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精子生成過程中特異性高表達的miRNA家族進化史

2020-11-30 生物谷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吳立剛實驗室的研究成果:Evolution of an X-linked miRNA family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in mammalian male germ cells。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展示了有袋類哺乳動物基因組中的一個轉座子如何演化成胎盤類哺乳動物精子生成過程中特異性高表達的miRNA家族。

microRNA(mi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中都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對於精子發生過程中小RNA表達的種類、調控規律及其演化卻知之甚少。吳立剛研究組分離純化了小鼠精子生成過程中幾個關鍵時期的生精細胞,並利用自主建立的微量小RNA深度測序技術繪製了小RNA表達譜。研究發現miRNA和piRNA是小鼠精子發生過程最主要的兩類小RNA,二者的表達量在整個精子生成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動態變化。從精原幹細胞進入減數分裂時期,一個位於X染色體上的miRNA家族的表達量顯著增加,在細線期高達miRNA總量的70%,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spermiR (spermatogenesis-related miRNA family)。在目前已有注釋基因組的所有胎盤類物種中均能找到spermiR的同源基因,並且spermiR家族成員始終位於X染色體上的Slitrk2和Fmr1基因之間。通過同源序列比對,研究人員在比胎盤類分歧年代略早的有袋類負鼠(opossum)中找到了spermiR的祖先,推測spermiR源於一個在有袋類動物中活躍的反轉座子THER1。THER1在一次隨機的轉座事件中跳至Slitrk2和Fmr1基因之間,並逐漸獲得有利於miRNA前體加工酶Drosha識別的莖環區突變,被加工生成了新的miRNA。隨著物種進化spermiR在胎盤類哺乳動物中發生了物種特異性的擴增,拷貝數逐漸增加,形成了在位置和序列不同的兩個分支,不同種類哺乳動物在精子發生過程中兩支spermiR的表達量不同。有趣的是,spermiR在精子發生過程中活躍表達,而其祖先THER1卻隨著進化在胎盤類物種中失去轉座活性而消亡了。

為了研究spermiR的功能,研究人員在體外培養的精原幹細胞中敲除了表達量最高的spermiR家族成員:miR-741,結果發現敲除對精子發生沒有影響。轉錄組分析發現基因表達幾乎沒有變化,但小RNA測序發現另一個spermiR家族成員miR-465的表達明顯上升,成為表達量最高的miRNA。預測發現spermiR的靶基因顯著富集在與精子發生相關的生物學通路,儘管miR-741和miR-465的seed序列(通常為第2-8位鹼基,是miRNA識別靶基因的關鍵位點)差別較大,但80%以上的miR-741靶基因均可被miR-465調控。因此,當miR-741被敲除後,miR-465可能通過調控與miR-741相同的靶基因實現了功能性補償,並且這種功能性補償在多個spermiR家族成員間都存在,提示spermiR家族與靶基因間可能存在共進化現象。

吳立剛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張鳳娟和博士後張英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呂小龍、張宏道及實驗員徐蓓英等人對該工作亦作出貢獻。中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海鵬、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嚴軍為該工作的數據分析和文章寫作給予指導和建議。研究得到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成骨細胞特異因子2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分類及進化分析
    保守結構域:是指在生物進化中一個蛋白家族中具有不變或相同的結構域,具有重要的功能,不能被改變。結構域是蛋白質中由不同二級結構和超二級結構組合而成的獨立的穩定結構區域,是蛋白質功能單元。背景:目前,Fasciclin基因家族的保守結構、蛋白特性、系統發育關係尚無系統的研究。
  •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新聞—科學網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在解析魚類卵胎生進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全啟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
  • Cell Research:揭示m6A RNA修飾在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該研究繪製了小鼠不同發育階段生精細胞的m6A RNA修飾圖譜,揭示了m6A RNA修飾通過調控精子發生過程中關鍵基因的轉錄後翻譯,從而控制精子發生的分子機制。精子發生是高度複雜和特化的細胞發育過程,包括精原細胞增殖、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在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及翻譯水平上受到精密的調控,從而確保精子發生不同階段功能特異基因的準確表達。
  • 研究發現大鼠Defb15在精子成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近日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分子男科學重點實驗室張永蓮研究組趙越等人關於大鼠β-defensin15促進精子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多項重磅研究揭示基因表達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新功能!
    2019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基因正常表達是生物生長、發育等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之一,它在細胞分裂分化、組織器官形成和發育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異常的基因表達與多種疾病(如癌症等)密切相關。為此,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關於基因表達在機體各方面功能和疾病中的新功能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進步!
  • 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精子細胞內的MIWI(小鼠PIWI)/piRNA複合體可作為蛋白質生產的調控「機器」,激活小鼠精子細胞中蛋白質的翻譯,保障功能性精子的生成,揭示了PIWI/piRNA的一種全新功能。在研究過程中,他們意外地發現一些piRNA可促進其靶mRNA的翻譯,暗示MIWI/piRNA可能在精子細胞中的「轉錄-翻譯解偶聯」中發揮作用。
  • 動物所等揭示RNA修飾酶Dnmt2在精子獲得性遺傳中的重要作用
    精子介導的獲得性表型跨代遺傳是近年來的新興研究熱點,這個領域的興起似乎把科學史上已被打入冷宮的「拉馬克遺傳」理論重新搬上了現代生物學的舞臺。目前該領域的核心觀點是配子可以利用DNA序列之外的表觀遺傳信息載體(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RNA等)將獲得性性狀傳遞給下一代。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哺乳動物精子RNA在此過程中的作用為這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生命活動的中心法則是由遺傳物質DNA轉錄生成信使RNA,再由信使RNA翻譯成蛋白質,從而完成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各項生理功能。然而,細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不翻譯成蛋白質的RNA,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等關鍵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以及疾病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
  • 精子生產裝配線神秘「大管家」上線!缺了ta,真不行!
    但是,對於DAZ家族蛋白缺失導致不育的機理完全不清楚。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宇君課題組提出,DAZL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一個「大管家」,負責保證精子發育關鍵階段所需調控蛋白的正常翻譯。DAZL基因在任何節點的缺失,都導致下遊靶標基因表達在蛋白水平的顯著下降,從而阻止精子發生的繼續進行,無一例外地導致雄性不育。
  • 研究揭示同域性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組差異的對比特徵
    研究揭示同域性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組差異的對比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34:08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Axel Meyer小組揭示出同域性物種形成過程中基因組差異的對比特徵。
  • 動物所建立靈長類特異新基因資料庫並系統預測新基因功能
    靈長類特異乃至人特異新基因起源是推動人類表型演化的重要推動力,但只有少量新基因功能已知。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和類器官技術的發展使得系統揭示新基因在人之所以為人這一演化過程中的貢獻成為可能。然而,由於基因年齡推斷方法的差別以及較低的新基因注釋質量(很難區分新蛋白編碼基因和假基因),文獻中已經發表的靈長類特異新基因(PSG)數據集相互之間差別極大。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Y染色體的倔強進化史
    遺傳決定性別的動物,一般都有專門的性染色體:哺乳動物中主要是XY系統,為雄異配型;鳥類和蛇類主要是ZW系統,是雌異配型;還有一種苔蘚中常見的UV系統,是單倍體生物特有的性別決定系統。人類是XY系統的雄異配型, Y染色體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從X染色體變異而來。最初的研究認為Y染色體大概在3億年前進化出來。
  • 性選擇驅動果蠅產生巨型精子
    原標題:性選擇驅動果蠅產生巨型精子   本報訊 果蠅的精子長度可超過5釐米。一項新研究描述了驅動雄性果蠅產生數量很少的巨大精子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哺乳動物中的真獸類處於極端胎性營養一端。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受體絡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s)是最大的一類酶聯受體,在細胞增殖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如Her家族等。RTKs在腫瘤細胞表面異常高表達,導致腫瘤細胞惡性增生,因此也是腫瘤治療的重要靶點。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基於半附生的小葉榕與地生的對葉榕的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的比較分析以及小葉榕不同組織的轉錄組基因表達比較、激素表達量比較等分析,共定位到811個在氣生根根尖組織內高表達的基因,其中大部分都是與轉運生物過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