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關注孩子成長問題,讓孩子放心成長的囡囡育兒筆記。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那麼要說到和中國教育差別很大的國家,那麼美國就要榜上有名了。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教育向來是非常崇尚是「快樂教育」的。
不像是中國,孩子早早地就已經開始上各種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因為在孩子之間的競爭壓力其實也是很大的。
但是美國的教育絕對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這麼簡單。不然美國也不可能是世界公認的科學教育強國了。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從幼兒園開始,美國孩子做的這3件事情,就和中國有很大差別。
一、角色扮演
在美國的幼兒園,孩子的活動是非常豐富的,那麼其中一個遊戲就是角色扮演。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一起看動畫片或者是講故事。結束之後,就會讓孩子們選擇他們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後讓他們投入到角色當中去。
而且老師還會給孩子們準備一些道具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不過孩子並不是很單純的在玩,老師會把一些小知識和道理很巧妙地融合到遊戲中去,這樣孩子既可以從中獲得樂趣,也收穫了知識。
這其實就比生硬的教學和很枯燥的講知識點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而且不會破壞孩子的天性。
二、每日閱讀
閱讀的好處相信不用多說家長們也都了解的。那麼閱讀這好習慣自然是越早培養越好,所以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注重孩子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老師們甚至會給孩子定期製作閱讀計劃。
從小閱讀,不僅可以增長孩子的知識,對孩子的思維方式、語言能力、理解能力都是有好處的。所以中國的家長們也應該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愛好,這是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三、讓孩子了解科學知識
美國其實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後來又在2013年又發布了《下一代科學標準》,讓美國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接觸豐富多樣的科學教育。
老師會帶著孩子看科普書、做手工和小實驗讓孩子消化其中的科學內容,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所以美國孩子在四歲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掌握太陽系、行星之類的知識了,雖然不多也不深刻,但是也拓寬了孩子的眼界。
並不是只有要當科學家才要學習科學知識,其實通過科學知識,是重在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思維能力。這對孩子來說,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有極大好處的。
而且孩子在4、5歲左右的時候正是好奇心非常強烈的時候,對於什麼都想問「為什麼」,所以帶著孩子了解科學知識也是在引導和保護孩子的探索心理。
像是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其實就是一個學習到很多科學知識的小孩。在節目中,工作人員問安迪「只能帶一樣東西去太空會帶什麼」。相信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會說,帶自己的小汽車、玩具之類的,但是安迪卻說「我會帶氧氣罐」,因為知道太空沒有氧氣。
然後工作人員又問安迪「月亮上有什麼?」,按照一般孩子的思路會說,有星星,小兔子,嫦娥,但是安迪的答案則是「隕石、行星,還有太空站」。
後來安迪和小朋友們一起去「上課」,在上課的途中,安迪講起白堊紀、侏羅紀毫不含糊,甚至還給老師上起了恐龍課。
其實在就是通過科普書籍給孩子帶來的最明顯的好處之一,眼界更開闊。隱形的好處則是通過科學,孩子會知道,世界遠遠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這方寸之地,是有很多的奧妙和神奇之處,值得我們去探索的。
但是科普書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何挑選到好的權威的科普書呢?少兒社「十萬個為什麼」出版中心就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版權合作聯合打造了一套《第一次遇見科學》非常適合孩子閱讀。
我在把這些書拿回到家的時候也著實是驚豔到了,這一套書非常的有重量。
因為書中的知識點非常的全面,包括了海底深處、植物的構造、雨林中生命、季節的變化、多彩的天空、大爆發等在內的自然界的96個主題。
從微觀的植物構造到宏觀的星空、從動物到植物,從海洋到陸地,都包含在內了。基本上可以滿足孩子對自然界的好奇。
而且非常貼心的一點是,書籍中的每一張圖片都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拍攝的。還原了最真實的世間萬物。孩子通過書籍就可以有著最直接、最細緻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