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九號計劃於2028年首飛 助力中國建立月球基地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白國龍 本報記者 韓阜業

  (本報北京6月8日電)火箭是人類進入太空的最主要方式。為了探索和利用更深遠的宇宙,我國正研發更先進的火箭運輸系統。8日,在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火箭專家們宣布了中國重型火箭、低成本火箭和可重複使用運載器的最新研發進展。

  瞄準深空探測,重型火箭低軌運力可達140噸

  當前,世界航天強國紛紛啟動重型運載火箭研製計劃,歐洲、日本、印度競相推進新型大運載火箭研究論證。與此同時,中國航天人也加緊研製自己的重型運載火箭。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表示,我國現有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運載能力仍需繼續提升。「目前,中國的重型火箭正進行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研究,計劃於2028年至2030年首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0噸。」魯宇說。

  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介紹,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長徵九號。

  專家表示,重型火箭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的主要內容為「一總三大」:一總即重型火箭的總體技術和方案優化;三大即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的設計、製造和試驗,480噸大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大推力的氫氧發動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告訴記者,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已經完成了首次發生器-渦輪泵聯試,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魯宇介紹,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將在現有的長徵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基礎上大幅提升,主要瞄準深空探測,月球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50噸,可滿足未來建立月球基地、載人登月等方面的需求,並為我國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提供強大的運載平臺。

  研發成本低,長徵八號彌補軌道發射能力「空檔」

  隨著人類太空探索能力的不斷成熟,「如何進入太空」的問題已逐漸轉為「如何低成本進入太空」。

  據國際宇航科學院(IAA)研究,太空發電站、載人深空探測、小行星採礦以及衛星發射等需求到2045年將達10萬噸級運載量。未來20年內太空旅遊預計將發展成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種種跡象表明,低成本進入太空正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也在探索具體路徑。我國正在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研製工作,「前期論證已基本完成,即將進入正式工程化設計和製造階段,預計最快將在2018年完成研製,實現首飛。」魯宇介紹。

  長徵八號採用兩級半構型,低軌運載能力7.6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5噸左右,它將彌補中國現役運載火箭在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發射能力上的「空檔」,也將彌補我國新一代大型火箭和中型火箭之間的「空檔」。

  魯宇說,長徵八號運用了我國現已成熟的長徵七號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動力,並採用長徵十一號、長徵三號甲火箭第三級的技術,大大降低研發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將更有優勢。

  可天地往返,中國重複使用運載器「三步走」

  作為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的重要途徑,重複使用運載器也是各航天強國競相研發的重點。

  2016年我國發布的航天白皮書中指出,未來中國將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新型上面級、天地往返可重複使用運輸系統等技術研究。

  魯宇說,我國正在開展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包括了傘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術,目前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在重複使用技術上,魯宇認為,重複使用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僅僅實現重複。我國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要考慮我國火箭發動機現有的能力和特點,以及現在的火箭構型怎樣實現低成本。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副院長王國慶認為,實踐證明,通過可重複使用運輸系統來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是可實現的,但並非唯一途徑,還可以通過優化航天工業管理等途徑來降低成本。此外,航天發射要求高可靠性、安全性,可重複使用運輸系統在這方面會面臨較大技術挑戰。

相關焦點

  • 中國重型火箭長徵九號計劃2028年首飛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我國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九號正在開展論證,低軌運載能力100噸左右,初步設計最高140
  • 中國為何計劃在月球建立基地,月球基地能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什麼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在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表示,中國載人月球探測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實施方案已經形成了總體共識和初步方案,未來將會在月球上建立科學考察站,並進一步為中國人踏上火星奠定堅實的科技與技術基礎。隨著中國探月計劃的公布,全球又迎來新一輪的探月熱潮。
  • 超越土星五號的SLS巨型火箭將在2021年首飛,美國版「長徵九號」
    原計劃2017年開始首射,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一路推遲,目前最新的計劃是2021年首飛。SLS火箭研究採用的是發展多種結構型號、分步提高運載能力的漸進式發展戰略,這樣可以不斷對部件進行改進、增強及融合新技術,平衡成本和進度矛盾,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
  • 長徵九號火箭出生就面臨落後?載人登月使用長徵九號還是921?
    LEO運載能力達到驚人的140噸,超越美國歷史上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130噸!LTO(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約50噸,意味著可以將50噸的東西運輸到月球,對於未來月球建設、開發意義重大,是確保我國在未來太空競爭中不落後的重要利器,計劃於2030年前完成首飛。
  • 長徵九號火箭出生就面臨落後?載人登月用長徵九號還是921火箭?
    美國SLS和中國長徵九號火箭長徵九號火箭「長徵九號」是我國規劃未來的一代超重型火箭LEO運載能力達到驚人的140噸,超越美國歷史上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130噸!LTO(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約50噸,意味著可以將50噸的東西運輸到月球,對於未來月球建設、開發意義重大,是確保我國在未來太空競爭中不落後的重要利器,計劃於2030年前完成首飛。
  • 中國重型運載火箭計劃2028首飛 運載能力將是長五5倍
    關於中國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和長徵九號運載火箭一項是網友關心的話題。近日在京舉辦的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上,航天部門就透露了我國計劃於2028年實施重型火箭首飛及火星探測採樣返回等任務。期間,還透露了兩型火箭的最新消息。
  • 長徵九號運載火箭2030年有望首飛 正式公布重型火箭
    2016年,中國國務院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內容明確表示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攻關,擬命名為長徵九號。初步計劃,長徵九號運載火箭2030年有望首飛。這也是中國航天領域新突破。
  • 長徵九號首戰告捷:第一階段工程全線完工,載人登月時間表出爐
    ,這是一艘由軌道艙、返回艙、上升器、著陸器四大艙段組成的8噸級月球飛船,在整個任務過程中要完成一連串多達12個高難度航天科目,最終將數公斤月壤送返地球,其登月控制技術已然超越它的前輩「阿波羅系列載人登月飛船」,毫無疑問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技術成果必將直接助力中國載人登月工程。
  • 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 2030 年前後實現首飛
    IT之家3月10日消息 據新華社消息,我國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已經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任務規劃預計將在2030年前後實現首飛。據了解,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芯級箭體直徑9.5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至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5噸至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2噸至44噸,總高度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這是我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深化論證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九號研製的一系列指標。
  • 俄羅斯欲造世界最大火箭,推力相當於我國長徵9號火箭加上長徵5號
    但是要說到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就必須得提美國50年前製造的土星5號火箭,它也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的專用火箭,可以將阿波羅飛船直接送往月球,不需要通過地球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就能做到。雖然50年都過去了,但它仍然是人類歷史上所製造出來的最大的火箭。
  • 俄科學院院士:適合建月球基地的地方不多!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美國人近年來的尖端科技計劃一而再的出現問題,就拿重返月球計劃來說,2004年計劃2015年重返月球,2017年有說2024年重返月球,真的應了那句「計劃不如變化快」。  ●中國月球基地循環系統已經準備好了,美國卻失敗了  不管是建設近月軌道空間站還是載人登月,其最終目的是要在月球建立基地。
  • 俄科學院院士:適合建月球基地的地方不多!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美國人近年來的尖端科技計劃一而再的出現問題,就拿重返月球計劃來說,2004年計劃2015年重返月球,2017年有說2024年重返月球,真的應了那句「計劃不如變化快」。不管是建設近月軌道空間站還是載人登月,其最終目的是要在月球建立基地。
  • 探月四期,長徵九號……這個論壇有猛料
    在月球探測領域,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此前發射成功的嫦娥五號將實施月壤採集返回任務。後續,我國計劃開展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探月工程四期任務,並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在行星探測領域,截至11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飛行至距離地球約9200萬公裡,並計劃於明年5月實現火星軟著陸。未來,我國或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等工程。
  • 運力比長徵五號大3倍,我國載人登月將用這款火箭,並非長徵九號
    會是長徵七號系列火箭嗎?它也是我國的一款新型火箭,其實只要看一眼長徵七號的運載能力就明白了,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約為14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大約為5.5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轉能力當然就更小了,所以載人登月火箭不可能是長徵七號,不過用它來進行月球無人探測器的發射倒是可以的。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徵一號、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系列十多種型號,具有發射從低軌到高軌、不同質量與用途的各種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 中國探測器將於2021年著陸火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計劃於2020年發射,經過10個月飛行後到達火星;將探索建設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射場  昨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介紹了我國太空探索領域諸多規劃。  據悉,我國將於2020年和2028年進行兩次火星探測任務。
  • 意義巨大的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
    原標題:意義巨大的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 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3月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運載火箭的能力決定航天的舞臺,目前我國的重型運載火箭已經完成深化論證,有望15年內首飛。
  • 長徵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2020中國航天「超級模式年」蒙塵
    繼1月7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被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中國2020年宇航發射首秀成功之後,此次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飛發射失敗,給中國的2020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蒙上了幾許陰影。
  • 載人登月全靠它,長徵9號到底有多強?全球僅美國土星5號可媲美
    通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人從另一方面將「嫦娥奔月」這一神話故事變為了現實。但是至今,依舊沒有一個中國人踏上過月球,不過一切都已在計劃之中。只要將4000噸的長徵9號火箭成功送上月球,那中國人登上月球將不再是做夢。
  • 中國想把太空人送上月球,這項技術至關重要,全球僅美國土星5號可媲美
    通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人從另一方面將「嫦娥奔月」這一神話故事變為了現實。但是至今,依舊沒有一個中國人踏上過月球,不過一切都已在計劃之中。只要將4000噸的長徵9號火箭成功送上月球,那中國人登上月球將不再是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