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相信,新冠病毒傳播存在中間宿主,並且傾向於蝙蝠——那麼,其他動物尤其是脊椎動物呢?作為正在上海進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分論壇,「繽紛的生命——世界頂尖科學家生物多樣性峰會」31日在線披露一項新冠病毒風險基因的最新研究結果,並將風險性分為5級,其中人類與其他靈長類處於最高級別。
「早上好庫什,我們雖然距離只有幾公裡,但疫情開始後,還沒能真正見過面……」作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發起人之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組學家哈裡斯·李文,與另一位沃爾夫農業獎得主通過網絡會議打招呼。隨後,他透露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相關實驗室正在開展比較實驗,針對新冠病毒在基因層面上更易與哪些野生動物、家禽家畜以及寵物等相結合。
由李文實驗室博士後研究者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對410種這樣的動物進行專門測序,比較其基因序列中的「ACER基因」。因為在這一基因下,特定生物可存在一種關鍵受體,能夠結合新冠病毒的ACER蛋白。反之,沒有這一受體,就天然「免疫」。
「最近對恆河猴的相關基因研究,也能證實這一點。」李文表示,與人同屬靈長類的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的基因,導致其體內受體與新冠病毒的蛋白結合風險「非常高」。一些鹿、倉鼠、食蟻獸、海豚等,其風險級別也屬於「高」;一些虎、羊、貓、牛等,則屬於中等風險。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分級圖表了解到,相比之下,豬、馬、狗、象等屬於低風險,海獅、家鼠、烏鴉以及美洲鱷等,其風險更低一級。李文認為,就目前研究而言,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的基因決定其沒有與新冠病毒ACER蛋白結合的受體,也就是說他們無法作為中間宿主與新冠同體共存。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拐點,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來臨,這一滅絕比自然演化的速度快幾百倍甚至上千倍。」李文向其他生物科學家以及在線與會同行呼籲,力爭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未來10年內完成已知150萬種生物的高質量、全基因測序。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18個國家33個研究機構籤署諒解備忘錄,5300位科學家參與其中,計劃的第一階段將在3年內率先選定9300種生物完成這項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