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是偶然的還是定向的?

2020-12-06 騰訊網

對某些生物學家來說,趨同性的出現不過是統計學上的新鮮事,就像遇到別人名字和出生日期與你相同。的確古怪,但那又如何?如果有足夠多的物種和時間,你也一定會遇見兩個形態碰巧相似的物種。但是相似特性實際上是生物學法則。大多數相似點是不可見的,只出現在近緣物種間。近緣物種自然共享某些特性,而非近緣物種的相似特性較少,因此非近緣物種的同源性更有價值,更值得注意。不管怎樣,生命用過的大多數方法不止一種有機體使用,也不止一個門類使用。

沒有被自然界重複使用的特性才是罕見的。理察·道金斯對博物學家喬治·麥加文將只發生過一次的進化命名為生物「創新」提出質疑,麥加文能夠收集的只有很少的例子,如投彈手甲蟲,它在需要時可以混合兩種化學物質,向敵人射出毒液;還有潛水鐘蜘蛛,通過水泡呼吸。同時發生的獨立創新似乎是自然界的法則。我將在下一章中論述,同時發生的獨立創新似乎也是技術元素的法則。在自然進化和科技進化這兩個領域,趨同性導致必然性。必然性引起的爭議甚至比可複製性還要大,因此需要更多的證據。

回到重複進化的眼睛這個話題。視網膜上有一層專用蛋白質,用於執行感光的工作。這層蛋白質被稱為視網膜紫質,將射入光的光能轉化為活躍的電信號,沿著光學神經傳送。構成視網膜紫質的古老分子不僅出現在照相機似的眼睛視網膜上,在低等蠕蟲的大多數無透鏡原始眼點上也能找到。這種分子在動物王國隨處可見,因為性能很好,所以無論在哪裡發現,其結構都相同。它可能數十億年保持不變。其他若干種與之競爭的光敏分子團(例如隱花色素),在效率或者耐久性方面有所欠缺,這表明經過20億年的視覺進化後,視網膜紫質確實是自然界可以找到的最佳感光分子。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視網膜紫質是又一個趨同進化的例子,因為在遙遠的過去它曾經分別在兩個獨立物種王國中進化,一次是太古代細菌,一次是真菌。

這一事實讓我們震驚。可能存在的蛋白質鏈數量是個天文數字。組成所有蛋白質「單詞」的字母表包含20種基本符號(胺基酸),這些單詞平均下來估計有100個符號——或者說100個「基」——那麼長。(實際上,很多蛋白質鏈要長得多,不過對於本次估算,100足矣。)進化能夠產生(或發現)的可能蛋白質鏈總數是10020,或者1040。這意味著可能存在的蛋白質鏈數量比宇宙中的恆星還要多。讓我們來作簡化處理。因為100萬個胺基酸「單詞」中只有1個合成為功能型蛋白質,我們可以大規模減少數量,並假定潛在的功能型蛋白質數量等於宇宙的恆星數量。找到特定的蛋白質就等同於在廣袤太空隨機尋找特定恆星。

按照這樣的類比,進化經過連續跳躍後發現了新蛋白質(新恆星)。它從一個蛋白質鏈跳至「鄰近的」相關鏈,接著到達下一個新型鏈,如此反覆,直至抵達某種極不相同的獨一無二的蛋白質鏈,此時已距離起點很遠,就像人們在星際間跳躍,遠行至另一個恆星。可是在一個像我們的宇宙那麼大的空間裡,經過上百次隨機跳躍,在某個遙遠星球上著陸後,絕無可能重複同樣的隨機過程而再次完成相同的過程。從統計學意義上說是不可能的。然而進化對視網膜紫質卻做到了。在生命宇宙的所有蛋白質星球中,進化兩次發現這種數十億年從未改良的蛋白質。

這種「兩次擊中」的不可能事件在生命領域不斷發生。進化學家喬治·麥吉在論文《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中寫道:「魚龍或海豚形態的進化並不是無關緊要的。應該這樣描述才正確:它完全稱得上奇蹟,一群陸生四足動物,具有完整的四肢和尾巴,可以使肢體和尾巴退化成像魚那樣的鰭[qí]。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至少可能性非常小,不是嗎?而這在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兩種譜系不是很近的動物——身上重複發生了兩次。要尋找它們的共同祖先,就必須回到石炭紀這樣古老的年代。這說明,它們的基因傳承非常不同。雖然如此,魚龍和海豚都有獨立再進化的鰭。」

是什麼引導這種不太可能的現象發生了?如果說這同一種蛋白質,一種「偶然」出現的形態,進化了兩次,那麼這一過程的每個步驟顯然不可能是隨機的。這些相似旅程的主要引導因素是它們的共同環境。太古代細菌的視網膜紫質和真菌的視網膜紫質,以及魚龍和海豚,都漂浮在同樣的海洋環境中,都擁有自適應產生的優勢。就視網膜紫質的例子而言,因為包圍原始分子的漿液基本相同,自然選擇壓力往往有助於每次朝同樣的方向跳躍。實際上,環境生態位的匹配常被用於解釋趨同進化出現的原因。不同大陸的乾燥沙漠都出產大耳朵、長尾巴、蹦蹦跳跳的嚙齒類動物,這是因為氣候和地形塑造了一系列相似的壓力和優勢。

這個例子沒問題,可是為什麼不是世界上所有相似的沙漠都生活著袋鼠和跳鼠?為什麼不是所有沙漠齧齒動物都是袋鼠的其他版本?正統的答案是,進化是偶然性很大的過程,隨機事件和運氣會改變進程,因此即使在類似的環境中,也很少產生同樣的形態結果。偶然性和運氣的影響力在進化過程中如此巨大,以至於趨同事件這樣的奇蹟出現了。可能存在的形態由生命分子、發揮核心作用的隨機變異和成形過程中的染色體片段缺失諸因素合力構成,根據這些可能形態的數量,從獨立源頭發展而來的有效趨同現象應該像奇蹟一樣罕見。

但是,上百甚至上千獨立的有效趨同進化表明還有其他因素在發揮影響。某種力量推動進化的自組織過程向重現事件運動。一種與自然選擇的抽籤方式不同的動力駕馭進化過程,導致它可以不止一次地到達不太可能的遠方目的地。這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基礎性動力,其核心就像進化本身一樣簡單。同樣是它,將趨同性注入科技和文化。

相關焦點

  • 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怎樣在進化變數中脫穎而出?
    時空通訊認為,人類進化過程既蘊含著必然性,存滿了偶然性,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變化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看似偶然的事物其中蘊含著必然,而看似必然的事物也存在著偶然。這個問題如何來理解呢?我們就從人類的進化過程,一起來探討一下。
  • 漲知識|化學諾獎:駕馭進化的力量,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
    定向進化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它涉及到起始狀態蛋白質的鑑定,其基因的多樣化,表達和篩選,再多樣化,再篩選等,直到酶的活性、結合的親和力或特異性達到令人滿意的性能水平。目前,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已經成為學術研究以及化學和製藥工業中廣泛使用的方法。這其中,酶的定向進化可以使酶適應新的反應條件,優化它們的催化活性,並使它們催化新的化學反應。
  • 生命的混沌與定向:我們人類該走向何處?
    進化論指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這個方向是指向哪裡的呢?進化論說,是適應環境的方向。個體適應環境與否取決於生物的性狀特徵。而性狀特徵是由基因控制的。變異是進化的基礎。進化就是在這輕微的動蕩之中尋找微茫的希望。變異是不定向的。因此變異而來的新性狀,是適應環境的,還是不適應環境的,生命自身不能決定。因此,進化對於生命自身而言是被動的,也是宿命的。在萬分之一的變異中,有利變異出現的機率大約是百萬分之一。
  • |通用性反轉錄酶定向進化平臺
    XNA反轉錄酶聚合活性的定向進化實驗設計和篩選;2. XNA反轉錄酶保真性定向進化實驗設計和篩選。反轉錄酶能將RNA轉換成互補DNA,該功能是維持多種生物體正常機能的關鍵步驟。在體外,反轉錄酶被廣泛應用於核酸診斷、RNA測序和核糖體展示等體外領域[1-3]。
  • 定向進化憑什麼拿下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 其中,弗朗西斯·阿諾德獲獎的理由是他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這些通過催化化學反應方式定向進化產生的蛋白質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生物燃料、藥品等等。定向進化是實驗最重要的一環,如今阿諾德定製的酶已在藥品製造、可再生能源、環保行業大展身手,給創造一個綠色世界的人類夢想增添了強勁的活力。
  • 地球生命的進化之路是否只有一條?人類的存在是偶然還是必然?
    於是,一些原核生物開始進化成真核生物。隨後地球又經過了幾億年的發展,經歷了恐龍滅絕等事件,逐步進化出了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生命經過了幾十億年的進化,跨過了無數堪稱不可逾越的鴻溝,最終目的真的是進化出人類嗎?筆者認為,地球生命進化之路並不一定是人類,而人類也不會是進化的必然,但智慧生命的出現一定是生命進化的必然!
  • 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因為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的進化是在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進行的,同時伴隨著生物的不定向變異,但是自然中適者生存的規律使得自然選擇了適應能力強的活了下來,所以說是定向地選擇。生物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這些後代中能夠生存下來的卻是少數個體,這種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為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生存鬥爭,  生存鬥爭包括生物同種個體和不同種個體之間的鬥爭,以及生物與自然條件,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下來並繁殖後代,同時將有利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變異是不定向的
  • 2021考研預報名選擇非定向還是定向?
    中公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2021考研預報名選擇非定向還是定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點擊進入 >>>研招網:2021考研報名入口已開通非定向就是大多數同學選擇的方式,入學時沒有與培養單位籤定協議
  • 基因定向遺傳和基因突變
    這和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基因的定向變異有關。這裡涉及到大腦的思考,各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促使生物不得不改變自身某些器官,從而適應環境。就比如說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鯨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到海裡生活了,為了適應海上的生活,鯨魚的四肢進化成鰭。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在自然界中,具有混雜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能夠趨異進化為活性更高或功能更專一的不同蛋白質。將趨異進化概念應用到蛋白質的定向進化工程改造中,能夠將天然蛋白改造成為底物專一性各不相同的多種蛋白。定向趨異進化即是在定向進化和趨異進化理論上建立的一種重新設計酶的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工程學方法。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拉馬克的思想在今天有時會被輕視,因為他沒有把進化過程的細節搞清楚,但他提供了進化現象的第一個全面的描述,即使不是進化的原因,也是功不可沒的。拉馬克當然不是唯一一個對進化論進行猜測的人。即使在查爾斯自己的家族中,他的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也是另一位早期的進化論的熱心支持者。
  • 利用定向進化技術,科學家首次成功開發出抗白化的「耐熱」珊瑚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通過一種被稱為「定向進化」的技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新的成功。在了解這一技術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珊瑚白化。為什麼珊瑚會白化?當珊瑚承受異常的海洋溫度時,生活在它們組織中的藻類會受到壓力並釋放出來,導致錯綜複雜的藻類與珊瑚的夥伴關係變得支離破碎。
  • 人類的出現是一個偶然還是一個必然?
    那麼人類的誕生是偶然還是必然?有很多人認為,人類的誕生是生命進化演化必然的結果,也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事實真的如此嗎? 地球的誕生 大爆炸理論中:138億年前,宇宙發生了一場大爆炸,瞬間物質都被四散出去,原本這些物質都以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
  • Cell:華人科學家加快和簡化2018年獲得諾爾貝化學獎的定向進化技術
    2018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個稱為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的過程中,科學家們對生物分子進行重新改造以便尋找發揮著有益新功能的新型生物分子。這個領域正在徹底改變藥物開發、化學工程和其他應用,但是要實現這一點涉及艱苦的和耗時的實驗室工作。
  • 人類的出現是一個偶然還是一個必然?
    自由空間中的星系galaxy in a free space 那麼人類的誕生是偶然還是必然?有很多人認為,人類的誕生是生命進化演化必然的結果,也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事實真的如此嗎?地球的誕生 大爆炸理論中:138億年前,宇宙發生了一場大爆炸,瞬間物質都被四散出去,原本這些物質都以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
  • 人類的出現,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科學家: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人類的出現,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科學家: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目前對於宇宙起源,最有影響力的看法,宇宙起源是來自於一次大爆炸,不過在大爆炸之前,究竟是什麼呢?大家都不知道,那麼為什麼宇宙會有大爆炸呢?我們也不知道,不過科學家們卻已經了解到了,大爆炸之後所發生的事情。
  • 美英科學家獲化學諾獎:因酶定向進化與肽類和抗體噬菌體展示
    Winter),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我們正處在定向進化革命的早期,這場革命正在並將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前述技術意味著駕馭演化的力量,並以此造福人類。
  • 構建「酶」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酶賽生物」為客戶定製酶催化...
    現階段生物酶製劑在各領域發展階段 (圖片來源:藥渡)結合此前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汙染防治法》,以及平安產險、中國石化分別頒布的《環境保護白皮書》,也都能看到我國的工業生產需要向綠色、安全進化。
  • MBA考研:選擇定向培養,還是非定向培養?區別有哪些?
    很多同學們在查看院校招生簡章的時候,可能對「定向培養」與「非定向培養」抱有疑惑,今天就來講一講關於MBA定向培養和非定向培養的相關內容~  定向研究生  入學前就確定了工作單位,要籤定定向協議才能入學,畢業後回原單位。
  • 聚焦諾獎|2018諾貝爾化學獎——酶的定向演化與噬菌體呈現技術
    酶的定向演化1984年,Manfred Eigen發表了一篇理論論文,概述了酶的定向進化的可能工作流程。在Eigen的理論工作十年之後,出現了第一項實驗工作,報導了在實驗室環境中成功地實現酶的定向進化以提高酶的功能和多功能性的實例。Frances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