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科學前進道路的曙光——世界生物史上劃時代的十七世紀

2020-08-23 助學免費題庫

十七世紀是世界生物史上劃時代的世紀,隨著顯微鏡的發明,從此解開了生物科學絢麗的篇章。


首先,G.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在1609年,根據望遠鏡倒視有放大物體的效應,製成一臺複合顯微鏡,並對昆蟲進行了觀察。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 、「科學之父」 及「現代科學之父」。


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年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他1665年用自製的複合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發現有許多蜂窩狀小空室並稱之為細胞(cell)。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這張軟木顯微結構圖,登載於1665年英國出版的《顯微圖譜》上。他還對魚鱗、蜜蜂螫針、家蠶卵、家蠅的頭和足以及跳蚤等進行了精細的描繪。


義大利生物學家、組織學家M.馬爾皮基(Marcello Malpighi,1628年3月10日~1694年11月30日)開創了動物與植物的顯微解剖工作。1660年他通過向蛙肺動脈注水的方法,發現有連接動脈與靜脈的毛細血管,證實了W.哈維未能觀察到的由毛細血管連接動、靜脈的血液循環。他描述了肝臟的微細結構,舌的乳頭突,大腦皮層,以及用他名字命名的腎小體和皮膚微細結構等。他對家蠶進行了顯微解剖,發現同樣具有複雜的微細結構。他關於家蠶的著作是無脊椎動物方面的第一本專著。他對不同的植物進行了比較研究,系統地描述了植物各部分的結構,指出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間的區別,以及蟲癭是由昆蟲引起等。並且提出植物的各部分是由「小囊」(即細胞)組成的。他在植物解剖方面的許多精確繪圖未能為當時的植物學家所理解,直到19世紀才被重新認識。


英國植物學家N.格魯在顯微鏡下發現植物葉面有氣孔,它們可使植物體內的水分蒸發並吸入空氣。他發現植物的組織是由多孔的小胞(即細胞)所組成,但他經常描述的只是小胞的壁。他認識到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可區分為萼、花冠、雄蕊與雌蕊,並指出雌蕊、雄蕊和花粉分別相當於雌性器官和雄性器官,而且植物一般是雌雄同體的。他的著作《植物解剖》1682年由M.馬爾皮基譯成拉丁文,流傳了100多年後才有人做了一些重要補充。


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 A.van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自製了許多性能優良的顯微鏡,最高的放大倍數達270倍。他通過大量細微的觀察,解釋並完善了M.馬爾皮基提出的關於毛細血管系統的知識,證明動脈與靜脈分別和毛細血管直接相連。他發現人和哺乳類的紅細胞是無核的,而鳥類、兩棲類、魚類的紅細胞是有核的;發現了人的精子,並研究了各種動物特別是魚和蛙的受精作用;還發現了許多小的水生生物,如輪蟲、水螅、纖毛蟲等。還在19世紀顯微鏡改進之前,他首先看到並記述了細菌,實屬難得。


荷蘭顯微鏡學家J.斯瓦默丹(Jan Swammerdam,1637—1680)對不同類型的昆蟲發育做了許多研究。他的著作《昆蟲志》、《蜉蝣的生活》中有許多出色的顯微解剖圖,如昆蟲的神經節,氣管系統等。他去世幾十年後出版的《自然的聖經》是當時顯微鏡觀察的最好著作,其中對蜜蜂內部器官、蚊子、蜻蜓發育的描述,都非常精確但由於複合顯微鏡的色差問題,使這方面的工作在其後的100多年內沒有多大進展。


相關焦點

  • 中國大陸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照射點確定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陳靜)二00一年一月一日早上六點四十六分,只有在浙江省溫嶺石塘的人們才看到,祖國大陸照亮二十一世紀的第一縷陽光。  中國二000年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今天在此間說,根據國際天文學界通用標準和計算方法測算出中國領土第一縷陽光地理經緯點為南沙群島海馬灘;祖國大陸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地理經緯點為浙江溫嶺石塘。  據悉,這一計算結果得到了國際天文界權威機構格林尼治天文臺和美國海軍天文臺的證實。
  • 「新世紀第一縷曙光」之爭白熱化
    今天(10月29日),臨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專程趕來的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在會上宣布:新世紀第一縷陽光將照射在臨海市括蒼山上。而兩天前,北京天文臺名譽臺長、中科院院士、中國2000年委員會主席王綬琯也在北京宣布:祖國大陸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照射點在溫嶺市石塘鎮。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濫觴於十七世紀。不過其時革命尚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科學的本性,而未有所謂「科學革命史」的理解。到十九世紀,現代科學的基本模式逐漸定型,一些學者便回到現代科學的源頭做起了編史和整理工作。
  • 基礎科學已停滯百年,是什麼阻礙了科學的前進?有意還是能力不足
    文/行走天涯基礎科學已停滯百年,是什麼阻礙了科學的前進?有意還是能力不足人類文明科技看似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殊不知在近100年以來科學前進的道路早就已經停滯不前了,只是很多人還沒有發現到而已。因為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類所使用的很多科技產品也一直在更新換代之中。就比如從2g到3g,再到4g,如今馬上5g也要出來了。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世界...
    原標題: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劃時代意義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主席強調:「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耀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馬克思主義早已穿越了時空的界限,閃耀著永恆的真理光芒。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何處?
    中新網北京10月1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昨日透露,由於有關測算尚未完成,紫金山天文臺將於10月28日公布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最早觀測地最終結果。  北京青年報引述紫金山天文檯曆算部何玉囡研究員的話說,「所謂第一縷曙光是指太陽上端邊緣和地平面相切只有一個交點。
  • 萊布尼茨——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萊布尼茨一生涉獵領域十分廣泛,包含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哲學、邏輯學、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概率論、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等諸多方面。在他的每個研究領域裡,他取得了許多人一輩子都完成不了的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本期,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歷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的傳奇人生!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
  • 2020年《環球科學》十大科學新聞公布:病毒陰影下,科學仍在照亮世界
    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性;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現在,讓我們來共同回顧那些影響深遠的科學瞬間。
  • 2020年《環球科學》十大科學新聞公布:病毒陰影下,科學仍在照亮世界
    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性;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現在,讓我們來共同回顧那些影響深遠的科學瞬間。
  • 2021國考申論(副省級)深度解讀:理性務實 照亮改革道路
    2021國考申論(副省級)深度解讀:理性務實 照亮改革道路 2020年11月29日,國家公務員考試如約而至,莘莘學子帶著自身的夢想踏進了考場,隨著申論考試的結束,這場大考終於落下帷幕。
  • 科學逸聞|愛迪生特斯拉世紀大戰幕後,他照亮了美國
    在科學演進史裡,蠻荒粗鄙與異想天開結伴同行,它們令卑微之人更加卑微,令傳奇故事愈發傳奇。往期回顧科學逸聞|為風流毋寧死:魏晉名士的致命化學實驗作者|潘沙,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主攻西洋史與文化史。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 神用永生之光照亮我們的路
    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人就進入到了黑暗中,黑暗中的人是看不清道路的,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在黑暗中的人對神、對世界、對別人的看法都是扭曲的。所以人需要光,需要光來指引人的方向,需要光來照亮前進的路,使人可以有正確的看法看待一切事物。【詩篇 119: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 世界歷史:20世紀哲學的新思考,開創的道路發展
    百家原創作者:香樟談史進入20世紀,哲學繼續沿著孔德和叔本華所開創的道路發展,並結合新時期出現的社會現實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行了諸多的重新思考,出現了許多分支和流派。尤其是在20世紀後半期,通過對現代哲學的反思,還出現了後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沿著以孔德的實證主義為代表的科學主義思潮繼續發展,先後出現了馬赫主義、邏輯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以及庫恩等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馬赫主義以恩斯特·馬赫的名字而命名。他著有《感覺的分析》《認識與謬誤》等著作。
  • 天才科學家張鋒入美籍,35歲當美國院士,再研究出劃時代的技術
    人類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從未停歇,其間湧現了不少讓進程前進一大步的「明星」。而近些年來備受關注的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疑是最閃亮的那一顆。早在2018年,35歲的他不僅打破錢學森的記錄成為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還是美國人文科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院士之一,厲害程度可想而知。
  • 太陽光能照亮地球,但為什麼太空卻是黑的?
    夏日夜空下,當你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一邊抬頭仰望漆黑的天空,一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太陽光既然能照亮地球,那為什麼太空卻是黑的?為什麼月球上的天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黑的?
  • 上海光源 照亮微觀世界科學大門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2004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5月6日對用戶開放,這一科學地標的崛起,使得中國以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加入到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第一方陣。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在江湖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即便是智商高達183的愛因斯坦,其大腦也才開發了13%。愛因斯坦逝世後,他的大腦並沒有被火化,而是被驗屍的哈維醫師所偷走。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馬克思主義是向著崇高理想邁進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著強大生命力,就在於馬克思主義佔據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
  • 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
    、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 圖片/百度百科17世紀下半葉,經各國科學家的努力與歷史的積累,建立在函數與極限概念基礎上的微積分理論應運而生。然而關於微積分創立的優先權,數學史上曾掀起了激烈的爭論。實際上,牛頓在微積分方面的研究雖早於萊布尼茨,但萊布尼茲成果的發表則早於牛頓。萊布尼茨在1684年10月發表的《教師學報》上的論文,「一種求極大極小的奇妙類型的計算」,在數學史上被認為是最早發表的微積分文獻。人們公認牛頓和萊布尼茨是各自獨立地創建微積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