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朋克,說到起源,就不得不說《神經漫遊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他是科幻文學的創派宗師與代表人物,被稱作賽博朋克運動之父,他開創了賽博朋克科幻小說運動,改變了「新浪潮」科幻小說對技術的拋棄,重新拾回科幻小說注重探索科技發展對人類影響的傳統。
前面我們說到在賽博朋克文學中,大多故事發生在網絡上、數碼空間中,而這就難免會引起人們一個思考,我們所在的世界是否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就好像劉慈欣在《黃金原野》小說裡愛麗絲的那個夢:她夢見自己回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球,所有人都在營養槽裡,活在超級計算機構建的虛擬世界中,而這時一隻巨大的老鼠衝出來啃噬超算的電源線,她拼命地呼救,可到最後也無人出現。
而有一個人,比威廉•吉布森更早地深切思考了虛擬世界會帶來的諸多問題,而他的作品也被改編成了電影,至今都在影響著科幻文學。那個人就是丹尼爾·加盧耶,而那部科幻作品則是電影《黑客帝國》的原著-《十三層空間》(又譯《幻世3》),這部作品被人們稱為超越時代的賽博朋克鼻祖作品,書裡關於世界真實性的思考讓人脊背發冷,細思極恐。
本書主要講述的故事是:在未來,一家科技公司創立了一個名為「幻世3」的虛擬世界,用於收集收集虛擬世界的民意數據,然後用於公司的營銷策略。但隨著虛擬世界的運行,主人公卻發現他身處的世界怪事不斷,比如技術主管神秘死亡,同事神秘失蹤,就好像被刪去了一樣,還有「幻世3」裡面的虛擬角色出現在了他的「現實」世界之中,更糟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主人公意識到這個虛擬世界的創造者根本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殺人魔王和施虐狂,他必須想辦法阻止那個瘋子重啟虛擬世界。好在他並非孤身一人,主人公已故上司的女兒-金克絲也站在他這邊:金克絲不但是真實存在的人,還是創造者的女友。不過她轉而愛上了以創造者為原型創造出來的AI道格拉斯·霍爾(即主人公),決定幫助他,甚至把他的思維上傳到創造者腦中,替換掉那個已經瘋狂的人格。主人公獲得了創造者在現實世界中的權力與地位,並下定決心對諸如「幻世-3」這樣的虛擬世界採取進一步的改進措施,保障每個虛擬人物的生命安全。
這本書的情節跌宕起伏,作者將故事的懸念留在了書的結尾處,直到最後一刻,作為讀者的我們才知道主人公所處的的境地,主人公所處的「現實」世界其實是虛擬世界,而他所經營的「幻世3」也是虛擬世界,而最外層的現實世界才是「真實」的,有沒有一種「地球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又是什麼」的感覺,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三層世界來回互動,讓人們容易對書中的世界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從而聯想到自己的世界,書裡面主人公有段思考引人深思:
我一屁股坐回到椅子上,感覺身心俱疲。科學家們花了多少個世紀來研究地上的巖石,探索天上的星辰,挖掘地下的化石,搜尋月球的表面,歸納他們那些合乎邏輯的完美理論,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五十億年。而這麼多年以來,自始至終他們的結論卻幾乎與真相完全不沾邊。這真可謂滑天下之大稽。(摘自原書185頁)。
這段話與羅素提出的「農場主」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農場裡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假設我們所處的世界是雞的世界,我們生存在農場裡,那麼我們所有的一切的理論都是不復存在的。儘管我們時常說我們在懷疑人生,那你們是否又真的對我們自己所在的世界產生過一絲絲的懷疑呢?……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如果是有宇宙大爆炸來的,爆炸之前宇宙是一個奇點,那奇點以前又是什麼呢……這樣的問題會越想越多,有些問題就連現代科學都還無法得出答案,誰又能說我們最終所在的「真實世界」不會是「第三重擬像世界」呢?如果真有一天,當我們知道自己身處在一個虛擬世界裡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勇氣拔掉腦後面的插頭,然後去見見我們「背後」的世界呢?
很多人可能會通過科學去證明一件事物是否是正確的,但我們要知道科學不等於正確,它只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而已!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說白了,科學就是人們觀察世間萬物然後得出總結的規律,而這些規律並不完整,就好像牛頓的經典力學只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在低速世界的一個特例,因為無論如何你不能要求牛頓時代能夠考慮到亞光速下的運動狀態和表現形式,受制於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思維限制,他們只能通過日常的低速運動在總結大自然規律,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則突破了低速運動的局限性。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下的宏觀世界,也是超越我們人類感官所認識的範圍。從空間角度上,無論如何描述,已經是我們無法到達的距離,從時間的角度,研究的問題已經遠遠的超越了人類的存在的歷史。在你有限的人生裡你是無法觀察和理解這麼宏大的問題的。所以說牛頓三大定律並不是「錯誤」的,它依舊是科學的,現代物理學不是否定牛頓的三大定律,而是界定了牛頓三大定律的適用範圍,否定的只是牛頓三大定律的背景後的認識論。任何科學理論都是如此,也可以說任何科學理論都會有局限性!當科學家推翻一種理論時,準確的說法不能說推翻,也不能說原來的理論就是錯誤的,只是有局限性的,我們在更好的層次發現了更普適的理論而已!
而在書的結尾處,作者將主題的思考從「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升華,轉變成了「靈魂與身體」:
我猛然轉過身來,「可是,金克斯,我只是個幻影啊!」
她莞爾一笑,「我也是呀——從現在起。」
「可你是真實存在的,你有一具真實存在的肉體!」
她指了指沙發,示意我過去坐下,「可說到底,我們又怎麼知道那些最真實的人不是虛擬的呢?沒人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是嗎?」
「該死的哲學!」我重重地在她身旁坐了下去,「我現在在跟你談現實的問題,有意義的問題。你既有肉體,又有靈魂,而我兩者都沒有!」
她依然微笑著,用一塊手指甲在我的手背上戳了一下,「瞧,你也有肉體呀。」
我抓住她的手臂,讓她轉向我這邊,「看在上帝的份上,金克斯!」我懇求道,但我心裡明白,我已經無法說服她回到自己的世界了,「我在和你說正經的!」
「不,道格。」她意味深長地說,「即便在我那個世界,人們也根本無法證明自己的肉體是真實存在的。」
「至於靈魂,誰說一個人的靈魂就必須配一具等量的肉體?要真是這樣的話,那一個因截肢而身材矮小的人,和一個因甲狀腺機能失調而身材高大的人相比,前者的靈魂就應該比後者的靈魂少了一無論在哪個世界裡。」
(摘自原書192頁)
笛卡爾有一個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
啥意思呢?
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為當我懷疑其他時,我無法同時懷疑我本身的思想。換而言之,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因為我在思考在懷疑的時候,肯定有一個執行「思考」的「思考者」,這個作為主體的「我」是不容懷疑的,這個我並非廣延的肉體的「我」,而是思維者的我。所以,否認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肉體與靈魂,哪一個是根本性的問題?有靈魂而無肉體可否稱之為人,而有肉體無靈魂,如行屍走肉般的又能否稱之為人?
有的人活著,但是它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還活著。
當一個人的精神足以傳遞其價值力量直至永遠,肉體或許只是他存在過世上的一個證明,而對於那些活著其實已經對世界失去信任的人來說,他們的存在更像是被動一樣,如行屍走肉一般走完一生就算一生,那麼即使他存在過,那他也不會被後人銘記從而被承認存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有些人留下來的「財富」卻可以造福萬千,這就是他們存在過的證據。
《十三層空間》這本書是我無意間看到的,初初看時並沒有太多的感想,最多也就是覺得新奇,因為我也沒看電影《黑客帝國》,所以我在拿到書之前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同一類型的作品,我只記得在我合上書那一刻還在回想書中的結局,主角究竟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總的來說,這本書作為賽博朋克的鼻祖作品,即使放在現在看來依舊是新鮮感滿滿,真實感一點都沒缺少,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但是閱讀之前請不要報以太大的期望,因為偉大的科幻小說在那個時代預見未來,而我們就是未來!
用書中的一段話來結束《十三層空間》此篇文章吧~
「可就算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不也只是滄海一粟嗎?在一片浩瀚無垠、綿延達數百億光年的虛無之海中(這片虛無之海一直延伸至最遙遠星系中最遠的那顆星),遍布著無數叫做『物質』的渺小顆粒。而物質本身其實和恆星、行星及星系之間無盡的虛空一樣,也是無形無實的。總之,物質由『亞原子』粒子構成,而這粒子其實也只是無形無實的『電荷』。這和富勒博士的發現——這個世界的物質和運動只不過是上層那個世界的模擬器中無數電子電荷運行的產物——難道有什麼本質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