能量嚴格為零。但是現在我們知道這是不對的。

有很多奧秘提出相同的問題。有一個奧秘叫做層級問題:為什麼與引力理論中的質量尺度相比,標準模型中的質量尺度是如此之小。

有人,我想是 Nima Arkani-Hamed,提出建議,說這也是偶然的,對於生命的出現,從而有測量這些東西的科學家出現,這個偶然又是必要的。但是我們不知道。

施 鬱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量子力學。我們在量子力學裡有一些困惑,一些困難,比如像貓這樣的宏觀系統能否處於疊加態。愛因斯坦說,量子力學的困難,在未來的某個理論裡面,能夠自然地解決,或自然地推導出來。您認為呢?您同意嗎?

溫伯格

這個很有爭議。有很多科學家深刻思考了量子力學,對量子力學目前的形式感到滿意。我所感到迷惑的,並不是超距作用,這是愛因斯坦1930年代在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的著名論文中感到迷惑的問題。我所迷惑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在表述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時,我們必須提到觀察者,也就是說,做測量的人。我希望在很基本的層次,我們有個非人格性的理論,正如艾薩克·牛頓的引力理論,我們從中可以推理出人的行為,但是人自己不出現在定律中。

施 鬱

我們談論了很多基本定律。在非常遙遠的將來,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在遙遠的將來,但是在有限年數後,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基本定律,在那之後,再也沒有新的基本定律被發現。第二種可能性是,在那之後,又經過一些年,我們發現這些基本定律並不是真正基本的,而是可以從更基本的定律推導或者層展出來,如此循環下去。您認為哪種情況更有可能性?

溫伯格

顯然我不知道答案,沒人知道。但是最好假設我們能夠找到一套終極的基本定律,因為如果不這樣行動,我們就不行動了。我有點累了。

然後,作為我邀請的實驗室嘉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傑研究員也向溫伯格問了一個問題。

高 傑

在您的報告裡,您多次講了粒子物理中加速器的重要性。它變得越來越大。標準模型中最重要的粒子希格斯發現之後,從研究自然定律的角度,您期待哪種加速器?您做何評論?

溫伯格

我不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有很多很好的理由說明,或者用質子加速器向可能的最高能量走,或者如位於CERN的大版本的LHC,用正負電子對撞機,以高準確度研究希格斯。我認為答案取決於實驗上的可能性,而我在這方面不是專家。我拒絕對此提供意見。

我只是希望,我們最終既達到高精度也達到高能量。我必須說,我想加一句話,我認為繼續安靜模式的實驗物理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尋找質子衰變那樣的稀有事例,因為我認為質子衰變甚至有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我希望在深層地下的那種實驗,人們可以耐心等待一大箱液體中的稀有事例。我希望那種實驗也繼續。

最後,串場主持人請溫伯格教授給中國的年輕觀眾說一些寄語。「因為我們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我們還有五個館裡面有人在觀看,大多數觀眾是年輕人,是青少年。也許將來他們能成為大科學家。」

溫伯格

我很高興能對收聽這個活動的中國年輕人說話。經過很多年的工作,作為一位物理學家,回顧1950年代開始的幾十年工作,那是非常大的樂趣。時不時發現一個理論想法,導致證實這個想法的實驗,或者解釋已知但是似乎奇怪的東西,這是多麼令人激動。並不總是這種愉快。很多時間花在了行不通的想法上。我經歷的失敗多於成功,這在科學工作中是典型的。但是你成功的少數情況彌補了其他的不成功。所以要堅持工作。

溫伯格教授再次表示再見。我向溫伯格教授道晚安,溫伯格歡迎我再去德克薩斯。

製版編輯 | 盧卡斯

END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溫伯格首次面向中國公眾的演講 | 施鬱詳解
    他只在1978年來過中國。最近,深居簡出的溫伯格教授通過網絡,第一次面向中國觀眾做了一次公眾演講。這個活動的科學顧問正是《知識分子》顧問、復旦大學教授施鬱。他邀請了溫伯格,並為溫伯格作了現場翻譯。在本文中,施鬱教授詳細介紹了溫伯格和這次活動,包括演講梗概,並書面翻譯了演講之後的精彩對話。
  • 文小剛: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個自洽的理論+溫伯格演講
    原創 文小剛、溫伯格 返樸 收錄於話題#眾妙之門1個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線向公眾介紹了理論物理至今最成功的理論——標準模型。作為粒子標準模型創造者之一,溫伯格教授見證了20世紀理論物理的輝煌。
  • 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斯蒂文• 溫伯格教授「科學連線」
    ,活動在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微博、百家號、知乎號、頭條號、央視頻、嗶哩嗶哩、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騰訊視頻教育頻道、百度百科、科普中國等平臺同步直播,受到青少年觀眾、家長及各分會場觀眾的熱烈反響。現場座無虛席,同學們認真聆聽,積極參與,在溫伯格教授的講解中,一起領略宇宙的奧秘。5000多名觀眾通過內蒙古科技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同步觀看了直播。
  • 文小剛: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個自洽的理論+溫伯格演講丨眾妙之門
    ​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線向公眾介紹了作為粒子標準模型創造者之一,溫伯格教授見證了20世紀理論物理的輝煌。但是在他看來,標準模型還遠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它仍有諸多的懸而未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隱藏著我們至今還未觸碰到的宇宙更深層的奧秘。
  • 文小剛: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個自洽的理論+溫伯格演講丨眾妙之門
    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線向公眾介紹了理論物理至今最成功的理論——標準模型。作為粒子標準模型創造者之一,溫伯格教授見證了20世紀理論物理的輝煌。但是在他看來,標準模型還遠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它仍有諸多的懸而未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隱藏著我們至今還未觸碰到的宇宙更深層的奧秘。
  • 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最新論文:為什麼物質粒子會呈三代出現?
    物理學家發現,它們構成了三個連續的「世代」粒子,每代粒子都比前一代重。第二代和第三代粒子不穩定迅速地轉變為較輕的粒子,但它們的行為相同。好像自然界的法則是由一世三代地組成了。在1970年代,物理學家首次制定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時,他們尋求某種深層的原理來解釋為何每種類型的物質粒子都存在三代。沒有人破解密碼,所以這個問題一直被擱置著。現在,標準模型的建築師之一,溫伯格解脫了這一難題。
  • 面向決策 面向公眾 走近科學
    面向決策 面向公眾 走近科學
  • 霍尼韋爾將首次直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演講
    北京2016年11月7日電 /美通社/ -- 霍尼韋爾(紐交所代碼:HON)將於2016年11月9日上午9點30分至12點直播世界著名物理學家、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教授 (George Smoot) 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相關活動,包括主題報告「宇宙大爆炸的奧秘 -- 宇宙及其歷史測繪」,及媒體見面會
  • 溫伯格、丘成桐:如何看待中國的「大型對撞機」辯論
    近日,《從萬裡長城到巨型對撞機》作者、哈佛大學丘成桐教授和諾獎得主、SSC項目(美國下馬的超級對撞機項目)推手溫伯格教授,都接受了採訪,評論了中國就是否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CEPC-SPPC項目)所進行的公開辯論。
  • 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禁止用中文演講引發爭議
    剛剛落幕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聚集了500多名學界精英,儘管都是黃皮膚黑頭髮,但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人申請用中文做報告,被組織者以違反「國際慣例」為由拒絕。全場只有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一人,用了中文作報告。
  • 多領域科學家陪公眾迎新年,超600萬人觀看科學演講
    2020年12月31日晚21時,首都科學講堂特別節目——「2021科學跨年之夜」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成功播出,薛其坤等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為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這是我國內首次以電視科學演講方式,邀請重要領域科學家接力演講陪公眾迎新年的知識跨年活動。
  • 清華本科生陳逸賢在國際公眾演講比賽上獲得佳績
    清華本科生陳逸賢在國際公眾演講比賽上獲得佳績清華新聞網5月21日電 5月17日下午,國際公眾演講比賽在位於倫敦的英國皇家研究院(Royal Institution)落下帷幕,由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吳霞指導的物理系2017級本科生陳逸賢躋身世界六強,獲得並列第三名的好成績。
  • 愛因斯坦曾經兩次到中國 到上海時演講相對論
    愛因斯坦曾經兩次到中國  □孫聞浪  熱愛科學的人都歡迎愛因斯坦  20世紀20年代,德國出生的猶太裔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已經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創建了廣義相對論。他斷言,時空在大質量面前是彎曲的。
  • 中國科技館「兒童科學主題展」面向公眾開放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1月29日,「兒童科學主題展」在中國科技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滿足低齡兒童群體在「兒童科學主題展」開放時間為1月29日至5月31日,展出了中國科技館精心挑選的深受觀眾喜愛、蘊含豐富教育意義、互動體驗良好的「兒童科學樂園」36件科普展品,並融入了部分趣味教育活動。
  • 物理學家是不是看不起史蒂芬·霍金?
    霍金的《時間簡史》是令人感慨頗深的,但只有關於自旋1/2的奇異旋轉對稱性的一點讓許多物理學家大吃一驚,但是對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霍金只是20世紀70年代理論宇宙學的「大人物」之一。還有很多其他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們做過類似或更高深度的工作,在公眾眼中幾乎不為人所知,例如羅傑·彭羅斯、愛德華·維滕和麥可·阿提亞(我相信還有更多的人)。這僅僅局限於物理和數學邊緣的「抽象」理論家,還有更多未知的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因為人們更接近於直接實驗相關性的計算。
  • 美女物理學家因暗物質榮獲2021科學突破新視野獎,去年她在第二屆...
    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特蕾西·斯拉泰爾(Tracy Slatyer)因在粒子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提出全新的暗物質模型,以及發現了「費米氣泡」)而獲獎。  圖|WLF獨家  她參加了去年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做了題為《暗物質之謎》(The Puzzle of Dark Matter)的主題演講。
  •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他與浙江的故事你都知道麼
    2002年8月15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中國之行的公眾演講在首站浙江大學掀起了一場科學颶風。  公眾演講在浙江大學掀起了一場科學颶風  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今天如期來到浙江大學,接受校方授予的浙江大學名譽教授稱號,並發表了題為「BRANE NEW WORLD」的公眾演講。
  • 今日頭條舉行海綿演講科學專場,7位科學家向公眾解讀2018科學大事件
    1月19日,海綿演講科學專場在北京 751中央大廳順利舉行。當天,共有 7位今日頭條科學創作者登上海綿演講的舞臺,他們與現場 400位觀眾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科學故事與前沿發現。海綿演講是今日頭條創作者官方演講平臺,目前已經舉辦了5場活動。自創辦以來,已有37位今日頭條各領域優質內容作者登臺演講。
  • 科學家與青少年暢談「科學的詩與遠方」 我是科學家系列演講拉開帷幕
    7月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網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一期在中國科技會堂成功舉辦,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在致辭中如是說。  活動現場,來自上海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郝蕾,中科院聲學所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楊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葉盛,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等四位演講嘉賓圍繞「科學的詩與遠方」進行了系列主題演講,通過講述個人科研故事與感受,向在座的青少年以及廣大網友傳遞科學之美。
  • 朱熹平漢語演講引來的不僅是掌聲
    日前,在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上,因「完全封頂」龐加萊猜想而聲名遠播的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第一次以公開演講的方式向公眾介紹他們的工作。曹懷東的報告是用英語演講,朱熹平的報告改用漢語講,引起現場一片掌聲。(《中國青年報》6月22日)  近年來,「與國際接軌」已經成為一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