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什麼球同時落地——關於一篇小學課文的燒腦科普

2020-11-23 中國科學技術館

小學語文有一篇精巧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它描述的或許是科學史上最早最著名的思想實驗,也是許多人印象深刻的科學啟蒙。筆者將從這篇滿載童年回憶的課文出發,與讀者朋友共同努力,嘗試將伽利略開發的思想實驗擴展成實驗平臺,探究其中科學的趣味。

課文中有關科學性的論述只有短短兩句話:

他(伽利略)想:如果這句話(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重的鐵球相比輕的鐵球下落更快)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如此簡短卻又撥雲見日的論述,震撼了筆者的整個童年。亞里斯多德的論斷極其貼合直觀,卻被伽利略的思想實驗無可辯駁地推翻了,那麼伽利略又揭示了怎樣的物理呢?

了解牛頓定律的讀者朋友,當然知道對鐵球下落的科學認識:(不考慮阻力的)自由落體的快慢只跟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和下落時間有關,與其它因素無關。

但伽利略的思想實驗,其實並不能推出這個結論。如果做這樣的錯誤假設:「鐵球密度越大下落越快」,那麼伽利略的思辨就可能無法排除這個錯誤。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現在就放下手機,嘗試論證一下這個問題再讀後面的文章。

從亞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頓和愛因斯坦,人們對看似簡單的自由落體的認識,經過了多個階段、上千年的探索,既非一蹴而就,也遠遠沒有達到終點。

略經梳理會發現,伽利略揭示了這樣的物理:

兩個速度不同的物體結合成一個整體共同運動,其最終的速度會「折中」(其實就是加權的平均),而重力會相加。重力和速度在結合前後滿足不同的變化規律,因此重力當然不能決定下落速度。

換句話說,決定落體快慢的那個物理量,應該和速度一樣,在兩個物體結合成新的整體後,比原來大的要小,比小的要大,最終取一個中間值。

這樣的物理量往往是比值的形式,例如:密度,它是物體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溫度,可以看做物體內部粒子總動能和粒子數目的比值;荷質比,是物體的電荷與慣性質量的比值;還有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比值(這其實也是一種荷質比,引力荷與慣性質量的比值)等等。讀者朋友們可以現在動筆或者心演算一下,兩個物體結合起來,上述物理量是否「折中」。鐵球落地的快慢就是由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比值決定的。這個比值恆等於一,是一種特殊的折中。

既然伽利略當初的論證無法敲定自由落體滿足的規律,我們能否把他的實驗擴展一下,用每個讀者朋友自己腦中的實驗,驗證引力和這些量的關係呢?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讓我們僅以此為努力目標,力求領略物理世界更多的風景。由於問題變得更加困難,我們亦不必拘泥於伽利略當初的物理學知識,作為一篇科普小文,只要不落入顯然的循環論證就好。

作為拓展的第一步,不妨考慮這個問題:如何用思想實驗來證實或者證偽「密度決定自由落體的快慢」這個假設呢?

讀者朋友此刻寫下牛頓第二定律會發現,上面的假設其實是在說這樣一件事:慣性是由物體的體積決定的。驗證密度是否決定落體速度,一定程度上等價於驗證體積和慣性的關係。

對這個問題的思辨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向,也許有讀者最自然想到的,就是利用動量守恆或者牛頓定律,簡單直接說明慣性是由質量而非體積決定的。

但牛頓定律中出現的慣性質量,如果脫離實驗來看只是一個純粹的記號,並不說明哪個物理量決定慣性。用諾特定理推出的動量守恆,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用任何物理量來表示慣性,在數學上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基本上是由實驗事實得出了「慣性的單位是千克,大小與引力質量相等」這一認識。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那麼這個意見有可能只是不符合實驗現實,而不一定違反當前的邏輯思辨。

到這裡我們會發現,要把物體下落這個簡單的思想實驗繼續做下去,僅僅依靠代數是不夠的。筆者提供兩個粗淺的線索,為讀者朋友們拋磚引玉:

1,考慮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中,運動物體的尺寸和慣性大小在靜止的觀察者看來都有相應的變化規律。想驗證體積與慣性質量的關係,只需要設計一個簡單的物體高速運動的思想實驗。

2,利用廣義相對論。如果說牛頓定律中出現的慣性質量只是一個數學記號,那麼廣義相對論就通過等效原理,某種程度上將「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作為基本原理的直接推論寫入了理論框架。換句話說,如果假設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驗證慣性和體積關係,可以等價於驗證等效原理中體積的貢獻。

讀者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沿著(或者不沿著)上面的思路,給自己一點點時間,細細推敲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落體實驗。

現在我們將伽利略的實驗平臺再擴展一下,應用於這樣的問題:「自由落體的速度是由荷質比(這裡的荷質比,是電荷和引力質量的比值)決定的嗎?」

這個問題等價於,如果假設慣性質量是由電荷決定的,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如何用思想實驗驗證這個假說。

前述驗證密度和自由落體關係的方法,當然多數可以類推過來,而筆者之所以依然提出現在的問題,是因為它包含了更豐富的「趣味」。

電荷與體積不同,體積在物理現實中不產生任何相互作用,而電荷是一類相互作用的「來源」,也對應著相應的規範對稱性。因而現在的問題相比之前要更加豐富和深刻。

為了避免讓一個輕鬆的科普小文帶入過多的專業術語和公式,筆者僅在這裡留下一點頗有主觀性的線索:

在某種程度上,假設電荷決定慣性就是假設了一個平行世界,那裡的電磁力和我們這個世界的引力高度類似,那邊的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的過程,要比我們這邊的阿爾伯特艱難得多。

換句話說,驗證慣性與電荷的關係,除了可以考慮上一個實驗的思路之外,還多了一個有趣的選擇:設計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決定投哪個世界的愛因斯坦一票。

至此,讀者朋友們也許會發現,我們一層層地拓展伽利略的實驗,其實是在一步步地從亞里斯多德和伽利略走向牛頓和愛因斯坦,共同摸索簡單的自由落體背後蘊含的,關於慣性、引力和時空的本質的謎題。或許有那麼一天,時空中叫作人類文明的那個小朋友,會把本題的答案打在宇宙的公屏上。讀者朋友們,不妨一邊思考自己的自由落體實驗,一邊期待那一天吧。

【本文作者:於赫夫,理論物理學博士,長春工程學院講師。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寒號鳥竟然不是鳥 小學課文"誤導"了我們這麼多年
    並配了一張圖:  知道這貨是什麼嗎?寒號鳥!寒號鳥根本不是鳥!感覺我讀了個假小學。  昨天給小朋友檢查作業,無意中看到課本裡這個插圖,大驚,這洞裡畫的是什麼啊?小朋友篤定地說,寒號鳥啊!  啊!寒號鳥不是鳥嗎?會發出哆囉囉的叫聲,我從小到大就是這麼個意識啊,怎麼會是像松鼠一樣的動物。
  • 還原歷史真相,伽利略真做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人教版的小學課本收錄的內容,還會有假?這可是官方的權威。然而,在筆者多方求證後,顯然結果打臉了,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回顧下課文內容。課文講述的是年輕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敢於挑戰權威,並對人人都相信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所謂真理表示懷疑。
  • 三道小學燒腦數學題,大學生絞盡腦汁做不出來,網友:都是大神題
    我們來看看,今天的這三道高能燒腦小學數學題,為何難倒了父母,也難倒了當代的大學生們,甚至萬能的網友都表示:都是大神題,誰能解開我請客吃飯。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三道高能燒腦的小學數學題吧?一、需要付款多少元?題目詳情見圖片。這是小學生的一道基礎數學題。我們先用這道題熱熱身。或許對於大學生來說,這題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怎麼解答了。
  • 5道小學數學燒腦題,家長紛紛被「虐哭」,網友:還不如小學生
    如果提起小學數學的話,可能很多人印象當中都覺得是非常簡單的,也就是非常普通的加減乘除,而且數字也是非常簡單的,除此之外也就是需要再學習一些平面或者立體的圖形,認識一些換算單位等等一系列的知識,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家長都是完全可以勝任對於小學生的輔導的,但是殊不知現在的小學數學,好像已經逐步提升
  • 韓國恐怖片竟如此燒腦?據說,兩個月亮同時出現便有厲鬼現身?
    韓國恐怖片竟如此燒腦?據說,兩個月亮同時出現便有厲鬼現身?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講一講韓國的恐怖片——《兩個月亮》。注意!注意!不要大晚上自己看哦!如果單身的話,也要開著燈看哦!說實話,這部電影本身真的是比較嚇人的,如果大家已經開始對這部電影開始產興趣的話,再去觀看之前心理建設真的要先建設好。
  • 小學重點課文《蝙蝠與雷達》涉及到的語文知識點和考點
    這一小節,我們談一談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蝙蝠與雷達》中所包含的知識點和考點。說到關係,最直白的不過是「聯繫」和「區別」,而對這樣的兩個本沒有任何類別的事物,談「區別」其實意義不大,所以我們主要探索的是兩者之間的「聯繫」。這其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以後如果遇到這樣的兩個分屬不同類別的名詞構成的標題,一般偏重的是談他們的「聯繫」,遇到兩個同一類別的名詞構成的標題,一般偏重的是談他們的「區別」。
  • 小學課文《會上樹的魚》引爭議|離譜|爭議|彈塗魚上樹吃蝸牛|課文
    這是鄂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會上樹的魚》的一篇課文。故事所講的「彈塗魚上樹吃蝸牛」,遭到國內相關專家吐槽和批評,認為這一說法違背科學,內容「不靠譜」。課文原作者張衝,不久前致信本報,就此事發表了不同看法。
  • 小學奇葩數學題,題目十分燒腦,不僅是考小孩,也是在整家長!
    小學數學在多數成年人眼中是比較簡單的,孩子們學得是普通的加減乘除,等式換算,加上一些立體圖形的學習,整體難度不高,大部分家長能夠勝任輔導小孩數學作業的任務。不過現在的小學數學題極具創意性,試題中不乏一些腦筋急轉彎,不僅僅考查孩子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還有觀察判斷力,其中的一些創新題難倒了不少的同學,而家長看到後也傷透了腦筋,面對「刁鑽」的題目哭笑不得,看了毫無思緒。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小學奇葩數學題,題目十分燒腦,不僅是考小孩,也是在整家長!
  •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不是伽利略做的
    福建日報9月1日報導: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落地的重力實驗是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的。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正式發行的課本上也是這麼說的。為防誤導,伽利略不做試驗根據課本上的說法,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作了一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球,其中一個球是重金屬球,另外一個則是木製球。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兩個球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同時著地,從而推翻了亞力士多德的理論。
  • 張衡發明地動儀的課文被刪除,是什麼原因?
    筆者最早了解到地動儀,是從小學課文裡學到的。這也使我對張衡有了一種敬佩之情。 張衡是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 關軍:兩個鐵球沒有同時落地
    像當年帶著兩個鐵球一樣,伽老師帶著維耶裡和科拉迪兩個高大男人重上比薩斜塔。他把兩個傢伙同時從塔上推了下去,在自由落體運動進行中的某個0.3838秒,維耶裡命令地心引力對自己失去作用,於是他晚於科拉迪落地,被特拉帕託尼選為正印先鋒出徵義大利。
  •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文你還記得多少呢?這些小學課本你還有印象嗎?
    語文課本的內容還有人能想起來其中的某一篇課文嗎?7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在全國還沒有採用統一的編制,但是很多學校都會使用人教版的教材,那個時候的中小學教材還是十年制的,語文課本非常具有時代特徵,但是因為處在70年代,所以並沒有收錄很多豐富的內容,不過,那個年代的課本內容雖然有限,卻依舊擋不住祖輩們對於知識的需求。
  • 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普羅米修斯》的語文考點
    這一小節,我們談一談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篇課文《普羅米修斯》中所包含的知識點和考點。3、第六和第七段的受罰過程說明了什麼?答:一方面,說明了普羅米修斯的受罰的艱辛和本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宙斯的殘忍和無情。4、「火」對於人類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 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趙州橋》中的語文考點
    這一小節,我們來談一談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趙州橋》中所包含的知識點和考點。#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文中涉及的多音字濟,有兩個讀音,其一是jǐ,多為形容詞,例如「人才濟濟」;其二是jì,多為動詞,例如「救濟」。橫,也有兩個讀音,其一是héng,與縱、豎相對,例如「橫跨、橫渡」;其二是hèng,主要用於情感,例如「蠻橫」。爪,有兩個讀音,其一是zhǎo,主要在書面語中出現和使用,例如「前爪、鷹爪」;其二是zhuǎ,主要用於口語,例如「雞爪、爪子」等。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小學語文課文被指杜撰:愛迪生7歲時根本沒闌尾炎手術
    核心提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個別課文引發了部分教師和家長的熱議,甚至被質疑是"假課文"。人教社已經向教育部寫了相關的情況說明。假課文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校長張敏被一個偶然發現"驚呆了"--看到二年級(下)語文課本裡有篇名為《愛迪生救媽媽》的文章。
  • 1道看似簡單,實則燒腦,但又十分有趣的小學智力題,家長不會?
    當然,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數學的很多特性還沒有顯現出來,不過,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其抽象性的特點就顯露無遺,這個特點讓數學學科變得晦澀難懂,而正因為如此,數學學科也被認為是最為難學的科目之一。所以,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數學老師會要求孩子初步掌握邏輯思維能力,其實,為的就是能夠更好地理解並學習數學。
  • 5道數學智力題,非常的「燒腦」,大學生:這「腦洞」,我服
    不過,現在的很多數學智力題確實讓人非常的「燒腦」,相信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明明是小學的數學智力題,感覺卻像是中學乃至大學的題目,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就是大學生都覺得這些題目是「腦洞大開」。小磊君今天就和大家分享5道數學智力題,非常的「燒腦」,大學生:這「腦洞」,我服。
  • 伽利略沒做比薩斜塔實驗 "兩球同時落地"也並非事實
    大洋網訊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落地的重力實驗是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的。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正式發行的課本上也是這麼說的。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
  •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揭秘小學語文...
    這種變化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腦對語言的習得和運用始終是腦科學中最為普遍關注的研究領域。那麼,腦科學研究對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怎樣的啟示?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又基於腦科學形成了哪些教學策略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這篇乾貨滿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