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孩子的蒙特梭利之家 ——北京亦莊半島幼兒園
Chinese Children’s Home In Montessori——Beijing Yizhuang Peninsula Kindergarten
隨著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理念在中國廣泛傳播,蒙特梭利幼兒園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家長的選擇。為了理解原汁原味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如何在中國落地,靈犀北京國際學前教育考察團探訪了北京亦莊半島幼兒園,希望親身感受這座富有代表性的蒙氏幼兒園。
張紅園長熱情接待了我們,並為我們介紹了園所的情況。北京亦莊半島幼兒園是由半島教育集團在2016年籌建,2017年10月正式開園。半島教育集團一直致力於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目前已經在上海、杭州、武漢、深圳等地開設了11家幼兒園,並同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合作建立了AMI培訓中心,成為全國5家蒙特梭利培訓機構之一。而在北京亦莊,半島幼兒園不僅引入了蒙特梭利認證的教師,還試圖讓空間設計更契合幼兒園的教育特色。參考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半島幼兒園將環境設計定義為「幼兒吸取一切知識和經驗的基礎」,試圖將這種理解融合到幼兒園的每個角落。
北京亦莊半島幼兒園園長(左)、靈犀空間創始人廖晶(右)合影
「
蒙特梭利的使命:幫助孩子自我構建
儘管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已經獲得不少中國家長和老師的認同,但在中國,圍繞蒙特梭利教育依然存在不少誤解。
「人們普遍認為蒙特梭利是發明了一種教育方法,但蒙特梭利本人在很多書上多次提到,她不是發明了什麼教育方法,而是發現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並把這些規律做出總結,然後支持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這正是蒙特梭利核心的部分。」半島教育集團北京地區教學主管姜濤解釋。
半島教育集團北京地區教學主管姜濤分享
作為蒙特梭利在讀的培訓師,姜濤認為蒙特梭利教育最根本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自我建構,發揮孩子的潛能,並幫助孩子適應當下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讓孩子更好地成為人類的一份子。這也是蒙特梭利本人3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原因:讓個體通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對世界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作出貢獻。
「其實這也是我們希望在這座幼兒園裡面做到的事情。」姜濤說,「我們期望通過幼兒教育這短短的幾年,為孩子提供一個完備的環境,通過我們的教育支持孩子的潛能發揮,讓孩子首先構建好自己,長大之後對這個社會做出更好的貢獻,這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能夠回饋給這個世界最好的一份禮物了。」
來自義大利的蒙特梭利教育對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提供了不少新鮮的思路,很多中國的家長、老師較少接觸到蒙特梭利這一崇尚自由、為孩子提供更大發揮空間的教育理念。這個來自西方的教育方法到底能否適合中國孩子,成為蒙特梭利來到中國之後面臨的疑慮。而怎樣將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也已經成為了半島教育集團實踐蒙特梭利的目標之一。
「我們認為,文化不是簡單地繼承而來,文化是孩子通過環境裡所有的要素吸收而來的。所以我們期盼在這個環境裡為孩子提供符合中國人價值觀的文化。」姜濤解釋,蒙特梭利教育並不是把孩子教育成外國人,而是將適用於全世界孩子的教育規律,融合中國文化要素,提供給中國孩子。根據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孩子可以吸收到成人的行為、做事方法、看待事物的態度,因此吸收了中國文化要素的孩子,在蒙特梭利幼兒園中必然能夠成長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
因此,半島教育集團不僅搜集、學習了大量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資料,還試圖讓旗下的幼兒園反映中國文化特色,建立屬於中國孩子的兒童之家。「比如我們在幼兒園裡擺放了孫悟空玩偶,這就是因為我們平時會把《西遊記》改編成孩子能夠理解的故事,經常講給孩子聽。」姜濤解釋說,「這一方面是豐富孩子的語言,另一方面也是給孩子提供吸收中國文化的環境。」環境,是半島幼兒園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姜濤解釋,半島幼兒園希望建立的環境不僅能夠提供完備的設施,還要能夠支持孩子開發潛能,這是半島教育集團打造幼兒園時最為重視的訴求。
「
打造激發孩子潛能的「兒童之家」
北京亦莊的半島幼兒園,其前身只是一棟普普通通的辦公樓,沒有教室、沒有隔斷,只有全部打通的室內空間。為了讓這座辦公樓變身為適合孩子的家園,半島教育集團邀請義大利建築師米開朗蘭納利(Michele Lanari),重新對空間進行設計、改造。
作為米開朗蘭納利的朋友,靈犀學前教育考察團中同樣來自義大利的建築設計師馬裡亞諾馬代奧(Mariano Matteo)代替蘭納利為大家講解了這個設計的構思。蘭納利把亦莊半島幼兒園的設計的目標定意為「激發孩子」。他希望在亦莊半島幼兒園中充分體現蒙特梭利教育所強調的理念:發展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比如有些人會認為,有的孩子很笨、很愚蠢,所以不可能被教育好。但蒙特梭利教育不會認為這些孩子是傳統意義上的『笨孩子』,而是認為他們與別的孩子不一樣,擁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徵需要挖掘。所以蒙特梭利教育會採用很多辦法,刺激孩子行為的原動力。」
義大利設計師馬代奧分享
例如亦莊半島幼兒園的主樓梯,蘭納利特意將這條樓梯設計成「河流樓梯」,色調選用了類似河流的藍色,並做出漸變的效果。通過樓梯,蘭納利將幼兒園四層的空間串聯起來,孩子可以通過這條「河流」自由地探索空間,也可以自由探索幼兒園的內部和外部。而樓梯的護欄選用了鋼化玻璃,這不僅是考慮到欄杆本身是否美觀,更是希望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阻攔孩子的視線,讓孩子可以看到外面正在發生什麼。
半島幼兒園的河流樓梯
「如果你走在園區的路上,你會發現你可以一眼看到每間教室發生的事情,你甚至可以通過教室看到外面路上發生的事情。」姜濤解釋,「我們期望讓孩子了解到,自己是生活在幼兒園裡,而不是被封閉、被隔斷甚至被囚禁起來。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的視野和空間,擁有對這個世界最真實的體驗。」
教室的隔牆很通透
而在幼兒園的入口處和教室,蘭納利用坡頂打造出類似村莊房屋的空間,試圖展現「家」的概念。「兒童之家」正是蒙特梭利教育對於3-6歲兒童環境的要求。因此在亦莊半島幼兒園,幼兒園入口處設計成小房子,希望在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就能立刻建立起「家」的印象,將孩子和家長帶入「兒童之家」的情景之中。姜濤告訴靈犀學前教育考察團,幼兒園的大門曾經是類似普通辦公樓的大扇門,但建築師將入口改造成為小房子之後,孩子們不僅可以在幼兒園前臺使用尺寸合適的木質座椅,還喜歡待在小房子裡,利用低矮窗戶和外面的父母、行人打招呼、聊天,這個空間也成為孩子們最喜歡待的場所。
半島幼兒園入口處的小房子
半島幼兒園的教室也像村莊裡的房屋
在教室中,亦莊半島幼兒園的4間教室依然是傳統幼兒園通常採用的獨立空間設計,但每間教室都設計了類似房屋的尖頂,教室的窗戶也特意設計出尖頂的樣子。建築師蘭納利認為,蒙特梭利幼兒園對教室的要求與傳統幼兒園不同。在傳統的幼兒園中,教室往往是一個讓孩子們坐下來上課的地方,但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室更像是一個家庭,需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激發孩子自發地產生更多做事情的動機。
半島幼兒園的教室
「例如音樂課教室,傳統教育中往往是讓孩子坐下來上音樂課,但在蒙特梭利幼兒園當中,音樂教室需要擺放豐富的音樂要素,刺激孩子有興趣去學習。」蘭納利認為,「這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我們需要永遠把激發孩子做事情的動機和興趣放在首位,讓孩子可以變得更加獨立。」
除了讓教室成為每個班孩子單獨擁有的「家」,亦莊半島幼兒園還在三層放置了一棵樹。這棵樹是真實的樹木,它不僅為孩子提供了樹木的觸感,也讓孩子、老師在空閒時間能夠擁有一個公共空間,自由地在樹下玩耍、交流。
半島幼兒園三層的樹
樹木、河流、房屋,這些元素讓亦莊半島幼兒園建構了一個類似鄉村生活的溫馨圖景,而孩子可以穿梭在河流、樹木構成的公共空間玩耍、交流,也可以到別的班級教室「串門」拜訪。馬代奧總結亦莊半島幼兒園的設計時認為,它充分了結合建築學和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就像生活在一座城市當中一樣,在幼兒園中真正地生活、探索。
「有一句話我覺得很經典:建築不是做一個東西、把孩子扔進來,建築首先要為孩子們做好準備,然後才能迎接孩子的到來。」馬代奧評價說,「而亦莊半島幼兒園結合了建築學和教育學,我認為它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完美助力。」
靈犀北京學前教育考察團亦莊半島幼兒園合影
文 | 五月
攝影 |廖晶、馬成靖
項目圖片提供|半島幼兒園