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水稻中的H3K4特異性去甲基酶參與控制轉座子活性

2020-12-01 生物谷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組蛋白H3K4去甲基化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證實水稻中的H3K4特異性去甲基酶JMJ703參與控制了轉座子活性,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14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曹曉風(Xiaofeng Cao)。其2008年曾獲得美國杜邦青年科學家獎,2011年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獎」。研究小組的主要科研方向為DNA及組蛋白甲基化和小分子RNA調控機理。

轉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廣泛存在於植物基因組中,是核DNA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40%的水稻基因組是由轉座子組成,其中許多都是反轉錄轉座子,包括14%的LTR和1%的非LTR反轉錄轉座子。儘管它們分布廣泛且非常豐富,然而,卻只有極少數的轉座子被發現發生了轉座,表明轉座子活性有可能受到了宿主基因組的嚴密調控,將與活性轉座相關的潛在誘變效應降到最低。

與這一概念相一致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如DNA甲基化、RNA幹擾和H3K9me2等表觀遺傳沉默信號,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選擇性發揮功能,抑制了轉座子活性。然而目前仍不清楚,與活性轉錄相關的組蛋白修飾去除是否也參與了轉座子沉默。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水稻蛋白JMJ703,作為一種活性H3K4特異性去甲基酶,是轉座子沉默的必要條件。JMJ703活性受損可引起H3K4me3水平增高,導致大量的內源基因錯誤調控,兩個非LTR反轉錄轉座子家族轉座重激活。有趣的是,JMJ703缺失並不會影響從前發現的其他表觀遺傳信號沉默的轉座子。這些結果表明活性組蛋白修飾去除與轉座子沉默有關,不同的轉座子亞類有可能受到不同的表觀信號通路調控。

新研究揭示了組蛋白H3K4me3去甲基酶在高等植物反轉錄轉座子沉默中起重要作用。這項工作揭示了活性表觀遺傳標記去除與反轉錄轉座子沉默之間的聯繫,對於闡明人類的腫瘤發生機制也具有參考意義。(生物谷Bioon.com)

Control of transposon activity by a histone H3K4 demethylase in rice

Xiekui Cuia,b,1, Ping Jinc,d,1, Xia Cuia, Lianfeng Gua, Zhike Lua, Yongming Xuea,b, Liya Weia,b, Jianfei Qia, Xianwei Songa, Ming Luoe, Gynheung Anc, and Xiaofeng Caoa,2

Transposable elements (TEs) are ubiquitously present in plant genomes and often account for significant fractions of the nuclear DNA. For example, roughly 40% of the rice genome consists of TEs, many of which are retrotransposons, including 14% LTR- and ∼1% non-LTR retrotransposons. Despite their wid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very few T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ranspositional, indicating that TE activities may be tightly controlled by the host genome to minimize the potentially mutagen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transposition. Consistent with this notion,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pigenetic silencing pathways such as DNA methylation, RNA interference, and H3K9me2 function collectively to repress TE activity at the transcriptional and posttranscriptional levels. It is not yet clear, however, whether the removal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transcription is also involved in TE silencing. Here, we show that the rice protein JMJ703 is an active H3K4-specific demethylase required for TEs silencing. Impaired JMJ703 activity led to elevated levels of H3K4me3, the misregulation of numerous endogenous genes, and the transpositional reactivation of two families of non-LTR retrotransposons. Interestingly, loss of JMJ703 did not affect TEs (such as Tos17) previously found to be silenced by other epigenetic pathway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moval of active histone modifications is involved in TE silencing and that different subsets of TEs may be regulated by distinct epigenetic pathways.

相關焦點

  • 神奇的轉座子:植物中轉座子的分布
    那麼,在不同的植物基因組中,每種類型的轉座子都是均一分布的嗎?它們的分布有沒有什麼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為例,介紹一下轉座子在植物基因組中的分布情況。水稻中轉座子序列至少佔據了整個基因組的35%,並且水稻基因組中幾乎含有所有已知的轉座子家族。具體分析後發現,水稻8號染色體和12號染色體的轉座子含量最高,分別為38.0%和38.3%;1號、2號以及3號染色體的轉座子含量相對較低,分別為31.0%、29.8%和29.0%。水稻基因組中II型轉座子的含量較多,約是I型轉座子的兩倍。
  • 神奇的轉座子:植物中轉座子的分布
    對轉座子的跳躍歷史進行研究後發現,擬南芥基因組中的轉座子傾向於整合到重複序列。不過,雖然擬南芥基因組中轉座子的數量巨大,但是它們大部分都是不表達的,只有約4%的轉座子可以表達。在許多具有較大基因組的植物中,I型轉座子的含量通常會比較豐富。
  • 科研人員利用RNA編輯策略實現對逆轉錄轉座子的編輯幹預
    該研究開拓了對逆轉錄病原體(包括外源的逆轉錄病毒、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逆轉錄轉座子)進行編輯幹預的新思路。為RNA編輯和DNA編輯技術應用於逆轉錄病毒感染阻斷、器官移植中的內源逆轉錄病毒失活和種質資源培育中的逆轉錄轉座子抑制,提供了新的技術策略和並建立了系統參數。
  • 上海巴斯德所等利用RNA編輯策略實現對逆轉錄轉座子的編輯幹預
    該研究開拓了對逆轉錄病原體(包括外源的逆轉錄病毒、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逆轉錄轉座子)進行編輯幹預的新思路。為RNA編輯和DNA編輯技術應用於逆轉錄病毒感染阻斷、器官移植中的內源逆轉錄病毒失活和種質資源培育中的逆轉錄轉座子抑制,提供了新的技術策略和並建立了系統參數。
  • PNAS:反轉錄轉座子編碼蛋白質結構研究揭示分子進化
    被稱為LINE-1的反轉錄轉座子是一種可以繁殖並能在不同方位插入染色體DNA中的移動遺傳因素。這就會打亂融合的遺傳密碼,由此對宿主生物體帶來嚴重後果。另一方面,這也會引起遺傳變異,這也是物種進化的先決條件。現在L1ORF1p蛋白質的結構有利於對LINE-1移動機製做出更精確的學術研究。這就為反轉錄轉座子和反轉錄病毒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也可能為人類和動物的某些進化過程提供了新視角。
  • 生物的轉座子有望為大腦重新接線
    轉座子可被視為細胞指南裡面的「散頁」,因為它們可以改變自身的位置,且在不同人的基因組中的分布也不同。轉座子可以插入到基因中,幹擾基因功能,破壞重要的細胞活動。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出,轉座子也可對身體有益,如在大腦不同細胞的交流中發揮作用。
  • 研究發現水稻轉座子受馴化選擇和在抗病抗逆中的調節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自然條件下一個活躍的反轉錄轉座子HUO(「活」),該轉座子廣泛存在於野生稻基因組中,部分存在於考古水稻樣本和農家種中,但在現代栽培稻中丟失。研究揭示HUO通過表觀遺傳學途徑影響基因組水平的功能基因,激活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防衛反應,這些都有利於野生稻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 每日摘要:結球萵苣控制葉球形成的分子機制(PNAS)
    結果4-插入轉座子作用:The transposon sequences act as a promoter rather than an enhancer and drive high expression of LsKN1▽.
  • 揭示轉座子調節人類大腦神經元分化和神經傳遞活性的分子機理
    人類基因中包含超過450萬個稱之為轉座子的DNA元件,這種類似於病毒的元件會在基因組中跳躍並幫助調節基因的表達,轉座子能通過與轉錄因子結合做到這一點,而轉錄因子是一種能調節DNA轉錄為RNA的特殊蛋白,其會在廣泛的生物學事件中影響基因的表達。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同源轉座子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一婧研究組與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Homology-mediated inter-chromosomal interactions in hexaploid wheat lead to specific subgenome territories following polyploid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的論文,通過解析矮抗58三維基因組揭示同源轉座子參與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高級結構穩定性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葉球是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且容易受環境影響,進而造成其遺傳研究困難,此前未成功克隆葉球形成的遺傳調控基因。該研究對結球生菜與不結球生菜雜交的F2群體進行遺傳分析,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獲得一個控制生菜結球的主效QTL。該基因是一個與玉米KN1同源的基因——LsKN1。相關實驗驗證了該基因對結球的調控作用。
  • Nat Plants| 發現C3植物中可控制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特異表達的調控模塊,加速C4水稻的構建
    發現C3植物中MYC-MYB模塊至少控制了47個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中優先表達,是C3植物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中優先表達的驅動因子。近日,C4水稻項目的參與人員英國劍橋大學Julian M. Hibberd團隊,使用C3植物擬南芥,鑑定了驅動基因可在維管束鞘細胞中表達的順式元件和轉錄因子。
  • 鏈特異性文庫 VS 普通轉錄組文庫
    轉錄組產品中,mRNA文庫構建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普通轉錄組文庫和鏈特異性文庫。客戶在選擇建庫類型時,會有以下疑問:什麼鏈特異性文庫?鏈特異性文庫和普通轉錄組文庫有什麼區別?鏈特異性文庫會給我的項目帶來哪些有用的結果?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ZmMs7 在玉米中由花葯特異性啟動子 p5126 過表達會導致顯性和完全雄性不育,但營養生長和雌性育性正常;進一步利用 p5126-ZmMs7 基因元件,成功構建了一個在玉米、水稻和擬南芥中通用型的顯性不育(DMS)技術體系。此外,ms7-6007 隱性雄性不育系和 p5126-ZmMs7 顯性雄性不育系在不同遺傳種質下都具有很高的遺傳穩定性,可用於玉米雜交育種。
  • Science子刊: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CD3雙特異性抗體的抗腫瘤能力
    基於CD3的雙特異性抗體通過替換常規的信號1發揮作用:它的一個臂部結合腫瘤特異性抗原(TSA),它的另一個臂部結合TCR/CD3,這就使得T細胞與腫瘤細胞連接在一起。儘管其中的一些所謂的TSAxCD3雙特異性抗體已在癌症患者中顯示出有前景的抗腫瘤療效,但是它們的活性仍然有待優化。
  • 「轉座子」--基因小偷家族
    不過當時分子生物學還沒有發展起來,因此轉座子還是偷偷摸摸的跳來跳去。後來各種技術的發展讓這個小偷家族無所遁形。目前認為轉座子分為兩類。第一類,什麼也不留,直接將轉座區域的基因全部席捲而空,就是所謂的剪切粘貼,然後再找個其他順眼的地方貓起來。第二類還厚道一些,是複製粘貼,給房主留點備份,但是基因信息已經被複印偷走了。往大了說,這是洩露軍事機密啊。
  • 研究揭示精子生成過程中特異性高表達的miRNA家族進化史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展示了有袋類哺乳動物基因組中的一個轉座子如何演化成胎盤類哺乳動物精子生成過程中特異性高表達的miRNA家族。microRNA(mi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中都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對於精子發生過程中小RNA表達的種類、調控規律及其演化卻知之甚少。
  • HR:浙江大學徐建紅課題組在甘藍轉座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儘管如此,但目前我們仍對甘藍基因組中轉座子的群體動態和進化活性知之甚少。該研究不僅為轉座子的動態進化和轉座活性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同時也為油菜等蕓薹屬作物的品種改良和育種提供重要的分子標記和基因信息。通過分析,研究人員從整個群體中共鑑定到了45,737個高質量的轉座子位點,並對其在每個品系中的插入或缺失進行分型。結果發現約70% 的位點在不同的品系之間呈現豐富的插入多態性,並且約1/4的位點位於基因的內部或附近。轉座子在甘藍的三個亞基因組之間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而呈現相似密度與分布。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Orsolya Barabas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轉座子及其分子結構。他們首次解析出一種轉座酶-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為一種轉座子插入機器,這種複合物將轉座子(包括它們攜帶的耐藥性基因)插入到受體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