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疫情突發後,北京海澱某小區門口兩家直供送菜的商販們起了爭端——起因僅僅是為了爭奪這個小區僅有的幾棟樓的「供菜權」。對於當時這兩家想要做直供社區菜籃子生意的菜農來說,其實潛在競爭對手已經不止是對方,大時代下嗅到商機的小商販,已在不經意之間與網際網路巨頭站在了同一賽道上:社區團購。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對於守在小區門口試圖送貨的菜販子來說,當時即便是打贏了彼此,總有一天要面對的,是更為龐大、僅憑口舌難以與之抗衡的巨象。只是,相爭的巨象,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小區門口那些菜販們,會在這個風口衝擊下變成什麼樣。
賣菜,網際網路巨頭的新寵
你家的小區已經被哪些社區團購「攻陷」了?
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尤其是湖南湖北等城市的居民來說,恐怕都會對社區團購的大戰並不陌生。
今年以來,包括阿里、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等在內,如果再加上眾多參與企業背後的騰訊,中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正在為了社區團購「流量池」爭的你死我活。
怎麼個社區團購法?與其他在APP下單的生鮮電商相比,社區團購是以微信小程序為主要載體,採用預售制,比如提前一個晚上下單,第二天到指定地方提貨,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平臺存貨,避免了傳統生鮮電商高損耗難題。在統一配送後,預售與分發的過程由「團長」完成,類似於微商,團長通過建微信群銷售賣貨並承擔自提點的理貨售後等服務,減少了平臺高額的獲客及履約成本。
6月15日,滴滴旗下橙心優選正式上線,打響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第一槍。幾個月後的雙11,橙心優選宣布單日訂單量超1000萬單。按照滴滴CEO程維的說法:「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幾乎在滴滴進入市場同時,美團在7月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並推出「美團優選」業務,有消息稱,美團內部將「社區團購」業務定為一級戰略項目,年底前計劃覆蓋全國20個省份。在11月30日發布三季報後的會議中,王興表示:「基於整個戰略任務,美團優選絕對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今年8月,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在武漢、南昌等地亮相。10月,拼多多APP正式上線「多多買菜」功能,主打次日達配送。儘管否認走社區團購模式,不過,黃崢在拼多多五周年的內部講話中也重點提及「賣菜是個好業務,是個苦業務,是個長期業務,也是拼多多人的試金石。」
除了那三家外,有消息稱,京東內部正籌劃名為「京東優選」的社區團購項目,將於12月底明年1月初正式上線。除此之外,阿里方面,不僅宣布將全國數萬個菜鳥驛站升級為數位化的社區生活服務站,增加團購、洗衣、回收等服務,阿里還在9月宣布單獨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進入社區團購賽道。就在11月30日,社區團購商十薈團宣布完成1.96億美元的C3輪融資,在投資方中第四次出現阿里身影。
燒錢換流量,究竟是不是一種資源浪費?
中國網際網路奔騰十餘年,熟悉的配方、燒錢的味道又一次捲土重來。
包括傳統零售商以及初創企業在內,加上網際網路大小巨頭一擁而上,讓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最火的網際網路風口,有媒體稱,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艾媒諮詢認為,在疫情的刺激下,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社區團購與以往買菜方式對比,比如去菜市場、商超連鎖、街邊菜攤或者用生鮮APP買菜,對於消費者而言,除了最初「薅平臺羊毛」低價買菜外,是否真的便利?畢竟還是要花時間去自提點提貨;對於平臺而言,除了瘋狂補貼帶來一擁而上的流量外,究竟能帶來什麼?是否有長遠的盈利點?恐怕連在傳統零售行業浸染多年的人士都會看不懂:社區拼團的KPI,究竟首先要考慮的是流量還是銷量。
要在新賽道中趟出一條路,步步都靠燒錢。先以社區團購核心資源「團長」為例,賣誰家的菜,團長說了算,畢竟流量掌握在眾多團長手中,所以搶「團長」就成為一個燒錢點。媒體報導顯示。為了搶奪優秀團長資源,拼多多將砸 10 億重金補貼。
除此之外,平臺補貼帶來的低價效應成為吸引流量關鍵。有市場聲音舉例稱:一瓶1.128kg白貓洗潔精,經銷商到岸價6.4元/瓶,供門店價7.2元/瓶。多多買菜上線直接4.6元/瓶,現在是6.6元/瓶,同時團長還有10%的提成。
行業人士指出,巨頭們為了拿下賽道燒錢補貼,可以數十億進行補貼,但是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本地商超連鎖和傳統小店。「現在巨頭進來,基本上不關註銷量只關注流量,這種模式燒到最後,一定會有沒錢補貼的那天。百團大戰也好,千團大戰也好看誰能熬死誰。」
燒錢的不止是拼多多。按照美團11月30日發布的三季報,新業務及其他分部收入為82億元,同比增長43.5%,但其經營虧損環比擴大39%、同比擴大68.8%至20億元。美團在財報中表示,當季美團繼續加大對新業務的投資。而美團的新業務包括美團閃購、美團買菜、共享單車以及社區團購項目美團優選等。
中國網際網路十餘年發展中,為了流量在市場培育初期燒錢已經成為思維定式,不管是電商、電影票、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網際網路咖啡還是現在的社區團購,一波又一波風口下,燒錢大戰此起彼伏。
有的賽道燒出了用戶習慣燒出了市場地位,比如外賣和網約車,有些賽道卻一地雞毛空留感慨,比如橙黃兩色的共享單車,又比如瑞幸咖啡——一場場燒錢大戰後,數以億計資金散盡,除了當初薅到羊毛的消費者外,難言誰是贏家。那麼,在網際網路選中的諸多賽道上,如果燒錢只是為了在同質化競爭中博出位搶市場,究竟是不是一種資源浪費?
宇宙盡頭只能是「流量變現」?
今年三季度,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營收及淨利潤,基本上都超出市場預期。
三季度,騰訊實現營收1254.47億元,同比增長29%,非國際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淨利潤為323.03億元,同比增長32%;阿里巴巴營收1550.59億元,同比增長30%,NON-GAAP淨利潤470.88億元,同比增長44%;京東集團淨收入1742億元,同比增長29.2%,Non-GAAP淨利潤56億元,增長了80.1%;拼多多營收142.1億元,同比增長89%,NON-GAAP淨利潤4.664億元,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包括這些巨頭在內,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殊途同歸,不管是賣貨還是賣廣告,似乎最終的指向都是「流量變現」。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網際網路巨頭的用戶增長已經開始乏力,僅從電商巨頭的數據來看,截至9月底,阿里三季度年活躍用戶為7.57億,拼多多平臺年度活躍買家數達7.313億,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購買用戶數達到4.416億,流量紅利見頂、流量紅利逐漸消失聲音從幾年前就已經成為老生常談。
但對於網際網路巨頭而言,它們的宇宙盡頭,只能是不斷更換賽道、繼續收割流量麼?比如滴滴,在網約車市場已經一家獨大,10月國內月活已破4億的情況下,最優選擇就真的是去燒錢賣菜收割下一茬流量紅利嗎?又比如京東阿里,在原有的零售業務已經小有成就下,是否真的有必要下場參與社區團購、此前已在擴張的網上超市業務不香嗎?
吃著流量紅利長大的巨人們,站高望遠,或許應該看到的是更為高遠的未來。在最近一篇以《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為題的網絡熱文中如此提出:一個社會,大資本大企業應該幹什麼?難道是要傾盡它們的力量與小民爭利嗎?那些網際網路巨頭們,真的應該多幹點兒有利於人類發展和未來的大事,你們掌握那麼多資源,大事你們不幹誰來幹?
回到社區團購上,零售行業人士對於行業走勢如此預判:「進入11月份社區團購開始爆發,是因為天氣開始變冷,生鮮產品的品質問題較少爆發。一旦到了明年六七月份,開始拼冷鏈,到那個時候,恐怕千團大戰的洗牌期就要開始了。」
那麼一旦行業洗牌,巨頭退出以後市場會怎樣。如果社區團購最後成了一地雞毛,那些經過風口衝擊的菜販子們,還有可能重操舊業嗎?
你若喜歡,給90度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