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學習|RVA家族基因控制水稻開花期和心皮發育

2021-03-02 小麥遺傳與育種
在植物中,生殖器官的正確形成是種子形成和物種延續的關鍵。植物已經進化出不同的分子機制,以便在每年適當時間協調花和種子的發育。在植物特異性RAV(RELATED TO ABI3 AND VP1)轉錄因子家族中,只有TEMPRANILLO1 (TEM1)和TEM2被證實影響擬南芥的生殖發育。它們通過直接抑制FLOWERING LOCUS T和編碼成花素主要成分的GIBBERELLIN 3-OXIDASE1/2來負調控花的轉變。本文作者從水稻(Oryza sativa)中鑑定了RAV基因,並揭示了它們在生殖發育關鍵步驟中的調控作用。結果表明OsRAV9/OsTEM1 與TEMs功能一樣,在花激活因子OsMADS14和Hd3a上遊具有抑制光周期開花的保守功能,其機制與溫帶穀類植物的花轉變機制相似。此外,OsRAV11和OsRAV12可能有在心皮分化和控制種子大小方面的新功能,其在花的同源異型因子下遊發揮作用。或者在擬南芥中沒有這個功能。本研究揭示了RAV基因在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開花時間調控中的功能,同時也揭示了RAV基因在水稻雌蕊發育中的作用

結果

1、模式物種RAV蛋白的系統發育分析

圖一

2、與OsRAV9負相關的20個基因信息

3、OsRAV基因在植物發育過程中的表達模式

4、OsRAV9表達導致擬南芥植株的晚花期表型

5、OsRAV9在抽穗時期的作用

6、OsRAV9/OsTEM1與花激活劑的相互作用

7、OsRAV11的分子和功能特徵

8、生殖階段OsRAV11/OsRAV12沉默對形態發生的影響

9、生殖生長過程中RAV和MADS因子相互作用的模型

圖八

來源:Plant Physiology,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註明來處。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或修改。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104/pp.20.00562

 

翻譯:劉家君

 



相關焦點

  • 浙大系統地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
    該研究基於遺傳學、生理學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等手段對水稻生長素共受體基因家族進行了系統分析。展示了TIR1/AFB家族成員在水稻生長發育及抗除草劑中的多樣性功能。對於如此重要的蛋白質家族,這是第一次在擬南芥以外的物種上發表系統詳細的研究成果。
  • Development|中國農大在黃瓜果實心皮數目變異的基因調控網絡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解析了黃瓜心皮數目變異的基因調控網絡。黃瓜是葫蘆科植物,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栽培的一種蔬菜作物。黃瓜具有單性花,果實由葉腋的雌花發育而來,通常由5個萼片、5個花瓣、3心皮融合形成的雌蕊和5個被抑制的雄蕊組成。黃瓜心皮數影響黃瓜果實形態、大小和內在品質。在自然黃瓜種群中,心皮數可以從2到7變化。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遺傳基礎十分複雜,不同品種控制粒形的基因不盡相同,大多都由多基因/QTL控制。目前,已檢測到近100個與粒寬相關的QTL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 (張光恆等, 2004) 曾在水稻第1、2、3、6、8 和12號染色體上檢測到9個粒寬相關QTL。此後,精細定位和分子克隆的粒寬QTL 逐漸增多。
  • 科技創新進展:發現水稻P450家族基因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
    該研究基於細胞學、生理學和轉錄組學等分析,發現ELL1影響葉綠體的發育和功能,並在ROS介導的細胞死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細胞程序性死亡(PCD)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普遍存在,是決定作物生長和發育的重要過程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6)。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本文對我國水稻遺傳育種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概括,指出了各種育種方法和育種技術的優缺點,系統介紹了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和光溫敏雄性核不育以及秈粳雜種不育的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綜述了水稻株型、穗型、粒形和養分高效利用相關的重要功能基因,闡明了產量與開花期聯動的關係,凸顯了我國水稻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指出,近年來,我國水稻生產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育種理念也要與時俱進。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找到水稻硒轉運有效途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課題組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張聯合,在一項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為富硒水稻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麗/錢前克隆到新的水稻LRR-Like1基因
    一波三折,終現「廬山真面目」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麗/錢前克隆一個新的水稻LRR-Like1基因責編 | 奕梵LRR (leucine-rich repeat)是一個由20-30個胺基酸組成的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包含兩個或多個LRR串聯重複序列的蛋白質和結構域構成LRR超家族,具有多種功能,如細胞粘附和信號傳遞、細胞外基質組裝、血小板聚集、神經元發育、RNA處理、病原菌對宿主細胞的粘附和入侵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消息,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物候是作物適應特定環境的關鍵因素,正確理解物候特性的遺傳控制將使育種者培育出更能適應特定環境的品種。有證據表明,乾旱造成的產量損失取決於其發生的生長期,以及脅迫的持續時間和強度。開花期的穗重與籽粒產量正相關,並且可以在不影響其他發育階段的情況下加以操作,穗發育(從小穗分化至開花期)是決定籽粒產量最重要的階段。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獲發明專利
    近日,由華南植物園段俊等完成的「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屬於基因工程技術領域。該發明從水稻(Oryza Sativa L.)中克隆得到了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基因OsHDA705,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第73位到1449位鹼基;編碼組蛋白脫乙醯化酶OsHDA705,其胺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該基因屬於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家族RPD3/HDA1 亞家族,其作為正調控因子參與了水稻對乾旱脅迫的應答過程。
  • .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揭示水稻葉枕發育細胞學基礎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以及高通量基因表達譜分析,揭示了葉枕發育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水稻葉傾角調控研究和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Fig8. A schematic model of rice lamina joint development.
  • 水稻空秕粒是如何形成的?
    水稻空秕粒是指不受精的空粒和受精後不能發育的半空粒,正常栽培條件下,水稻空秕率為15%~25%,如果遇到不良氣候環境影響,水稻空秕率會增高,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在水稻生產上除了爭取多穗大穗外,還要減少空秕粒,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才能獲得高產。把這些空秕粒變為飽滿成熟粒,水稻產量也就隨著提升上去。
  • PNAS:水稻中的H3K4特異性去甲基酶參與控制轉座子活性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組蛋白H3K4去甲基化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證實水稻中的H3K4特異性去甲基酶JMJ703參與控制了轉座子活性,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14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曹曉風(Xiaofeng Cao)。
  • 科學家找到水稻脆稈顯性控制基因,解秸稈還田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研究中心吳躍進研究員課題組在水稻顯性脆稈Sdbc1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水稻》上。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由於種子休眠表型難以鑑定,目前在作物馴化中受到選擇的控制種子休眠基因報導極少,也是最難研究的馴化性狀之一。
  • 研究人員發現控制花距發育的基因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這種無花距的植物,在最初沒有明顯候選基因的情況下,確定了控制耬鬥菜花距發育的關鍵基因,相關論文於8月26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通過借鑑Ballerini之前的工作,研究人員主要關注了關鍵基因組區域中那些在無花距時關閉,有花距時開啟的基因, Ballerini說:「不能保證這種方法能找到我們要尋找的基因。除了大量的實驗和分析,我們還需要一點運氣。」在候選的1000個基因中,只有一個基因在植物沒有花距時關閉,有花距時開啟,並且在花距發育時期特異表達。
  • 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花距發育的基因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這種無花距的植物,在最初沒有明顯候選基因的情況下,確定了控制耬鬥菜花距發育的關鍵基因,相關論文於8月26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通過借鑑Ballerini之前的工作,研究人員主要關注了關鍵基因組區域中那些在無花距時關閉,有花距時開啟的基因, Ballerini說:「不能保證這種方法能找到我們要尋找的基因。除了大量的實驗和分析,我們還需要一點運氣。」在候選的1000個基因中,只有一個基因在植物沒有花距時關閉,有花距時開啟,並且在花距發育時期特異表達。
  • 華南植物園「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獲發明專利
    9月27日獲悉,由華南植物園段俊等完成的「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該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屬於基因工程技術領域。該發明從水稻(Oryza Sativa L.)中克隆得到了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基因OsHDA705,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第73位到1449位鹼基;編碼組蛋白脫乙醯化酶OsHDA705,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