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單性生殖在昆蟲界並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不少昆蟲有此類習性,但在鍬甲中卻非常罕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可單性生殖的鍬甲-澳洲鋸鍬(託雷斯鋸鍬)。

澳洲鋸鍬概況
概況:澳洲鋸鍬(Prosopocoilus torresensis)是目前已經確認(Bekuwa10號)可以單性生殖的鍬甲品種,主要分布於澳洲的託雷斯海峽群島,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和北領地地區。屬於小型鋸鍬,Bekuwa的飼育記錄為42.3mm。
註:種名「torresensis」源於產地託雷斯群島(Trres Straits),日本這邊直接使用音譯稱其為「託雷斯鋸鍬」,本文沿用臺灣蟲友們的中文俗稱「澳洲鋸鍬」。
亞種:澳洲鋸鍬和野牛鋸鍬屬於近緣種,因此兩者大顎有相似之處。目前總計有三個亞種,原名亞種、昆士蘭亞種、北領地亞種。
澳洲鋸鍬原名亞種(P.torresensis):主要分布於託雷斯海峽群島。
澳洲鋸鍬昆士蘭亞種(P.torresensis flavoguttatus):分布於昆士蘭地區,頭部較大,跗節較短,被確認具有單性生殖特點。
澳洲鋸鍬北領地亞種(P.torresensi suzukii):分布澳洲北領地地區,頭部較小,前胸背板和鞘翅邊緣為黃褐色。
飼育:澳洲鋸鍬繁殖較為簡單,發酵木屑+軟產卵木即可,相對來說,較容易爆產,母蟲有時連小木塊都不會放過。當然,也看直接將未配母蟲下產。幼蟲飼育也可以下菌瓶,幼蟲期6~8個月左右。

澳洲鋸鍬亞種一覽
澳洲鋸鍬原名亞種(P.torresensis)
主要分布於託雷斯海峽群島,雄蟲大顎短而細,有一定的彎曲幅度,大顎中央無內齒;頭部較大,前胸前半部寬闊,左右兩側邊緣各有黃褐色斑紋;鞘翅尾部有褐色斑紋(國內俗稱尾燈)。雌蟲鞘翅黑色具有較強的光澤。

澳洲鋸鍬昆士蘭亞種(P.torresensis flavoguttatus)
昆士蘭亞種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雄蟲體長28~42.3mm,雌蟲18~27mm,根據日本專業雜誌Bekuwa的記載,確認其擁有獨特的單性繁殖能力,該種是當前流通率最高的澳洲鋸鍬。
昆士蘭亞種雄蟲大顎基部有突出的大內齒,頭部較大,鞘翅末端有U字型黃褐色條紋,六足跗節較短;雌蟲鞘翅有微弱的隆起。


澳洲鋸鍬北領地亞種(P.torresensi suzukii)
北領地亞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中北部北領地地區,2010年認定的新亞種,該種類似野牛鋸鍬小型個體。相比其他亞種,北領地亞種頭部更小,前胸背板和鞘翅兩側邊緣有明顯的紅褐色條紋。

後記:澳洲鋸鍬在日本較為流通,我國臺灣早前也有流通,至於國內幾乎沒有。據日本方面的傳言,還有個鍬甲品種也具有單性生殖的特點,但並未找到明確資料,如後續有發現,屆時再介紹給大家。
以上如有錯誤之處還望各位蟲友指正,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