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MSEA》:新工藝獲得兼強韌性的層狀結構鋼

2020-10-04 材料material

具有高強度和良好延展性的材料是人類社會的永恆需求,是節能、輕重量結構和車輛的關鍵。近日,來自西安交通大學柳永寧團隊,採用兩步溫軋退火法製備了一種具有雙峰晶粒尺寸分布的薄層結構低碳鋼板,並研究了其力學性能和強化增韌機理。相關論文以題為「A novel process to obtain lamella structured low-carbon steel with bimodal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for potentially improving mechanical property」發表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A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509320304202


人類對材料的優異性能的追求,自古以來,從未停息。然而,如何生產既有高強度又有良好延展性的金屬和合金是一個挑戰。這是因為一種材料可能或強或韌,但很少同時兼具兩者。晶粒細化是強化金屬和合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超晶粒金屬(UFG)和納米結構金屬的強度可以比傳統的粗晶粒金屬(CG)強很多倍。但是晶粒細化到1μm以下通常會導致加工硬化或均勻延伸的下降,導致UFG鋼的低拉伸延展性和塑性不穩定性,這嚴重限制了其潛在的應用。


在過去的十年中,為克服鋼的延性限制,人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例如:鋼中的納米級顆粒強化、梯度納米晶組織強化和馬氏體相強化。此外,設計具有雙峰晶粒分布的鋼和合金是避免強延性平衡的另一種有效方法,它可以在不降低材料強度的情況下提高材料的延性。近年來,也有報導指出,層片狀結構(LS)可以顯著減輕金屬或納米結構材料的延性退化。通過在雙相(鐵素體/馬氏體)和IF鋼中引入層狀組織,可以提高加工硬化能力,從而獲得高強度和良好的延展性。通過設計具有雙峰晶粒度分布的層狀結構純鈦,可顯著提高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使材料具有與超細晶粒金屬同等的強度和與粗晶粒金屬同等的韌性。


此外,晶粒細化到UFG水平可以降低鋼的韌脆轉變溫度,但也導致了上限衝擊能的降低。通過疊層鋼的設計,可以顯著降低壓差,並獲得良好的上限衝擊能。為進一步提高鋼的韌性,採用變溫法製備了具有伸長鐵素體晶粒組織的鋼。超細拉長的鐵素體晶粒組織,具有強的<110>//RD形變織構,促進了脫層斷裂,使韌度逆溫度依賴。通過強力變形UFGs,具有與層合材料相似的增韌效果。


此文中,研究者提出了兩步溫軋後退火法生產層狀結構雙峰晶粒尺寸分布(LSBG)鋼板。研究了其拉伸韌性和衝擊韌性,並對其增韌機理進行了探討。非均勻層狀結構的特徵是在粗晶層狀基質中嵌入了平均粒徑約為1 μm的超細晶層狀結構中。與相應的粗晶(CG)試樣相比,LSBG鋼的強度和韌性組合均有提高,但與UFG試樣相比,也避免了強度延性的權衡。與初始CG鋼相比,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分別提高了87.4%和35%,但延性損失較小,且韌脆轉變溫度顯著降低,從-70℃左右降至- 110℃。強度的提高主要歸功於超細晶粒的強化,而合理的延性可以歸因於雙峰晶粒尺寸和層狀組織,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幾何必要的位錯在其附近的積累來提高加工硬化率。而LSBG鋼的增韌主要歸功於晶粒細化和層狀組織。


圖1 LSBG鋼的製造過程示意圖。AC:空氣冷卻;RT:室溫。


圖2 LSBG鋼的組織和晶粒分布:(a)、(b)、(c) LSBG鋼的組織;(d)UFG分布;(e)粗粒度分布;(f)符合粒度分布。


圖3 LSBG鋼的EBSD圖像和反極圖形。


圖4 與UFG、CG、WR-700相比LSBG鋼的力學性能和應變硬化。


圖5 CG鋼、LSBG鋼和UFG鋼在不同測試溫度下夏比v形缺口衝擊試驗後斷口形貌的SEM顯微圖。


圖6 TEM圖像顯示LSBG鋼中的位錯堆積。


綜上所述,研究者提出了兩步溫軋後退火生產LSBG鋼的新方法。通過SEM、TEM和EBSD分析了LSBG鋼的顯微組織,並與UFG和CG鋼進行了拉伸性能和衝擊性能的對比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 LSBG鋼的非均質層狀結構的特徵是在粗晶層狀基體中嵌入了平均晶粒尺寸約為1.1 μm的超細晶粒層狀結構(平均晶粒尺寸約為5.6 μm)。

2. 與相應的CG鋼相比,LSBG鋼的強度和韌性組合均有所提高,但與UFG鋼相比,避免了強度延性的折衷。

3. 與同等CG試樣相比,LSBG鋼具有更高的上限衝擊能和更低的韌脆轉變溫度(DBTT)。(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MSEA》:新工藝獲得兼強韌性的層狀結構鋼!
    這是因為一種材料可能或強或韌,但很少同時兼具兩者。晶粒細化是強化金屬和合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超晶粒金屬(UFG)和納米結構金屬的強度可以比傳統的粗晶粒金屬(CG)強很多倍。但是晶粒細化到1μm以下通常會導致加工硬化或均勻延伸的下降,導致UFG鋼的低拉伸延展性和塑性不穩定性,這嚴重限制了其潛在的應用。
  • 河工大《MSEA》加點石墨烯,顯著提升金屬層狀複合材料強韌性!
    層狀金屬基材料通過藉助各組元層的複合效應、增強相的尺寸效應和界面效應,可實現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功能化。其中Cu/Ni層狀金屬複合材料已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系統、換熱系統、微型電池負極材料容器系統。這一直限制著置換互溶體系的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自1947年,柯肯達爾效應被發現以來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狀態,2011年,殷亞東教授用做製備納米空心材料之後才煥發新春,然而,在冶金領域,它極大的影響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界面結合性能,因此工程師致力於消除它。
  • 河工大:加點石墨烯,顯著提升金屬層狀複合材料強韌性
    層狀金屬基材料通過藉助各組元層的複合效應、增強相的尺寸效應和界面效應,可實現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功能化。其中Cu/Ni層狀金屬複合材料已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系統、換熱系統、微型電池負極材料容器系統。這一直限制著置換互溶體系的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
  • 河工大:加點石墨烯,顯著提升金屬層狀複合材料強韌性
    層狀金屬基材料通過藉助各組元層的複合效應、增強相的尺寸效應和界面效應,可實現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功能化。其中Cu/Ni層狀金屬複合材料已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系統、換熱系統、微型電池負極材料容器系統。這一直限制著置換互溶體系的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自1947年,柯肯達爾效應被發現以來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狀態,2011年,殷亞東教授用做製備納米空心材料之後才煥發新春,然而,在冶金領域,它極大的影響層狀金屬複合材料的界面結合性能,因此工程師致力於消除它。
  • 《MSEA》粉末冶金工藝,製備高強高塑性異質結構材料
    導讀:本研究以粉末冶金製備Fe-Cu複合材料,微觀結構為非均質片層狀,異質結構可獲得高強度和高延展性的優異性能。一般來說具備包括梯度結構,諧波結構,異構層狀結構,雙峰結構,雙相結構和層壓結構等特殊結構的材料均被認為是異質結構材料,其中異構層狀結構(HLS)被認為是近乎理想的結構,具有出色的機械性能,在工程應用中極具潛力,為了進一步研究HLS材料的異質變形引起的強化機理並優化其機械性能,從這三個方面(界面密度,強度差異以及幾何形狀)對HLS進行優化。
  • 《MSEA》粉末冶金工藝,製備高強高塑性異質結構材料
    導讀:本研究以粉末冶金製備Fe-Cu複合材料,微觀結構為非均質片層狀,異質結構可獲得高強度和高延展性的優異性能。材料異質結構(HS)主要是材料不同區域具有明顯強度差異,由於其在強度和延展性方面的出色結合,引起了材料界的廣泛關注。
  • 《Science》子刊實現層狀Fe-Al合金脆性-韌性轉變
    本文實現了FeAl / FeAl2層狀複合材料中室溫延性的響應。發現在臨界層厚度1μm以下,FeAl2層與FeAl層均勻地發生共變形。FeAl2層經歷了從多峰滑移到單峰滑移的基本變化,單峰滑移在FeAl / FeAl 2界面上對齊並完全傳輸。隨著能源和燃料效率變得至關重要,許多需要輕質材料的材料結構應用正在迅速發展。輕質材料可以承受大變形而不開裂。
  • 西安交大Science子刊:超細層狀合金實現室溫韌脆轉變
    西安交通大學韓衛忠團隊的最新研究中,製造了具有交替FeAl/FeAl2層且每層厚度範圍從2.5μm至259nm的輕質共析Fe-Al合金。該共析合金的原子比為Fe:Al=39:61,層狀結構中單層厚度通過冷卻速率(空冷與水淬)進行調控。最終製備出6種雙層厚度的FeAl/FeAl2層狀材料,雙層厚度t=2.5μm,2μm,1.5μm,1μm,500nm和259nm。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層狀金屬間化合物室溫韌性變形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微納中心韓衛忠教授課題組製備了在室溫下具備良好塑性變形能力的層狀FeAl/FeAl2合金,並深入研究了層厚與變形機理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層狀雙相Fe-Al合金中具有B2結構的FeAl相接近於體心立方金屬,在室溫下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而具有複雜三斜結構的FeAl2相在室溫下主要依靠隨機滑移帶承載塑形變形,因此極易形成裂紋,呈現出又硬又脆的變形特徵。
  • 「西遷精神」升華西安交大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單智偉說:「老一輩交大人從無到有的創造,激勵我們新一代交大人從有到強、從強到優,我們要弘揚傳統,艱苦創業,努力爭創世界一流。」在今年1月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安交大主持的7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守好業、再創業 西遷精神永續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利用自支撐BaTiO3單晶薄膜的「既柔又彈」的力學性質與彈性體PDMS相結合,成功構建了BaTiO3/PDMS褶皺結構。在PDMS彈性體中,通過預加不同應力狀態,可形成高度有序的條紋狀、之字形和馬賽克形等多種圖案。同時,藉助褶皺結構在BaTiO3單晶薄膜層中引入的周期性應力,發現了在平行褶皺結構中BaTiO3單晶薄膜層的波峰和波谷處的壓電響應有規律的增強現象。其中,BaTiO3單晶薄膜層的波峰處面內方向壓電響應強,在波谷處面外方向壓電響應強。
  • 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分別是西北和東北的985,哪個更強?
    西安交大位於西北地區,是西北地區高校的老大哥。哈工大位於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是東三省乃至全國都非常知名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是從上海搬遷而來,而留在上海的部分,則成為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今天對西安交大和哈工大進行簡單的對比,看下這兩所985大學,哪個更強?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西安交大有14個學科入選A類,其中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和電氣工程入選A+,兩學科位列全國第一。哈工大有17個學科入選A類,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入選A+。從學科評估A類學科入選數量看,哈工大 > 西安交大。
  • 獲得超強韌Q&P鋼
    通過控制殘餘奧氏體和TRIP效應可以獲得優良的強度和延展性組合。現已開發出強度達到1500MPa、延伸率15%的Q&P鋼,但是這種超高強鋼的斷裂韌性較差,限制了Q&P鋼的進一步應用。在PT400和PT450中殘餘奧氏體的體積分數和形態相似,PT500中大部分奧氏體已分解為層狀珠光體。對於PT400,殘餘奧氏體在變形過程中緩慢地轉變為馬氏體,這是最佳強延性組合。在PT450中殘餘奧氏體不太穩定,幾乎所有的奧氏體都在縮頸開始前發生了轉變,導致均勻伸長率較低。
  • 港大黃明欣等創強韌性組合世界紀錄的超級鋼
    港大黃明欣等人首次提出高屈服強度誘發晶界分層開裂增韌的新機理,獲得了同時具備極高屈服強度,極佳韌性,良好延展性的低成本超級鋼,為發展高強高韌金屬材料提供了新的材料設計思路。這是黃明欣團隊2017年在《Science》發表創屈服強度-均勻延伸率世界紀錄的超級鋼之後,在鋼鐵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大碩士生論文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理學院碩士生劉真一篇研究論文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Xiong教授合作完成,西安交通大學是該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
  • 港大成功提高「超級鋼」韌性 高屈服強度 + 更低成本
    香港大學的「超級鋼」研發項目近日再有進展,確認「超級鋼」的韌性成功突破極限,比起航天鋼材還要高。現在,正在計劃把「超級鋼」投入生產,製造更輕更慳油的汽車和高強橋梁纜索等等。內容指出經過團隊合作,成功突破超高強鋼的屈服強度—韌性組合極限,研發出同時具備極高屈服強度、極佳韌性、良好延展性兼更低成本的「超級鋼」。「超級鋼」在高端鋼材要求的高強度、延展性和韌性三個重要指標,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目前沒有任何鋼材物料能及。團隊正在申請多國專利,並期望與業界合作,把研發成果工業化和商品化。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二維自旋玻璃中發現大的磁滯效應
    另一方面,具有特定拓撲結構和自旋阻錯特性的二維材料一般會表現出奇異的磁學性質,如基於六邊形衍生的Kagomé格子或蜂窩格子。其中,蜂窩狀晶格的基態是具有小的量子漲落的半經典Néel有序態,理論上很新奇。然而,真實化合物很難具有理想的蜂窩狀格子,常顯示出不同程度畸變,其中一個常見的畸變是六邊形的兩個邊明顯縮短,變成二聚蜂窩格子,或稱之為具有混合自旋的方形晶格。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西安交大」第六!重大成果100強公布
    在這個排名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分別位列「冠、亞、季」軍,清華大學以96.5分的成績遙遙領先,北大70.8分、上海交大66.6分;浙大名列第4,得分是59分,這4所學校分數超過50分。以下是2020軟科中國大學重大成果排名100強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簡稱「西安交大」,位於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古都西安,是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學校擁有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權,是中國三所開設少年班的高校之一。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西安交大」排名第六!重大成果100強公布
    西安交通大學,簡稱「西安交大」,位於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古都西安,是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在我國多項科研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290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237項獲得國家三大獎,產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