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和煦的春風裡,金山楓涇鎮新義村的一片獼猴桃樹下,一種菌菇寶寶蹭蹭蹭地長個,從土裡探出可愛的小腦袋。它們叫做大球蓋菇,也叫赤松茸,營養價值豐富。受疫情影響,客人不能來採摘,老闆趙新亮積極聯繫電商,成功把這些菇寶寶推銷給了盒馬鮮生,也讓市民品嘗到了更多美味。而要說起獼猴桃樹下為何種大球蓋菇,趙老闆還得感謝新義村的駐村指導員——市林業總站果樹科高級農藝師朱彬彬。
■朱彬彬(左)和趙新亮(右)在討論大球蓋菇的種植。
發現:獼猴桃樹下的寶貴空間
去年6月,原市林業總站果樹科科長、高級農藝師朱彬彬被選派至金山楓涇鎮新義村擔任駐村指導員。在走訪村裡的果園時,朱彬彬發現,村內建園3年多的上海內府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近百畝獼猴桃,其中種植在大棚內的獼猴桃樹齡1年,行距6米,露地栽培的獼猴桃樹齡3.5年,行距4米。一個行距6米,一個行距4米,樹下有大量空間,獼猴桃園的生態環境也不錯,這麼多空間就這樣閒置著,豈不是浪費?
一個念頭從朱彬彬的腦海裡閃過:冬天和初春是獼猴桃種植的非生產期,但卻是目前上海林業部門在生態林下試點的羊肚菌和大球蓋菇的適宜生長時間,何不把這兩種食用菌種到獼猴桃樹下,讓它們形成互補呢?
於是,朱彬彬聯繫上合作社老總趙新亮。原來,趙新亮此前在獼猴桃大棚內試種過大球蓋菇,因為計劃要調整獼猴桃的品種和架式,所以原本不打算再種大球蓋菇。朱彬彬提議,他可以從市林業總站落實試驗經費和技術支持,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羊肚菌品種,除了在大棚內種植外,增加露地栽培方式。去年11月,雙方一拍即合,籤訂了合作協議,就這樣,獼猴桃下兩個菌菇、兩種模式的種植試驗開始了。
■大棚內原來的獼猴桃樹下種上了大球蓋菇。
■露地栽培的獼猴桃樹下也種上了大球蓋菇。
種植:稻殼、碎草做「養料」,實現生態循環栽培
大球蓋菇也叫赤松茸,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在農貿市場,有些老闆忽悠不懂經的顧客說這是「松茸」。羊肚菌就更厲害了,它是一類珍稀食用和藥用真菌。兩種菌菇都營養豐富,味美可口,近年來在崇明、青浦等地生態林下逐步栽培發展。
說幹就幹。趙新亮從河南老家引進菌種。要說起河南,可是我國食用菌一大產地。
菌種引來,地壟起,用什麼做基質呢?通過此前在本地的試驗,技術人員發現,水稻秸稈、稻殼等是很好的基質。於是,這片大球蓋菇和羊肚菌的基質也就地取材,從本村及「鄰居」新新村運來水稻田和草坪地收割完後的稻殼、碎草等,製作成不加任何化肥、有機肥的培養料,讓菇寶寶在裡面茁壯成長。
出菇結束後,種植栽培的原料剩餘物就地還田,為獼猴桃樹的生長提供豐富的腐殖質營養,促進果園增產增收。如此一來,形成了「農業廢棄物-果園林下-菌菇生產-有機質還田」的生態循環栽培新模式。
至於發菌期、出菇期要保持的溫度、溼度、關照等技術措施,市林業總站的專家提供了專業指導。「每天要把出菇溫度控制在10-25℃,溫度太高和太低都不利於菇體生長。」朱彬彬介紹,出菇時溫度過高,菇體小,品質差,而溫度過低,菇體大,品質好,但產量少,影響經濟效益。
■稻殼、碎草是大球蓋菇的「養料」。
銷售:菇寶寶成功推銷給了盒馬
今年2月中旬,大棚內的大球蓋菇率先出菇了:一個個頂著赤紅色腦袋的菇寶寶長勢喜人,煞是可愛。
據悉,在嚴格的技術控制下,目前試種基地每天可以出菇150斤,持續到5月中旬,預計畝產量可以達到2000斤以上。
可是,疫情之下,如何把這些菇寶寶賣出去,而且賣個好價錢呢?趙新亮積極聯繫電商平臺,憑藉出色的品質,這些菇寶寶成功在「盒馬鮮生」上線,目前每200克一盒的售價為9.9元,產品供不應求。算下來,一斤的售價大約為25元,一畝地的收入有三五萬元左右。除了大球蓋菇,這幾天,更加「值錢」的羊肚菌也有少量出菇。
學平面設計出身的趙新亮在上海打拼了20多年,積累了一些財富。3年前,經朋友介紹,「落戶」新義村,轉行農業,種芝麻、種獼猴桃、種青梅,如今,又種起了食用菌。他說,如果今年食用菌賣得好,準備再擴大一點規模,還計劃把家庭農場搞起來,做一些親子採摘等活動,讓果園更富生機。
■採摘的大球蓋菇當天抵達盒馬鮮生的倉庫,儘快上線銷售。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