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器曾描繪"水陸攻佔圖" 已出土多件(圖)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青銅器戰船紋飾墨線圖,由上至下: 一、1935年河南汲縣山彪鎮大墓出土的一對戰國早期的「嵌錯水陸攻戰紋銅鑑」,畫中有兩樓船作戰場景。 二、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戰國早期的「嵌錯宴樂攻佔紋銅壺」,壺身紋飾有四層,第三層為「水陸攻戰」。 三、北京「故宮十大重寶」之一戰國早期「宴樂漁獵攻佔紋青銅壺」,壺身的紋飾有3層,第三層為 「水陸攻戰」

廣州南越文王趙昧墓中出土的漢代「羽人船紋銅提筒」。

  中國人造船的歷史,遠比造車的歷史要早。大約7000年前,中國先民已開始了水上活動,所以,船一直是交通工具的經典縮影;甚至,在飛機剛剛出現時,清朝人不知怎麼稱呼,就叫它「風船」,這種說法至今還保留在中亞地區東幹人的語言中。

  青銅器上的水軍圖

  船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交通工具的角色,也扮演著戰爭工具的角色。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經明確地記載了水上活動,至周朝已有水戰的記錄,但舟師和戰船的制度不詳。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為舟師以伐吳……無功而還」。另載,吳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徐承率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這或是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最早海戰,地點大約在今天的山東琅琊臺附近的黃海海域,是一場近海戰鬥。

  雖然,從戰爭史的角度講,春秋是古代戰爭的寶庫,所有戰爭類型都在其中,自然也包括海戰。不過,秦漢以前的海戰都沒有留下圖像文獻,如海戰圖。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古代水軍圖畫,僅存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青銅器的紋飾中。這些紋飾的表現內容,其裝飾性,遠遠大於紀實性。所以,無法證明它表現的是哪一場具體的水戰或海戰。

  戰國時期描繪「水陸攻佔圖」一類的青銅器,我國已出土多件,比較典型的大約有4件:

  一是1935年河南汲縣山彪鎮大墓出土的一對戰國早期的「嵌錯水陸攻戰紋銅鑑」(嵌錯是古代一種金屬表面裝飾工藝,也稱錯金銀,是用金銀或其他金屬絲、片嵌入青銅器表面,構成各種紋飾),有兩樓船作戰場景,戰船是槳船,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戰士,甲板上為手持弓矢的士兵,下層為槳手,甲板下為面對前方站立的划槳手,船並無帆裝,圖中有人物292名。此器現藏臺灣省。

  二是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學戰國墓中出土的戰國早期的「嵌錯宴樂攻佔紋銅壺」,壺身紋飾有4層,第一層為「習射、採桑」;第二層為「宴樂、弋射」;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狩獵」,畫面有人物200餘。

  三是被列為北京「故宮十大重寶」之一的戰國早期「宴樂漁獵攻佔紋青銅壺」,壺身紋飾有3層,表現 「採桑、習射」、「宴樂、打獵」、「水陸攻戰」勞作和習武的情景,有人物178人,鳥獸魚龜94個。

  四是中國航海博物館近年徵集自浙江民間的一對戰國「嵌錯水陸攻佔紋銅壺」,壺身紋飾有3層,其第三層為水上戰鬥。

  嵌錯水陸攻佔紋銅壺

  這些承載著重要文化內容的青銅紋飾多數被研究者們描繪為便於觀賞與研究的「青銅器戰船紋飾墨線圖」。此中水上戰鬥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總體講這些器物上的紋飾表現形式與內容大體相同,可見這是當時的一種貴族們常用器物的時尚紋飾。此中紀實性較好的、海戰味較濃的是故宮博物院所藏「宴樂漁獵攻佔紋青銅壺」和中國航海博物館收藏的「嵌錯水陸攻佔紋銅壺」,兩個銅壺第三層紋飾都有相近的水戰和攻城場面,都分為水戰圖和攻城圖。

  在中國航海博物館收藏的「嵌錯水陸攻佔紋銅壺」的水戰圖中,兩艘樓船對陣,長戈林立,旌旗飄揚,水中有大魚及海龜,表明這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海戰。兩船的旌旗不同,左為長條上綴八圓星點,右為兩條長穗形雉尾飄帶。左右船甲板上各五人,皆短衣冠幘,船身相向,長戈短劍並用,已然是大戰在即。船下各有三人奮力搖槳,處在戰鬥狀態。船下亦有三人在水中,遊泳向前,應為輔助戰鬥者。水中有大魚,左有海龜一隻。右邊的攻城圖,有人物三十餘個,畫面用直線表示了城牆和攻城的雲梯,城下士兵撐住雲梯,有衝鋒隊伍執長矛利刃往上衝擊,亦有往上射箭者。城上士兵正在積極防禦,有的執矛,有的揮劍,也有放弓弩、礌石,被砍殺的攻城者有的墜下雲梯,有的已身首異處,激戰正酣。這一水戰與攻城場面,可以理解為海上或江上登陸戰,也有學者認為是祭祀水神畫面。至少,它表明了水軍的存在,海戰的存在,並且,表現了當時的戰船與水上戰鬥的方式,有著重要的海洋文明研究價值。

  羽人船紋銅提筒

  秦漢之時,已開始跨海作戰。史載,漢朝樓船從山東半島跨海東徵,滅了朝鮮半島北部拒絕向大漢稱臣納貢的衛氏政權。漢代留下的類似海戰圖的圖畫,大概就是1983年廣州象崗南越文王趙昧墓中出土的「羽人船紋銅提筒」,畫面描繪似打了勝仗凱旋,或是一種海上祭祀的情景。不久前,我又一次到越王墓考察,再次觀賞了這一重要文物。

  「羽人船紋銅提筒」這種銅提筒主要流行於戰國末到西漢初期,銅上的「羽人」,最早出現在《山海經》裡,稱「羽民」。漢代時,人們有濃重的「羽化升仙」的道教信仰,扮成羽人是一種很高尚的形象。其「船紋」,指的紋飾中的4艘羽人駕駛的戰船。這些船首尾相連,形成船隊。羽人船上不僅有羽人,在船的首尾,還各豎兩根祭祀用的羽旌,中前部豎一長杆,上飾羽纛,下懸木鼓。船的中後部有一船臺,臺下置鼎形物。每船有5個飾長羽冠的羽人,他們分工不同,其中一人高立於船臺上,左手持弓,右手持箭;另有一人左手持靴形鉞,右手執留著長發的首級,似屬主持祭祀的首領形象;船臺前三人。第一人亦左手持弓,右手執箭;第二人坐鼓形座上,左手執短棒擊鼓,右手執一物。第三人,緊靠船臺,左手執一裸體長發的俘虜,右手持短劍。船尾有出現了效率較高的推進工具——櫓,俗稱「一櫓三槳」。如果說它是一幅海戰畫,它表現的也不是對抗的海戰畫面,而更像是勝利歸來的場景。這一場景自然包含了殺俘祭海或河神的內容。

  稀少的海戰圖

  史料所載,隋、唐年間皆有東徵高句麗、百濟的跨海作戰,尤其是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上交鋒,唐朝水師大勝。此外,宋朝末年的宋元崖門海戰,也是著名的大海戰,敗退海邊的宋朝廷經此一役徹底滅亡了。遺憾的是唐以前的海戰,沒留下任何地圖與繪畫,現在能看到的古代水軍最早的圖畫文獻,僅有宋代的水軍操練圖,如,張擇端的《西湖爭標圖》(傳世摹本為《金明池爭標圖》),明代畫家仇英摹宋畫《水軍圖》。「爭標圖」描述的不是打仗,而是宋水軍在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金明池賽船。現在金明池仍在,去年我在此考察時,見水面小成了一個池塘,周邊開發一片高檔地產。

  中國古代海戰不屬於中國古代戰爭的主流,且發生在中國大陸邊緣,由於年代久遠,早期的海戰圖和海戰畫沒能傳世。真正的海戰圖與畫,僅有明清兩代留下的那一點寶貝了。記者 梁二平

相關焦點

  • 戰國青銅器塑生動鳥獸
    錯金銀立鳥壺/資料圖片  戰國時期,青銅器在保持其禮器地位的同時,生活用器大量增加,造型與紋飾均以濃鬱的生活氣息取代先前的規整神秘。原先莊重威嚴的青銅器,變得輕巧實用,成為款式新穎的商品,融入日常生活。南京博物院藏出土於江蘇漣水三裡墩漢墓的錯金銀立鳥壺、嵌綠松石臥鹿、錯金銀犧尊,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代表了戰國晚期青銅器工藝價值的最高水平。/大公報記者 陳 旻 文、圖  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春秋時期,江蘇漣水人煮海為鹽。時漣水屬齊,為齊國重要的鹽產區。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後於商周時期更作為祭祀用的禮器,由於周代的禮制改革,促使周代青銅鼎器形較為巨大,讓人遠觀已可感受其穩重莊嚴之意。青銅器的保存本就極為不易,而這種無論在形制或紋飾上均處於過渡性的産物就更為稀少,正因這種器物得以保存下來,我們才能夠從中窺見上古時代禮樂制度對人、對時代所造成的影響。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湖北隨州博物館館長、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黃建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曾國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其先進的古代文化,在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已為世人所矚目。這些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不但體現了兩三千年前漢水流域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更是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縮影。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過去的窗口,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可思議。
  • 一件戰國鳥柄青銅器帶你看看這種傳說生物
    今天要講述的這件以鳥為造型的青銅器是戰國時期的物品,它現在收藏在美國的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內,這家博物館對鳥型青銅器的時代標註為「戰國」,而器型的標註則是「淺盤」,文字並不多,但是這件文物所展示的東西與它背後所象徵的意義和寄託卻是複雜而值得深究的,本篇文章就來帶大家一起研究研究這件鳥柄的青銅器,究竟有什麼指代。
  • 青銅器藝術的起源發展和青銅器的分類及用途
    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並不是作為藝術品存在的,在當時主要是作用於祭祀或者作為展示皇權的工具存在的,雜糅與宗教、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間的,而現在看青銅器是當作藝術品來欣賞的。青銅器的作用青銅器有兩個作用,在商代的時候青銅器作為祭祀用品使用,是人與神溝通的工具。
  • 在《戰國的星空》中尋找中華文明的星象圖
    一部戰國史,縱看是歷史,橫看是哲學。而撐起這一切的,是人,是平凡的人,是偉大的人。墨翟、孫臏、商鞅、孟軻、莊周、屈原、藺相如、荊軻等等,命運彼此勾連的一個個人,微妙地影響著歷史的走向。墨家、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縱橫家、雜家,諸子百家輪番登場,能量彼此傳遞,終於,在兩千兩百年前,點亮了戰國的星空。
  • 中國青銅器演變發展的高峰期
    墓主戰國早期的曾侯(即隨侯)還有許多類似用器隨葬。戰國嵌銅獸紋盤新的變化,又體現於青銅器地方特色傳統的形成。當時在五霸七雄諸侯力政,國家趨於分裂的形勢下,不但西方的秦國青銅器有自己的特點,東方列國如三晉、燕、齊、楚及吳、越,青銅器的作風也各具一格,再也不能以統一的譜系來規範了。
  • 從金銀裝飾圖案看漢代,論錯金銀青銅器的社會意義與藝術價值
    戰國時期,由於戰亂不休,各國對於軍事極為重視,錯金銀青銅兵器的數量也不少。比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錯金銀宋公戈,上海博物館藏的蔡國公子加戈,這些青銅器都是諸侯國統治階級身份的象徵,但很多時候裝飾性往往要大於實用性。而漢代很多青銅兵器被鐵器取代,在錯金銀青銅器中除了弩機還有一定的數量,青銅材質的劍、戈、矛基本上很少見。
  • 紋飾之美︱青銅器
    其實,按照孔丘的解釋是得夔一已足,而非夔是一足的動物,實際上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形象。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按照圖案的結構,龍紋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等 鳳鳥紋類 鳳鳥紋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的圖案,鳥紋的特徵是比較形象。
  •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述
    青銅器的造型逐步擺脫了陶器的影響,開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規範。獸面紋、龍紋、鳥紋等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題材已被廣泛運用,並開始向成熟的裝飾工藝發展。青銅器鑄造中,分鑄技術已被嫻熟應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較普遍。青銅器上文字,在這一時期較晚的時候也有發現。此時的青銅工藝,正處在一個向鼎盛期發展的哺育成長時期。
  • 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尚書》中的《禹貢》曾記述一些地區以金(銅)入貢,如揚州、荊州所貢都有「惟金三品」。《山海經》和《管子》中都說到天下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座,反映了東周時的情況。近年考古工作中已發現一些古銅礦,最著名的是湖北大冶銅綠山。這處礦冶遺址長2公裡,寬1公裡,已清理出幾百座豎井和近百條平巷,發現了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 青銅器知多少,原來青銅器水器有這麼多種類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青銅鑑春秋時期鑄造的吳王夫差鑑上圖的所展示的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冰鑑曾侯乙冰鑑是在曾侯乙的墓裡出土的鳳首流匜是戰國時期鑄造的青銅器,整體的形狀和鳳首一樣,扳上有獸頭,器身刻的是蛇紋,流為鳳首短喙,鳳的鼻和鳳的嘴為流蓋,倒水的時候直接自己張開。
  • 銅陵(2-1) ▏萬世吉金青銅器,千年銅都蘊銅韻
    上圖是仿製秦陵二號銅馬車,按照真人車馬1:2比例製作的單轅雙輪安車。銅陵境內陸續出土了上百件珍貴的商周青銅器,不僅工藝精湛、造型生動,而且品種繁多。銅陵地陪導遊專門領我們到了鎮館之寶的這幾個展臺前,總算看到了鎮館之寶。青銅鼎最初是一種烹煮肉食的石器,後來主要用於盛放祭祀用的,在古代等級制度中,青銅鼎是地位身份與權力的象徵。
  • 看看包含現代科技原理的戰國青銅汲酒器
    1992年12月,山東省臨淄區商王村一戰國墓中,出土了一件荷蕾形青銅器。圖1 戰國 青銅汲酒器荷蕾形青銅器。該器物長65.2、長柄外徑1.4、內徑0.8釐米,下端球形器腹部直徑7.2、底部直徑3.6釐米,長方孔長0.7、寬0.4、圓孔直徑0.4釐米(圖1)。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三家分晉進入戰國以後,魏氏割據了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和曲沃,可以算得上收穫最大的一家之一。魏國從開始的零零碎碎的地盤慢慢發展成稱霸諸侯的大國,然後再逐漸衰弱直至到被秦國滅亡,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魏國版圖的變化是當時所有國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它就像天上一片雲一樣變幻莫測:一會成凹型包圍韓國,一會又成||型被韓國分開,最終還是像一葉孤舟一樣被秦國的大浪所吞沒。
  • 「收藏」不同樣的青銅器(一)
    不同樣的青銅器(一)青銅器家族相當龐大,除了常見的兵器、食器、酒器、樂器,還有大量的雜器,生活用的銅鏡、銅燈,出門、徵戰需要的車馬,日常必不可少的錢幣等。從本期起,將陸續推出「不同樣的青銅器」系列內容,帶大家一同認識那些藏在博物館裡青銅器的眾多「面孔」。鄧絲竹水器篇?
  • 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 青銅器是哪個朝代的
    古時候留下來的器物有很多,青銅器就是其中一種,那麼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呢?  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夏朝,結束於戰國時期,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是銅刀,地址是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遺址,距今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
  • 青銅器與青銅文化
    青銅器就是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製成的器皿、用器等。二、青銅器發展史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天熱紅銅製成的銅器是在土耳其南部恰約尼遺址發現的公元前七八千年的銅針和銅錐。中國最早的銅器出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中。
  • 青銅器經典館藏鑑賞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製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製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 鑑古器(青銅器篇)青銅器開啟篇
    青銅器的發現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青銅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於商、西周、春秋三個時代,而這三個歷史時代就屬於青銅時代。至秦漢時代,青銅器仍然非常盛行,但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縣或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