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已經存在的同行不能再被稱為競爭對手,因為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你永遠都不知道對手將會是誰!
就說買口罩,從霧霾受到重視的那天起,人們就公認3M。在疫情爆發之後,3M口罩直接脫銷,畢竟口罩只是3M諸多業務中的一個小分支。
然而一夜之間,國內的很多企業突然之間就開始跨界生產口罩了:五菱、比亞迪等車企去做口罩了;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做口罩;做文胸、內褲、家居用品等紡織類企業做口罩了;做嬰兒紙尿褲的也去做口罩了。
這還不算,999感冒靈賣起了泡麵。
格力電器專門成立了醫療科技公司。
做藥的涉足食品行業,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卻一股腦扎到醫療器械行業裡。
大半年前集體遊走於死亡邊緣的生鮮電商行業突然滿血復活,但是更讓人吃驚的是,加油站開始賣菜了,店面鋪的很多,菜賣得也挺火。
向來只有油價上漲或下調時才會受車主們關注的中石化加油站,火了!
整個零售行業折騰了幾年都沒有得到一個圓滿結果的事兒,就在疫情中被一個加油站順勢找到了新突破點,生鮮電商們、新零售門店們這回該睡不著了。
加油站開始賣菜,
生鮮市場的狼來了!
這次新冠疫情,或許給原本在平常時候根本不能也不敢奢望靠口罩好好地存活下去的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卻更應該看清一個現實,那就是只要有需求,中國的企業什麼事都能迅速做起來,並且做好,跨界並不難。
中石化,也和五菱、比亞迪等企業一樣,在全國口罩緊缺的情況下,購入了11條口罩生產線並委託有資質的企業進行生產。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中石化的加油站賣菜業務就開始了,根據其官宣的時間,幾乎是與口罩生產線同步落實的,對於生鮮行業(無論是電商還是新零售),無疑是一個攪局者。
中石化的菜由其旗下的易捷便利店出售的,易捷便利店有一個易捷加油APP,上面原本也有一些商品出售,但是在疫情爆發之後,又火速解鎖了生鮮功能。
除了可以在易捷加油APP上下單,然後由快遞配送上門,按照訂單時間可在當天或次日送達。還可以選擇「配送到車」,用戶在等待加油的過程中,加油站工作人員就能將訂單菜品裝好送到車輛的後備箱裡,全程與用戶零接觸。
每一種蔬菜包都包含多種日常蔬菜,從西紅柿、豆角、胡蘿蔔、西蘭花等到雞蛋,有的含有八九種蔬菜,有的多達十幾種,十幾斤的蔬菜,能滿足一家人三天的需求。
中石化還和生鮮電商合作,比如在杭州與盒馬鮮生合作,到中石化加油站加油的車主可以在易捷便利店買到盒馬鮮生的蔬菜包。
在北京,則有來自於小湯山、首農農場等專業蔬菜生產基地採摘的蔬菜。
可以說,在疫情期間,中石化把易捷便利店發揮到了極致,除了自營的一些蔬菜產品,還幫助地方農戶銷售因疫情滯銷的農產品。
雖然目前中石化的菜只在北京、杭州以及廣西等地銷售,但是已經覆蓋超過400個易捷便利店,即400多個加油站,並且銷量在僅僅不到兩周的時間就已經從剛剛上線時的幾百箱增加到3000多箱。
或許和那些在生鮮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生鮮電商和新零售相比,中石化就是一個新人,但這個攪局者的優勢並不在於所有生鮮零售都依賴的供應鏈和冷鏈,它擁有很多生鮮零售商,甚至電商所不具備的網絡資源:超過3萬個加油站,有超過2.7萬個易捷便利店,只要中石化想做,每一個便利店都可以成為中石化的生鮮前置倉,2.7萬個前置倉,無疑是目前國內最強大的前置倉網絡,而且完全是自有的。
對於生鮮零售行業而言,最最可怕的是,中石化在疫情結束後還會把生鮮生意繼續做下去。然而對於盒馬而言危機無處不在,別說多了一個跨界的玩家。就是面對現在的用戶也支撐不了整個架構。盒馬首次現身阿里財報是在2018年Q2(自然年,非阿里財年),正是從這個季度開始,盒馬開啟瘋狂擴張的模式,當年4月底一口氣開了10家店,運營門店總數攀升至45家,且以聯營為主。
事實上,從孵化之初張勇時不時與侯毅商討盒馬打法,到2017年7月馬雲、張勇以巡店方式高調認親盒馬,阿里高層一直對其寄予厚望,將其視為新零售「一號工程」、新零售標杆。
而盒馬想要成為真正的新零售開路先鋒,憑藉聯營模式狂飆突進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親自上陣進行新零售改造、擴大自營比例,這也成為阿里重倉盒馬的最佳註解,口頭上的重視遠不如真金白銀的投入來得真實可信。
因此,你會看到,2018年Q2、Q3、Q4連續三個季度,阿里購買商品與設備花費都保持在100億元上下,其中2018年Q3開銷更是接近2017年Q3、Q4兩個季度之和。不過,詭異的是,2019年Q1,這一指標卻驟然下滑至56.88億元,接近2018年Q1投入水準,堪稱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後想說,一個企業的應變能力強弱,都將直接決定一個企業能夠抓住機會,否則就會直接被看不見的對手逮住機會,就好比外賣打敗了泡麵巨頭康師傅,也打敗了香飄飄,美團進軍打車業務,滴滴也送起了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