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轉座子調節人類大腦神經元分化和神經傳遞活性的分子機理

2021-01-18 騰訊網

人類基因中包含超過450萬個稱之為轉座子的DNA元件,這種類似於病毒的元件會在基因組中跳躍並幫助調節基因的表達,轉座子能通過與轉錄因子結合做到這一點,而轉錄因子是一種能調節DNA轉錄為RNA的特殊蛋白,其會在廣泛的生物學事件中影響基因的表達。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轉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或在影響人類大腦發育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研究者發現,轉座子能通過與來自特定蛋白家族中的兩種特殊蛋白「合作」從而調節大腦的發育,這種特定的蛋白家族名為Krüppel相關的盒狀鋅指蛋白(KZFPs,Krüppel associated box-containing zinc finger proteins);早在2019年,研究人員就在新生兒出生的頭幾天裡發現了轉座子的調節活性,然而他們推測,這些調節性序列隨後會被重新點燃來調節成體器官的發育和功能表現。

研究者識別出了兩種KZFPs或許僅對靈長類動物特殊,而且其還能在人類發育中的大腦和成體大腦的特定區域中進行表達,深入研究後,研究者發現,這些蛋白質或能控制轉座子的活性,至少是在神經元和實驗室培養的大腦類器官中是這樣,因此,這兩種KZFPs會影響神經元的分化和神經傳遞特性,並能保護這些細胞免受炎症反應的影響,而如果其目標轉座子被保留下來進行表達的話或許就會引發炎症反應。

最後研究者Didier Trono說道,本文研究結果揭示了最近在進化過程中才出現的兩種蛋白質如何通過促進轉座子的選擇來塑造人類大腦,而這些病毒樣的「實體」或許從一開始就在重塑我們祖先機體的基因組了。

目前廣泛應用於細胞培養的是胎牛血清,可用於:病毒載體生產、細胞治療、哺乳動物細胞培養。胎牛血清是生物製品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原材料,它的品質會直接影響到生物製品的質量及安全性。雖然減少動物來源成分是現在生物製品行業發展的趨勢,可是離攻克無血清的技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胎牛血清依舊在細胞培養領域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如:Ausbian品牌胎牛血清。那好的胎牛血清應具備什麼特點呢?

1. 精選極低內毒素低,內毒素選取小於3Eu/ml,可以使細胞更健康。

如果選取內毒素較高的血清,細胞一直泡在毒液裡,短期內試不出結果,用不健康的細胞做實驗,對實驗結果造成嚴重影響。

2. 同批次數量多,保證了實驗更加順利的同時,節省了試用的時間和成本。

3.具有詳細完整的《檢測報告》,包括:品名,貨號,批號,血源地,生產日期,保質期,pH值、滲透壓、血紅蛋白、總蛋白、球蛋白、IgG、內毒素、無菌檢查(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檢查(如BVD、牛腺病毒、細胞病變效應等)、促細胞生長能力、細胞毒性、BVD-1/2抗體檢查等。

實驗人對於新批次血清,應認真審閱《檢測報告》,做好試用前篩選第一步。

相關焦點

  • 生物的轉座子有望為大腦重新接線
    轉座子可被視為細胞指南裡面的「散頁」,因為它們可以改變自身的位置,且在不同人的基因組中的分布也不同。轉座子可以插入到基因中,幹擾基因功能,破壞重要的細胞活動。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出,轉座子也可對身體有益,如在大腦不同細胞的交流中發揮作用。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腸腦連接可能是由胃腸道中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分子介導的,這些微生物分子隨後會滲透到許多器官,包括大腦。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 治帕金森新曙光:中美學者將腦中非神經元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
    和其他主要神經退行性疾病類似,帕金森病目前尚無任何改善療法。其中一種潛在的方法是替換丟失的神經元來重建被破壞的神經迴路。當地時間6月2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SCD)、北京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或為探索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指出了一條新途徑。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然而在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和神經命運決定過程中,組蛋白(K3K9)乙醯化作為基因開放表達的分子標記,如何參與細胞的神經命運決定目前仍不清楚。,並據此將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劃分為兩個階段:幹細胞多能性的丟失和神經命運的決定兩個過程。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進展
    【1】Cell Stem Cell:科學家闡明大腦中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為神經膠質細胞的分子機制doi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美茵茨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了重要發現,這些發現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闡明在神經變性疾病發生過程中膠質細胞所發生的變化;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神經膠質細胞如何從大腦中的神經前體細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發育而來,研究者表示,涉及三個階段及三種轉錄因子的分化過程在組織細胞核中基因的膠質特異性轉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2019年1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揭示了關鍵大腦受體複合物的奧秘。大腦中名為AMPARs的穀氨酸受體對於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力非常重要,AMPARs受體的功能不良常常與多種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包括癲癇症、阿爾茲海默病、重度抑鬱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ADNP)是一種廣泛表達在大腦的轉錄因子。ADNP突變會引發一種非常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Helsmoortel-VanDerAa綜合症。同時,ADNP也是突變頻率最高的自閉症易感基因之一。然而,ADNP突變的致病機制尚不清楚。
  • 大腦「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治療神經疾病
    研究結果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癲癇。研究已經發現,有兩種不同功能支持著大腦記憶和學習過程:一種是促進,快速增長的電脈衝信號可以放大改變突觸形狀;另一種是抑制,減少這一類型的信號。兩種形式共同作用使大腦保持平衡,防止癲癇等神經紊亂疾病的發作。Hoppa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平衡大腦的可塑性,並穩定突觸連接。」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
  • 轉錄中介體Med23亞基參與神經分化
    該論文報導了轉錄中介體Med23基因在胚胎幹細胞向神經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王綱研究組的朱萬渠、姚瀟、梁燕同學系統地對Med23敲除胚胎幹細胞進行乾性及細胞分化的多種特徵鑑定,通過多種研究手段發現Med23缺失不會改變胚胎幹細胞的全能性及自我更新,但是會促進其向神經細胞方向分化。同時RNA幹擾敲低其他亞基,例如Med1和Med15,並不會影響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分化。
  • 大腦中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有140億左右,神經元有著怎樣的構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繫,傳遞信息,最終組成複雜的大腦神經網絡的呢?傳遞信息的時候,也有一套簡單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單個神經元用自己的樹突,接受前一個神經元軸突傳遞來的信息,經由細胞體後再由自己的軸突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就這樣開始傳遞起信息。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1,Neuron | 洪暐哲團隊揭示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來源:BioArt7月13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洪暐哲教授的研究團隊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Cortical Representations
  • Nat Commun:揭示乳酸鹽調節大腦神經信號網絡的分子機制
    2014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和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調節機體神經激素的未知機制,該神經激素對機體運動機能、壓力反應、血壓控制、疼痛和食慾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或可幫助科學家設計新型藥物來抵禦機體出現的健康問題。
  • 厄溫·內爾就「神經調節和突觸可塑性」進行發言
    10月30日下午,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在上海臨港舉行。腦科學與神經領域前沿技術與重大關鍵,老年痴呆、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衰老、意識讀取等腦認知常見領域,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等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新型高分辨分子影像和腦成像技術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探索疑難病症與致病機理,尋求人腦應用的深化與疾病治療。八位諾貝爾獎、阿爾巴尼醫學獎、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進行主題演講。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最後,本文介紹了新技術的發展如何從分子、微環境、大腦和機體角度幫助我們理解NSCs衰老,並提供了新的方法來緩解甚至逆轉與年齡有關的神經發生衰退。NSC衰老過程中的營養感應途徑、代謝和蛋白質穩態神經微環境對營養獲得和信號傳遞的變化(包括衰老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十分敏感。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大腦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中高度發達的中樞區域,負責控制認知、記憶、情感行為等重要機體功能。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