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肖博文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神經前研 | NeuroHub89個
文獻:Sharp, P.B., Miller, G.A., Dolan, R.J. et al. Towards formal models of psychopathological traits that explain symptom trajectories. BMC Med 18, 264 (2020).
DOI: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0-01725-4
導讀作者:肖博文 | 封面:Jæn ∞
無論是「健康人群」內各種特徵(trait)的測定,還是各種精神疾病中症狀的診斷,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人們的自我報告,或稱自陳(self-report),例如問卷調查或問診等。
近年來,人們也在開發旨在用數學語言描述各種特徵的模型,用模型中的參數重新定義這一領域。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團隊指出,我們不能繼續將自陳作為測量各個特徵的「黃金標準」了。
他們認為,為特徵建模,其目標不應是最大化各個參數與自陳數據之間的協方差(covariance),而是要關注各個「症狀」隨時間的變化——畢竟,自陳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例如負面的人生事件等,且量表(inventories)內容往往也有「拍腦袋」的成分,與特徵的相關性往往是假設的。而相比之下,一個被明確定義的機理模型(mechnistic model)將可以描繪症狀的發展軌跡(symptom trajectories),並能用貝葉斯(Bayesian)方法界定其有效性。
-Sharp et al., BMC Medicine -
為了解釋他們的想法,作者們「踏入職場」,虛構了兩個工作環境和兩名新人,其中一人算是「健康(healthy)」,另一人則有抑鬱特徵(depressed)。在左圖中同事們人人都可以信賴的好環境中,抑鬱者的學習模式將(略反直覺地)側重於正面的結果,因而會形成過高的期望(expectation),導致情緒一直低落。而右圖中顯示的是一個同事們人人兩面三刀不可信任的壞環境,這樣無論「健康」與否,人們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負面情緒,有類似的下降軌跡;但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有「健康」者會重新回歸一個更高且更平穩的情緒。
原標題:《用數學語言解釋症狀發展軌跡,終結自陳量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