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氣象觀測員不畏酷暑寒冷,第一時間為我們報導最新氣象消息

2020-12-04 謝嘉穎說歷史

進入冬季,氣溫變化無常,像東北這樣冬天非常寒冷的地方,氣溫都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氣象觀測員為了第一時間獲取最準確的氣象消息,不畏嚴寒利用氫氣球和雷達進行測量,在探測氣象的整個過程中,是非常危險的,有很多時候氣球被壓到變形,對觀測人員的衝擊力是非常大的,由於海拔比較高也很容易被風吹跑,危險係數非常之大。

坐落在中國最北的氣象站,北極村氣象站。這裡是中國最寒冷的地方,這裡的氣象觀測員比其他地方的觀測員更加的不容易,冬天氣溫一般都在零下五六十度,什麼概念啊,就相當於你的手放在外面,都好像被針扎一個樣,無比刺痛。時間再長點,就會被凍裂。觀測員的手都是一道道凍裂的傷口。

每次氣象觀測員都要用自己的雙手保護著觀測設備,因為這些設備都是很昂貴並且很脆弱的,雙手裸露在外面,真的是平常人所無法想像的"痛"。

氣象探測員真的是辛苦了,為了向我們及時傳遞氣象變化動向,讓我們第一時間知道當地氣溫度數,在極寒又惡劣的天氣裡依然堅守崗位,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很讓我們感動,同時也值得我們學習。

看看這些每天堅持在特殊崗位的觀測員,再想想我們的工作,每天坐在辦公室寫寫文件整理資料,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的,每次工作任務繁多的時候還會時常抱怨,多想想她們,多像她們學習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我們應該夠知足了。

我們衷心地向堅持工作在挑戰生命極限的氣象一線的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禮!這才是真正的特殊行業,特殊工種,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工作在高海拔,高寒地帶。正是他們的這種無私奉獻和敬業的精神,才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最新的氣象消息。

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誇誇你身邊的小夥伴兒】一個平凡的氣象觀測員
    做為氣象臺的第一名觀測員,她見證了氣象臺的成立與發展,她雖然算不上一位資深的氣象觀測員,但她認真負責的對待每一項工作,及時、準確的發布每一份氣象「信號」。觀測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需要每個整點前10分鐘觀測天氣、發報,期間還要持續觀測本場各氣象要素的變化,每個氣象條件變化時都要迅速地根據民航氣象標準判斷是否需要發特選報、聯繫塔臺等。
  • 機場的氣象觀測員:除夕依然忙碌,孤獨是這個崗位的特點
    在濟南機場跑道的最北端,有一座不太起眼的三層樓房,這裡是山東空管分局氣象臺氣象觀測樓,每天這裡都會有2位氣象觀測員值班,「抬頭望天」是他們做得最多的事情,即便是除夕夜,他們也要值守在崗「與天為伴」。近日,記者來到這座小樓,看看這裡的氣象觀測員們是如何工作的。
  • 走近航空氣象觀測員:預測「天公」表情的慧眼班組
    8月18日,本報記者走進西寧曹家堡機場的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氣象觀測室「慧眼」班組,走近這群為航班提供實時天氣狀況和未來天氣變化預測信息,保障航班安全運行的幕後英雄——航空氣象觀測員。殊不知,為確保航班安全飛行,航空氣象觀測員在幕後做著大量工作。  「風和日麗的天氣,突然颳起一陣風,或是降下一場雨,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算啥,但對萬米高空中的飛機來說就沒那麼簡單了。」劉海英說,天氣突變可能導致飛機無法正常起降,甚至造成空難。  在氣象觀測室內,劉海英望著不斷切換的一張張天氣圖,黑色、藍色、紅色……不同顏色的線條和符號交織在一起,外行人很可能會看得頭昏眼花。
  • 從人工到全面自動化 氣象觀測員的風雨故事
    我們不僅是觀測員,還是「挑山工」,每次負重上山後便是二十多天與世隔絕的日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沒有網絡,站裡那臺只能收到兩個頻道的小電視,已經是當時很像樣的娛樂設施了。一臺小電視和一副紙牌,成了閒餘時間不多見的亮色。亮色之外,是日復一日觀雲測天的單調生活。  值班期間,二十四小時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錯過發報。大家靠懷表掌握時間,腦子裡時刻繃著一根弦。
  • 合肥新橋機場氣象觀測員:5000次仰望夜空獲觀測要素
    千次仰望星空 摸清氣象脾性  本報今走近新機場氣象觀測員  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對於老鄧和小江這對師徒來說,14個月,5000次仰望夜空,才換來新橋機場40萬項氣象觀測要素的收集。
  • 從50後到90後,氣象觀測員講述酸甜苦辣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我們不但是觀測員,還是「挑山工」,每次負重上山後便是二十多天與世隔絕的日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沒有網絡,站裡那臺只能收到兩個頻道的小電視,已經是當時很像樣的娛樂設施了。一臺小電視和一副紙牌,成了閒餘時間不多見的亮色。
  • 告別人工,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聽他們講述氣象觀測變遷史
    他們就是氣象觀測員。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 月 1 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 一場屬於勇士的跋涉——記中國氣象頻道記者徐鵬及奮戰在抗震一線...
    頻道總編室內,大家焦急地圍在電視屏幕旁,在即將直播的《地球全角度》節目中,頻道將首次視頻連線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一線的頻道記者徐鵬——由於四川震區受損嚴重,通訊訊號時有時無,為了爭取及時將第一手信息帶給頻道,身在重災區的徐鵬一直在找機會與頻道進行連線。這次,會成功嗎?  「讓我們馬上連線前方記者徐鵬,讓他為我們帶來最新的消息。徐鵬,你好。」
  • [共度晨光]黑龍江:氣象觀測員暴風雪中作業 險被大風吹走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1月30日 09:53 視頻簡介 黑龍江:氣象觀測員暴風雪中作業
  • 實現氣象報文網絡傳輸 助力龍江空管氣象保障
    2月23日,黑龍江空管分局氣象臺新增加氣象觀測實況報文網絡傳輸方式,由之前的單一異步傳輸方式改進為異步、網絡雙重傳輸方式,並於24日開始試運行。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應用衛星遙感、智能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著重要依據。上世紀,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這「老三樣」,開啟了中國氣象事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開始發力。
  • 看這些氣象觀測儀的「72變」
    如今,人工觀測逐步被自動觀測所取代,常規氣象要素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數據實現分鐘級採集,也更加穩定、準確、客觀。氣象探測手段不斷拓展,資料獲取時間密度更高,智能觀測裝備和觀測方法更為完善,逐步實現了從二維觀測向三維立體觀測、從大尺度天氣觀測向中小尺度天氣觀測。
  • 淺談民航氣象觀測工作中的「盡職盡責」
    作為一名民航氣象觀測員,應當意識到民航氣象觀測關係到天氣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氣象服務的針對性,以及對保障飛行安全、快捷的重要影響。隨著我國航空運輸業的迅猛發展和當前空管系統面臨的安全高風險,我想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堅定行業自信,做到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 本周天氣寒冷!石家莊最新專題氣象報告來來了
    石家莊氣象臺1月4日發布專題氣象報告:預計本周(4日~10日),天氣晴到多雲。受強冷空氣影響,6日有西北風4-5級,陣風7-8級。7日早晨最低氣溫可降至-14℃左右,北部和南部低洼地帶-19℃左右,請注意防範風和低溫對設施作物影響,火險氣象等級高,請注意做好防火工作。
  • ——記定日縣氣象局抗震救災與氣象服務工作
    地震後的第一時間,局領導在局大院空地上召開緊急會議,及時安排部署了抗震救災工作,當即安排了三項重點工作,一是要通過聯繫十三個鄉鎮的氣象信息員了解有無氣象災情的發生,並拍攝照片作為依據,報給市氣象局,並按照市局黨組的部署,在安撫職工的同時,組織單位職工集中進行應急安置工作;二是要不定時檢查業務設備的運行情況,並及時監控管轄範圍內的無人自動站、本站自動站、L波段雷達設備、各個通訊網絡及軟體的運行,保證氣象數據的正常傳輸
  • 走進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24小時捕風捉雨 氣象觀測故事多
    在一般人眼裡,氣象觀測員的工作似乎挺浪漫,能嗅到春天的第一絲氣息,能捕捉到夏天的第一道閃電,能第一時間見到冬日的霧凇……但其實他們的工作卻是遠離繁華都市到郊外,常年與冰冷的設備和數據為伴,每天 24 小時堅守記錄陰晴冷暖,是艱辛、瑣碎而枯燥的,毫無浪漫可言。
  • 不畏嚴寒排故障 確保氣象數據正常傳輸
    12月27日和1月14日,準東氣象災害防禦中心工作人員前往區域自動站進行故障排查。  由於陰霧陰雪天氣過程頻發、最低溫度持續偏低,太陽能板被積雪遮擋,導致數據傳輸不穩定,大部分缺測數據發生在夜間及上午時段。工作人員不畏嚴寒,清掃太陽能板的積雪,並對採集器、傳感器、太陽能電池板、電線等進行隱患排查,保證各站點儀器設備處於良好的運保證了氣象數據資料的準確性、及時性和穩定性。
  • ——寫在我國全面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之際
    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觀測,進入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為加快建成氣象強國立下堅實根基。上世紀,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這「老三樣」啟動了新中國氣象事業,經過數代氣象人兢兢業業的耕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開始發力;1999年至2008年,中國氣象局分批次完成了自動氣象站推廣建設和應用;2014年,中國氣象局對全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行調整,拉開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的大幕。
  • 2020年4月1日起 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應用衛星遙感、智能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著重要依據。上世紀,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這「老三樣」,開啟了中國氣象事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開始發力。
  • 玉田:微信公眾號成氣象信息宣傳平臺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萍報導 近日,河北省玉田縣氣象局不斷完善氣象服務渠道,官方微信公眾號「玉田氣象」上線成功,多次收到公眾的點讚好評,有效提升了部門形象,已經成為氣象服務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