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感覺閾限
人對有些刺激能夠感受到,對另一些刺激則感受不到,這與適宜刺激和強度有關。過弱的刺激,如落在皮膚上的塵埃,我們通常是感覺不到的。消費者對商品、廣告、價格等刺激的感知能力通常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衡量。感覺閾限可以分為絕對閾限和差別閾限。
1.絕對閾限
絕對閾限(absolute_threshold)是指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感覺的絕對閾限不僅因感覺類型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也會因人而異。例如,有的人對不同品牌的葡萄酒在口感、甜度等方面一嘗即知,而另一些人則很難感受出其中的差別。在進行營銷刺激設計時,感覺的絕對閾限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公路廣告牌上印刷的字體太小,以致路過的乘車者無法看清,那麼再好的廣告也白費了。當然,由於感覺適應的作用,絕對閾限並不是絕對的。
2.差別閾限
引起某種感覺的刺激如果在強度上發生了變化,能否被個體覺察呢?差別閾限(diferential_threshold)是指能夠使個體感覺到的最小刺激變動量,又稱為最小可覺察差別(just_noticeable_diference,JND)。同絕對閾限一樣,消費者對兩個刺激之間差別的感受能力是相對的,如在喧鬧的大街上難以聽清楚的低聲談話,如果到安靜的圖書館中,則變成令人尷尬的高聲談話了。
19世紀,德國生理學家韋伯(Weber)發現,個體可覺察到的刺激強度變化量△I與原始刺激強度I之比是一個常數(K),即△I/I=K。這就是著名的韋伯定律。韋伯定律中的K在每一種感覺狀態下是一個常數,但它隨不同感覺狀態而變化。韋伯定律表明,人們感覺的差別閾限△I與原始刺激強度I成正向變化。
韋伯定律在市場營銷中有多方面的運用。例如,在降價過程中,如果價格變動的絕對量相對於初始價格太小,消費者可能就沒有覺察,從而對銷售產生的影響就很小。例如,單價10萬元的轎車,價格下調500元,往往不為消費者所注意,而一升汽油的價格上調0.50元,消費者就會感受到價格漲了很多。有些產品在原有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在消費者沒有覺察的範圍內,減少商品的容量、大小等,從而減輕提價的壓力,實際上也是運用了韋伯定律。所以,了解消費者對不同商品在質量、數量、價格、外觀形式等方面的差別閾限,對合理調節消費刺激量、促進商品銷售具有重要作用。
資料連結:差別閾限的運用
品質上的改善要讓消費者覺察,同時又不造成浪費。
原材料的替換、降低產品的重量或數量,為了不使消費者發現,使變化最好保持在差別閾限內。例如一家食品公司,23年內牛奶巧克力條的價格只調整了3次,但重量變了14次,未引起消費者的覺察。
價格變動:至少削價15%才會引起消費者購買。
產品的包裝:包裝的現代化的每一進程不使消費者感到商標的變化,與對該商標產品的任何一點好印象結合起來。
商標策略:名牌商標廠家力求與對手的區別;而對手企圖混淆視聽、魚目混珠,如劍南春與劍商春。
案例連結:辛先生的甜甜圈與最小可覺差
辛先生在印度南德裡一家培訓學院附近開了一個小吃店,名叫學院咖啡屋。辛先生的主要客源是附近學院裡的學員們,他們會在中午時光顧辛先生的小店,而甜甜圈則是最受學員們歡迎的產品。
由於在消費者中已經建立起了物美價廉的聲望,學院咖啡屋就需要珍惜和維護這一消費者印象。然而每當麵粉、食用油、牛奶、水、電、煤氣等成本上漲時,這種聲望就會面臨考驗;每當成本上漲時,與辛先生競爭的當地速食店就會自動提高價格,並通知消費者以及告訴消費者漲價的原因是由於原材料的成本增加了。
然而,辛先生卻明智地測算出消費者感知,很少漲價,從而使他的生意更加興旺。消費者有一種感知,即認為學院咖啡屋是普通人的聚集地,他們高度欣賞辛先生很少漲價的做法。
事實上,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辛先生知道即使價格發生很小的變化,消費者也會注意到的。價格的最小可覺差是非常小的。對此,將價格維持在一個水平上的做法也會很容易被注意到並會受到認可的。此外,每份食物的分量卻有足夠大的最小可覺差。
根據這種情況,辛先生制定了應對成本上升的策略。首先,他儘可能地減少漲價的次數;其次,減少成本。他的策略是:
永遠不做第一個漲價的人。
每次在同一張菜單中漲價的條目絕不超過2~3個。
首先,通過減少食物的分量來減少成本。這種減少一定是控制在最小可覺差之內的。在辛先生的消費者中流傳的說法是辛先生從來不減少甜甜圈的大小,事實上,他只是增大了甜甜圈中的洞而已。
其次,只有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才漲價。漲價的同時恢復產品原有的分量和質量。漲價的那一天要讓消費者同時也感覺到產品的價值也有很大的提高。
最後,由於學院的培訓周期基本上是一年,在每年夏天來臨時,學院咖啡屋的生意也會隨著暑假結束而暫時中斷,開學時,學院又會迎來新的一批學員,而重開咖啡屋時,儘可能地提高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