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願被一個數字所定義。但你的很多方面或許都體現在某個數字當中,不論你知道與否——它就是IQ,即智商。
IQ常被詬病「過時」「具有誤導性」,或是不如人格特質來得重要。
但愛丁堡大學智力研究人員斯圖爾特·裡奇指出,大量數據表明,智商是預測個人壽命、健康與成就的最佳指標之一。這些結果在心理學界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複製。
在新書《智商:你所要知道的一切》中,裡奇頗具說服力地指出,智商不一定是你的極限,但確實決定了你的起點。而有些人就是贏在起跑線上的。
以下九點有助於解釋IQ,以及IQ為何那麼重要。
01 多數人的智商水平均為中等
有關智商,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它是一項綜合分數,由推理、記憶、知識獲取和思維速度等多項測驗結果構成。所得總分與其他人的成績相對照,最中間的分數被設定為100。
一項完整的IQ測驗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通常在1個多小時,還要有受過專門培訓的人員進行監考。有些測試部分還要單獨限時。網絡上那些免費的IQ測驗都不正規。
和其他因人而異的個人特徵一樣,IQ的分布也是一條鐘形曲線。
你認識的人中,可能大多數都處在中等水平,只有少數幾個聰明絕頂。IQ在130以上的人僅佔2.2%。
有意思的是,只要一項測驗成績好,那麼你各項測驗的成績都不會差。比如,某些IQ測驗會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關掉某盞閃爍的燈」,而你在這個項目中的表現與你在言語推理、空間推理測驗中的成績是相關的。
心理學家將這種分數的重疊稱為G因素,字母「G」代表共同智能。
「其中有一個經典結果,也是心理學領域複製最多的結果,即在完成不同的思維任務時,若你其中一項成績優秀,那你其餘各項的成績也會同樣出色。」裡奇表示。
至於共同智能存在於人腦哪個部位,或以何種形式存在,我們並不瞭然。但不論從何而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都切實存在。憑藉這一因素,我們能預測一個人一生的境況——收入的高低、工作表現的優劣,以及最讓人脊背發涼的一點——是否短命。
02 高智商可以延年益壽?
這一點就有些令人不適了:根據研究,高智商人群較一般人更為健康,壽命也更長。下圖展示了一項針對100萬名瑞典男性的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在由近100萬名瑞典男性構成的樣本中,在接受IQ測驗20年後,智商較低人群的死亡風險遠高於智商較高人群。將智商最高群組的死亡風險設為1.0,其他群組的相對風險一目了然。智商最低群組的死亡風險是智商最高群組的三倍以上。
這一結果涉及多個相互關聯的因素。其一,高智商人群往往比低智商人群更會掙錢。而財富可以幫助人們維持體重、保證營養,並獲取優質醫療資源。
另一種可能是,高智商人士更懂得如何避免事故與不幸。甚至有證據表明,高智商人士死於交通事故的概率相對較低。
03 IQ與事業和財富相關,不一定和幸福感相關
智商與事業成功也呈現出正相關關係。一般而言,高智商人群的工作表現更好,收入也更高。
但這些相關性並不是很強。
若用[-1,1]這一區間來表示相關性的正負與強弱,那麼相關性為1時,若變量A遞增,則變量B必然增加特定數值。
但生活可沒有這般理想化。上述很多相關性都不足0.5,也就是說,個人差異還是佔據很大比重的。因此,工作一塌糊塗的聰明人並非沒有,只是相對少見而已。
財富、健康、長壽——高智商伴隨的好處如此之多,你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聰明人應該也很幸福。不見得。
「通常,智商與幸福感呈正相關關係,但相關性不是很強。」裡奇說。
另外,雖然個性特質也能預測人生境況,但一般而言,IQ與個性特質的關係並不是很大。在五大個性特質中,只有「經驗開放性」這一項與IQ呈現出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頭腦聰明的人會去經歷更多事情,進行更多思考,他們也喜歡思考 。」裡奇說。
在預測人生境況時,IQ通常比個性特質更為可靠: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在16歲以下的學生中,4%的分數差異可以歸因於個性特質,而25%可以歸因於IQ,有的研究中IQ甚至佔據了更高的比例。
04 三歲看老
研究發現,小時候就聰明的人,到老依然是聰明的人。
在蘇格蘭,研究人員找到11歲時接受過智商測驗的老人,讓他們在90歲時再次接受測驗。
儘管總體而言,智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小時候聰明的人,到老了可能依然聰明。
05 人的IQ在25歲~30歲達到巔峰,之後逐漸下滑
筆者今年26歲,此生最聰明可能也莫過於現在了。
25歲往後,你的「晶體智力」開始停滯不前,「流體智力」開始下滑,思維敏捷度更是急劇下降。
裡奇表示,理解這些與年齡相關的智力下滑現象,是研究IQ生物學的最重要動機之一。
「如果我們知道哪些基因與智力相關,並知道這些基因與認知能力減退有關,我們就可以預測哪些人的認知能力會減退得最為嚴重,然後將醫療資源分配給他們。」他說。
06 大約一半的IQ差異狀況可歸因於遺傳
有研究對同卵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比對,發現IQ差異中,有一半來自遺傳因素。
但奇怪的是,研究對象年齡越大,IQ與遺傳的相關性也就越強。
也就是說,在雙胞胎小時候,其智力受基因的影響似乎較小;及至成年,這種影響就會變大。至於為何,原因並不完全清楚。
智力研究人員羅伯特·普洛明和伊恩·迪裡表示,這有可能是由於「基因放大」作用。「即兒童會選擇、修正並創造與其遺傳傾向相關聯的環境,在此過程中,基因的細微差別會被放大。」他們在2015年的一份文獻綜述中如是寫道。
打個比方:具有「聰明」遺傳傾向的孩子可能想花更多時間泡圖書館。但實際生活中,6歲小孩無法自己去圖書館,16歲的青少年就可以。
換言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環境的控制力日益增強。我們創造的這些環境可以「放大」基因的潛力。
07 基因並非影響IQ的唯一因素
你的IQ並不是完全由基因說了算,約有一半的IQ差異狀況可以歸因於環境因素。你所獲取的營養、接受的教育、享受的醫療……這些似乎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總體而言,對於決定IQ的環境因素,我們的理解仍相對欠缺。
「環境因素很難確定。」裡奇說。「人們的生活紛繁複雜,其所處的環境也很複雜。對某個人而言,影響其智商的環境因素完全有可能是隨機的。」
08 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人們的IQ均值似乎每十年都會上升2點~3點。這種現象被稱為「弗林效應」,它很有可能是兒童營養、醫療與教育改善的結果。
09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IQ提升速度更快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民IQ提升速度是最快的,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兒童營養與醫療的改善。
有證據表明,在發達國家,弗林效應可能正在減弱。「這也許是因為,那些已知能提升IQ的簡便方法,效果已經顯現完畢。」裡奇說。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高智商人士並非樣樣都行。比如有研究表明,相比於一般人,他們可能更需要眼鏡來矯正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