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樹蛙能水陸兩地產卵

2020-12-03 科學網

黃色樹蛙在水中產卵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當我們的遠古祖先謀求出水的生計時,它們得進化出在陸地上產卵的習慣。如今一種樹蛙能見證水生過渡到陸生的這一神秘的關鍵時刻。這種小型的黃色巴拿馬兩棲動物是首個見證能水陸兩地產卵的脊椎動物。

 

科學家目睹了沙漏樹蛙(學名Dendropsophus ebraccatus)將卵產在懸掛在池塘上的植物上。在蝌蚪孵化之後,它們只需簡單地落入水中就能行了。如今,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賈斯廷•託程和克倫•沃肯廳發現這些青蛙能將大量的卵產在池塘裡或池塘上。

 

為了查明這些青蛙是如何選擇將卵產在池塘裡還是池塘上,研究人員調查了巴拿馬的3處池塘。他們發現有樹蔭遮擋的2處池塘裡的青蛙將卵產在池塘上,而第三處池塘位於一處舊採石場中,沒有樹蔭遮擋,這裡大約四分之三的卵都產在水裡,另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卵產在池塘上,不過池塘上的卵因天氣熱和沒有樹蔭而導致死亡率高。

 

為了弄清基因差異是否導致青蛙偏愛水中或陸地產卵,科學家在開闊地帶和森林中修建了微型池塘,結果發現是環境而不是基因在起關鍵作用。也就是說,有樹蔭遮擋的池塘裡的青蛙往往將卵產在池塘上,而沒有樹蔭遮擋的池塘裡的青蛙往往將卵產在水中。

 

雖然人類不是由青蛙進化來的,也不會進化回到其它的動物,但我們的遠古祖先可能進化出陸地繁殖方法以逃避水生捕食者或應付環境的變化,就像這些青蛙一樣,以此來提高生存機會。

 

科學家發現這些青蛙卵並不是最適合水生或陸生的,因為產在水中的卵面臨獲得足夠氧氣的挑戰,而產在陸地上的卵面臨被乾死等危險。託程表示儘管它們不最適合水生或陸生,但它們都做到了。這是人們之前沒有看到過的情景。此發現讓科學家首次有機會能測試有關進化到陸地繁殖的不同理論的正確性。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不是惟一一種能水陸兩地產卵的動物,他們計劃調查相近的青蛙種類,看是否也能水陸兩地產卵。而且,這可能不局限於兩棲動物,因為科學家已知一些魚將卵產在陸地上,託程表示其中一些魚類可能也能水陸兩地產卵。

 

託程和沃肯廳將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9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來源:網易探索 尼特)

 

(《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doi:10.1073/pnas.0711579105,Justin Charles Touchon,Karen Michelle Warkentin)

 

相關焦點

  • 一次難得的經歷:夜裡觀察樹蛙交配產卵全過程
    無聲囊樹蛙交配產卵過程,卵泡完成。周照驪 攝  海南新聞網5月14日消息:昨晚臨時決定跟隨兩棲爬行組專家夜巡,就意外地觀察到無聲囊樹蛙交配產卵全過程。  樹蛙是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兩棲博士劉惠寧的主要研究物種。他表示,世界上沒有看到過有無聲囊樹蛙交配產卵過程的記載,而他作為兩棲專家,也只是11年前有一次在香港的山區看到過一種樹蛙的交配產卵過程,這次的觀察,非常難得。   晚上9時5分從駐點出發,向西側的山口繞行前往觀察點。這個點是白天兩爬組偶爾路過時發現的,因地上有個不到2平方米的小水窪,其中有小蝌蚪遊動。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9月19日,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臺北舉行。會上介紹,經過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思民、王盈涵、蕭鬱薇等人近5年跟蹤研究,臺灣一種樹蛙從過去學界熟知的「日本樹蛙」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種,命名為「太田樹蛙」。這一新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英文名為PLOS ONE)。圖為「太田樹蛙」。
  • 樹蛙
    樹蛙大多生活在樹上       樹蛙在水面上方的樹葉上、或在近水的草叢、泥洞裡產卵。       圖二、三、四、五是同一隻樹蛙,查閱了一些資料,應該是白頷樹蛙,但是不確定,請高手出來指點一下。
  • 普洱樹蛙:顏值高,能上樹,連產卵都任性地掛在樹上
    沒錯,那就是普洱樹蛙。普洱樹蛙屬脊椎動物,因其模式標本採集於普洱而得名。屬兩棲綱,無尾目,樹蛙科,張氏樹蛙屬。它們生活在海拔1990-2000米的氣候炎熱,溼潤之處,它們最喜歡的在長有大量燈芯草及莎草科植物的林間沼澤草甸中生活,在我國,僅在雲南地區發現存在。
  • 從蛙鳴聲不同入手 臺灣研究者發現樹蛙新品種太田樹蛙
    臺灣一研究團隊19日發布成果稱,以鑑別鳴叫聲為關鍵突破口,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日本樹蛙極其相似的新蛙種——太田樹蛙。­  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方面的研究,發現了新種樹蛙,其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Hi,斑腿泛樹蛙
    斑腿泛樹蛙,兩棲動物下的無尾目。
  • 叫聲洩露「天機」——臺灣研究者發現樹蛙新品種
    臺灣一研究團隊19日發布成果稱,以鑑別鳴叫聲為關鍵突破口,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日本樹蛙極其相似的新蛙種——太田樹蛙。  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方面的研究,發現了新種樹蛙,其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消失樹蛙140年後驚現,以母卵為食,仍瀕臨滅絕
    【每日科技網】  最近,一種曾被認為已經滅絕的樹蛙重新被發現。它們在高處的樹洞裡繁衍,幼蛙以母親未受孕的蛙卵為食。  據《國家地理》報告,曾以Jerdon命名的這種樹蛙上次被發現還是1870年。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普洱樹蛙:猜一猜「青蛙」能把卵產在...
    普洱樹蛙Zhangixalus puerensis脊椎動物,兩棲綱,無尾目,樹蛙科,張氏樹蛙屬。棲息於氣候炎熱溼度較高,海拔1990—2000米,長有大量燈芯草及莎草科植物的林間沼澤草甸中。和所有樹蛙一樣,普洱樹蛙的指、趾端都長有吸盤,指端的吸盤明顯大於趾端的吸盤,這樣的演化是為了方便其攀爬植物。雄蛙具有單咽下外聲囊,照片中的雄蛙正在鳴叫,下巴鼓鼓的半圓狀「球體」就是聲囊。當然,普洱樹蛙也有和其他樹蛙不太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身上長有比其他樹蛙更多的「疙瘩」,學術上把這些「疙瘩」稱為疣粒。
  • 印東北部發現罕見樹蛙品種 被認為已絕種百餘年
    nbsp&nbsp&nbsp&nbsp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B到106580009,3元/月&nbsp&nbsp&nbsp&nbsp據香港《文匯報》1月22日報導,地球物種正因人類活動而急劇減少,印度德裡大學生物學教授比朱最近卻在印度東北部地區,發現了一個據信已絕種
  • 澳大利亞公布十年來新發現物種:雄性庫蘭達樹蛙等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澳大利亞分會9月公布了一份報告,公布了1999年以來發現的新物種,其中包括能快速交談的雄性庫蘭達樹蛙
  • 澳大利亞發現巨型樹蛙:缺少天敵竟長成這樣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最近,澳大利亞一家人在外出遊玩時,孩子們意外發現了一隻綠油油光滑的「大石頭」。當孩子的母親Tahnie Saltner走近後被嚇了一跳,發現這原來是一隻巨型樹蛙,體型比成年男子的手掌還大。隨後,Tahnie將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絡上,引發網友熱議。
  • 北美現一神秘樹蛙,冬天被冰凍上,心臟停止跳動,春天能解凍復活
    近期的《實驗生物學期刊》介紹過,動物學家從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收集了樹蛙,並將它們冷凍到零下16攝氏度,這一溫度能殺死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相同青蛙物種,但阿拉斯加樹蛙仍能復活。 隨著春天的到來,阿拉斯加樹蛙又能奇蹟般地復活了!其復活的過程是這樣的: 只有春天適當的時候一到,阿拉斯加樹蛙的心臟就首先恢復了跳動,接著就慢慢恢復了脈搏與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個小時。 慢慢地,阿拉斯加樹蛙很快恢復肺部呼吸,這時的樹蛙有了一絲生機,當然這時還動彈不得。
  • 紅眼樹蛙受精卵能提前孵化成蝌蚪 幾秒內逃脫捕食者「虎口」
    然而近日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紅眼樹蛙受精卵受到飢餓捕食者的攻擊時,它們可以提前孵化成蝌蚪以減少這些危險,並在幾秒內迅速逃脫蛇或黃蜂的「虎口」。 波士頓大學生物學家兼這項研究的作者 Karen Warkentin表示,一般情況下,青蛙受精卵通過使用一種特殊的「孵化腺細胞」來拱破卵膜
  • 【中國科學報】「小」樹蛙驗證「大歷史」
    Hillis院士的指導下,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家堂等通過對樹蛙類物種的生物地理學研究,揭示了漸新世時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存在著快速的物種交流。近日,該研究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被認為是生物學和地質學交叉合作研究的精彩範例。據介紹,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擊事件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但至今對該事件的碰撞時間等模式仍備受爭論。
  • 世界上第一種螢光青蛙——圓點紋樹蛙
    阿根廷一個科學家團隊,近日無意間發現世上首種會發出螢光的兩棲類動物──圓點紋樹蛙。該種在南美屬常見品種的樹蛙,在正常情況下,身體綠綠黃黃,並布滿紅色斑點。然而,當燈光變暗和被紫外線照射時,該樹蛙便會發出螢光綠色。
  • 紅眼樹蛙飼養成功的秘密
    該前輩在初期也是只獨養了一隻紅眼樹蛙,發現個體的活動性還不及後來群養時的一半。單養不光會對活躍性有影響,甚至對成長發育和繁殖都多少會有一點消極影響。其次,我們需要一大一小兩個飼養箱,並且溫度溼度通風度和布置都儘量相仿(建議:大的60X45X60 小的30X30X45)小的飼養箱為何用呢?
  • 脊椎動物·緬甸樹蛙:蛙界的詹姆斯·邦德
    又名貢山樹蛙、貢山泛樹蛙。棲息於海拔1400-2000m左右的山溝中,國內分布於雲南、西藏等地。照片攝於高黎貢山。 緬甸樹蛙為完全變態發育動物,生命周期中會經歷卵、蝌蚪、成體蛙三個形態。其卵粒大小為2.5mm,呈乳黃色。在蝌蚪期時,身體比其他種類的蝌蚪略寬,體色也更深一點。 長到成蛙時,緬甸樹蛙的「顏值」大幅提升。
  • 永康首次發現這種「不怕冷的青蛙」
    有熱心鄉賢請教了專家,一開始,有人判斷是樹蛙,但是樹蛙一般是綠色的。一時間,這隻小蛙的身份成了謎。 「我是在天馬山山腳種植紅豆杉的,這種青蛙以前沒看到過,從去年開始,陸續看到過它的身影,發現的地點位於半山腰左右。」徐春景說,從溫度上說,天馬山的溫度比舟山集鎮要低,半山腰的溫度又比山腳要低。
  • 鱷魚是恐龍家族的一員,產卵後會更加兇殘
    #動物世界#鱷魚屬於恐龍家族中的一員,是一種非古老的水陸兩棲卵生爬行動物鱷魚全身都披著堅硬盔甲防禦力極強,它們生性殘暴、狡猾,常常躲於水中,並突然對獵物發起攻擊;它們擁有一張強而有力的血盆大口,能緊緊地咬住獵物,不讓獵物輕易掙脫。鱷魚是最醜陋兇殘的動物之一。在非洲大草原上,哪怕是百獸之王獅子,也不願意招惹這種兇殘無比的冷血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