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嫩多汁的口感和一抹如火焰般的紅色
個大、肉厚、爽脆、鮮甜的北極貝,每次吃完都讓人大呼過癮。從起初的日料到如今廈門海鮮館的普遍菜式,北極貝受歡迎的程度越來越廣泛。
那麼問題來了!
您知道北極貝根本不是來自北極嗎?
您知道北極貝的真正名字嗎?
您知道北極貝刺身根本不算刺身嗎?
您知道日本人原本是不吃北極貝的嗎?
讓阿臻店長為您一一揭曉,好吃的北極貝到底是個啥?
北極貝的名字
北極貝,學名斯廷普森蛤蜊(Stimpson surf clam),拉丁文名為Mactromeris polynyma/Spisula polynym,它最主要的產地為加拿大和美國,在英語國家叫被廣泛叫做Arctic surf clam。
北極貝的主產國是加拿大,加拿大於1986年就開始了北極貝的捕撈。因為當時的日本人消費能力強,再加上加拿大業者在日本當地發現了北極貝形神俱似的親戚,所以開始對日本市場大肆出口北極貝。
日本的北極貝,其實是北寄貝(P.sachalinense)ホッキガイ,學名是庫頁島馬珂蛤、姥貝,分布於日本北部、俄羅斯鄂霍次克海、中國庫頁島和朝鮮半島。當時在日本只有北海道地區有食用北極貝的習慣,但其他地區的日本人根本就不感冒。
所以加拿大人很快遭遇了滑鐵盧,為了迎合日本市場,加拿大北極貝出口協會將北極貝原本的英文名「Arctic Surf Clam」改為「Hokkigai」一詞,日文讀音「ホッキガイ」源自北海道方言阿伊努語「ポキセイ」一詞,而對應漢字的「北寄」二字在日文中有「靠近北方」之意。
從此,世界上的「Arctic Surf Clam」都改名稱為了北寄貝,並在加大拿人的大力宣傳下,登上了日本的餐桌,隨著日料流向世界各地。
北極貝,紅白相間的色澤,冰清玉潔的氣質,仿佛它就來自於那純淨清澈,漂浮著一座座薄荷糖色冰山的北極海域。所以中國一些精明商家根據其日文諧音,將庫頁島馬珂蛤取名為「北極貝」。
北極貝and北寄貝
我們在國內吃到的大多是加拿大北極貝或朝鮮北極貝,而一些日料店則會採用日本進口的北寄貝。
北寄貝(Spisula sachalinensis),殼長10釐米左右,頂端為白色,底端為褐色。貝足生時為灰色,熟時為淺紅色。
北極貝(Mactromeris polynyma),殼長15釐米左右,頂端為白色,底端為黃褐色。貝足生時略帶紫紅色,熟時為亮紅色。
兩者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除了足色生時和熟時的不一樣,很少有人能區分出來。當然日本產的北寄貝產量較少,所以比加拿大產的北極貝貴一些。北寄貝一般在國內高級一點的壽司店出現,以灰色的生食狀態示人。
北極貝通常棲息在泥沙質底的近海海底,殼體整個埋入十幾釐米厚的泥沙中,只伸出虹吸管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所以捕撈北極貝並非易事,捕撈船需要先將拖網放入海底,再用高壓水管衝刷海床使之入網,最後打撈上來進行分撿。而且北極貝的生長十分緩慢,一顆可以上市的北極貝需要4~6年。
北極貝刺身不是刺身
我們印象中的北極貝都是那塊紅白相間的三角形蚌肉,其實,生北極貝足的顏色通常為淺粉色或者紫褐色,灼熟之後才會顯現出誘人的鮮紅。
把北極貝去殼和剔除內臟團後灼熟了冷凍出售,既有誘人色澤又便於運輸和儲存。所以不愛吃刺身卻對北極貝異常痴迷,不僅因為它壓根就是熟,而且它根本不算刺身。
秋冬季節,是吃北極貝的最佳時令。
好吃的北極貝應該是鮮活的北極貝直接取肉,新鮮貝肉口感細膩更富有層次感,甘甜而爽滑;除了捏壽司和刺身,北極貝的其他料理方式十分的多,煎炒拌烤幾乎是個百搭的食材。
北極貝脂肪低,味道美,營養價值高,富含鐵質,並含有可抑制膽固醇的OMEGA3和STERESTEROL,非常適合減肥時食用。搭配無油無鹽的臻府海鮮蒸法,鮮甜美味,爽脆又濃鬱海洋氣息,是時下最健康的吃法。
看到最後,是不是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那就來臻府享受一番,活北極貝的甜美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