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10 月,在舊金山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加州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西蒙·彼得·沃爾頓道出了一項政府的超級機密——「百年星艦」計劃。這項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要在100年內,打造一艘載人恆星際飛船,飛往另一個恆星系統。
根據估計,完成這次星際航行,至少也得19000年。這意味著人類在旅途上要經過600~2700代的繁衍更替,這是難以想像的。
2012年9月16日,在美國休斯敦舉行了天文學國際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百年星艦」計劃正式出臺。大會名譽主席、前總統柯林頓在開幕詞中說:「我很興奮,我們有機會作為未來宇航技術的領路人,並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我只希望 100年後,我們能夠起航。」
在所有這些想到的因素中,最大的挑戰還是集中在「能源」上,它是太空飛行所需一切的最根本保障。人類的常規能源不能滿足星際航行需求,於是人們想到了反物質能源。然而反物質能量的產生、利用和儲存,卻成為一項最大的挑戰。
反物質的潛能極大,與同樣密度和數量的普通光子束流相比,由於正反物質湮沒後,全部質量都化作能量釋放,這種能源的效率最高,比核電站產出的能量效率高出1000倍,比核聚變能高出300倍,所以反物質有「第四代核能」之稱。在恆星際航行中,除了就地吸收來自伽馬射線暴的反物質粒子以外,人類也可以製造反物質。然而目前這個量還太小,用於「百年星艦」計劃它只能算是個起步。
「百年星艦」計劃要解決的難題很多,聽起來實現這項計劃很遙遠,但百年之計就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